快乐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近日的《生活科学》杂志中,美国加州大学里弗赛德分校的研究人员对51项增进快乐的研究进行总结后,给出肯定答案,并指出了5种能大幅度提升幸福感的“快乐的诀窍”:
感谢要表达出来。研究发现,拥有撰写感谢函习惯的人,快乐的感觉会延续数周甚至数月。
美好前景要先想出来。另一项颇有效果的方式是乐观思考。研究要求受试者想像一个理想的未来,如与爱侣共筑爱巢,或找到能实现自我的工作,并具体列举写下来。数周后,受试者幸福感日益增加。
好事要记下来。每周写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3件好事,快乐的感觉会大幅增加。
优点要显露出来。发掘自己最显著的优点,并尝试以新方法来发挥。举例来说,认为自己具备幽默感的人,可以试着说笑话炒热办公室气氛。
善良要实践出来。花时间或捐钱来行善,或无私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心灵小木屋热文排行榜10月25-10月31日40岁老处女究竟在害怕什么?1400972 读心神探:出卖你想法的26个动作1008511 解析:乱伦者和轮奸者的心理923058 为何色情电影永远吸引男人的眼球852070 大S闪婚太恨嫁 这次幸福有戏吗813905 过来人谈女人们的处男情结766246 一个女大学生的同性恋自白695481 男女发生关系后的七种结局669083 揭秘同性恋,为性还是为爱?631522 嘴型揭示女人一生的命运605394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南京一位可爱文静的小女孩,在学钢琴时突然出现挤眉弄眼、歪鼻斜嘴等怪动作。家长起先以为孩子在做“鬼脸”,后来发现居然是孩子的不自觉行为。在反复提醒和呵斥后,症状不仅没改善,反而变本加厉,甚至在吃饭、看电视、玩耍时都不能控制表情,只能求助医生。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保所主任池霞提醒,当孩子在没感冒的情况下,频繁地做“鬼脸”——眨眼、挤眉、吸鼻、撅嘴、张口、伸舌、点头等,不要以为是孩子故意调皮捣蛋,这可能是一种无法自我控制的疾病——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是一种儿童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其早期症状一般表现在面部,比如眨眼、吸鼻子、努嘴、嘴角抽动,随后出现鼓肚子、四肢抖动、耸肩,有的还伴有清嗓子。小儿抽动症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些与孩子平时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有些与链球菌感染等有关。
专家特别指出,精神压力过大也是孩子患上此病的诱因。一些家长把自己没能实现的人生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学习上要求很高,业余时间全都安排了课外辅导培训,孩子每天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造成抽动症的发生发展。池霞说,根据前来就诊孩子的反映,很多孩子暑期甚至没出门旅游过、没接触过自然、没进行过规律的体育锻炼,每日待在空调房上兴趣班和提高班,精神压力甚至比成人还大。所以在治疗上,希望家长能够调整孩子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
如果孩子患上了抽动症,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要过度关注孩子抽动的症状,给孩子造成精神压力。应多夸奖、多鼓励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缓解心理压力,有利于治疗和康复。专家表示,这种疾病到青春期约有70%的孩子会自愈,但如果情况严重,最好坚持治疗。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四)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