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配偶之间每天至少得向对方说三句以上充满感情的情话,如“我爱你”、“我喜欢你的某某”。然而,不少国人太过注意含蓄,很把爱挂在嘴边,以为这样是浅薄、令人肉麻。
不少中国夫妻更是希望配偶把爱体现在细致、体贴的关心上。这固然没错,但是如果只有行动,没有情话,会不会给人以“只有主菜,没有佐料”的缺陷感呢?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的共性就是,拥有以下的东西:
1.童心:其实只有童心未眠,青春才会永驻,爱情才可历久弥新,所以最好能多保留一点天真、单纯、多拥有一点爱好、好奇心。在外面尽管当“正人君子”,可回到家,大门一关就最好当个大孩子。
2.浪漫:不少中国家庭太注重实际而缺少浪漫。不要以为浪漫无边就是献花、跳舞,不要以为没有时间、没有钱就不能浪漫。要知道,浪漫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
3.幽默:说话幽默能化解、缓冲矛盾和纠纷,消除尴尬和隔阂,增加情趣与情感,让一家人乐融融。
4.亲昵:许多夫妻视经常亲昵为黏黏糊糊,解释“不当众亲昵”是不轻浮的表现。但专家研究发现,亲昵对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有着妙不可言的作用,而长期缺少拥抱、亲吻的人容易产生“肌肤饥饿”,进而产生情感饥饿。
5.情话:心理学家认为∶配偶之间每天至少得向对方说三句以上充满感情的情话,如“我爱你”、“我喜欢你的某某”。然而,不少国人太过注意含蓄,很少把爱挂在嘴边,以为这样是浅薄、令人肉麻。不少中国夫妻更是希望配偶把爱体现在细致、体贴的关心上。这固然没错,但是如果只有行动,没有情话,会不会给人以“只有主菜,没有佐料”的缺陷感呢?
6.沟通:不少中国夫妻把意见、不快压抑在心理,不挑明,还美其名曰“脾气好,有修养”。其实,相互闭锁,只能导致误会加深,长期压抑等于恶性能量,一旦爆发,破坏性更大。
正常的做法应该是加强沟通,有意见、不快应该诚恳、温和、讲究策略地说出来,并经常主动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吵架也不一定是坏事,毕竟它也是一种沟通的手段,只是应该就事论事,别进行人身攻击。
7.欣赏:人们经常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所以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最好”;又因为常用挑剔的眼光看配偶,所以总认为老婆(丈夫)是别人的好。
用不同的眼光去评价同一件事,结论会大相径庭。如果你不假思索就能数出配偶的许多缺点,那么你多半缺少欣赏的眼光。如果你当面、背后都只说配偶的优点,那么,你就等于学会了爱,并能收获到爱。
有不少沉浸在幸福中的恋人,在婚姻的殿堂门口踯躅徘徊,他们有的担心把握不住情感的方向;有的被父母的离婚模式所困扰;还有的是对婚姻形式和礼数望而却步……
生活在转型时期的人,恐怕没有“压力山大”感觉的一定很少,顶多是压力不同罢了。而工作压力是亚健康的最大原因,似也是真实的反映。
但是怎么办呢?有专家认为:减压首先要从个体做起。每个人都要学会正确排解和释放压力,一旦遇到心理压力过大或情绪困扰,应该积极寻求就医渠道解决。现代都市人有着各种减压方式,比如运动、娱乐或者到一些减压发泄场所释放负面情绪,但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心情太压抑,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只有依靠科学疗法,才能真正减压。——实话实说,我对这样的专家“诊疗”不抱希望,因为它和“何不食肉糜”一个路子。
有道是“没压力的人是幸福的,有压力的人各有各的压力。”既然是各有各的压力,就不可能有一种包医百病的药方。举例来说,一个走出校门就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他背负那种巨大的生活乃至生存的压力,你让他去减压场所或者娱乐场所释放压力,基本就是空谈。或者像赶场子似的东碰西碰于各种招聘场所,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因不能忍受工资过低、连续加班,甚或无法融入企业文化,最终选择逃离,而他恰恰又不是一个富豪子弟,家里没准还有亟待他挣钱养家的急需,这种焦虑,也不是寻求心理医生——尽管也很需要——就能够手到病除烟消云散的事情。
再比如,一个影响恶劣的企业,甚至是血汗工厂,那里的雇主没有与雇员双赢的思想理念,不能为员工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不但限定了员工的成长空间,而且破碎了员工的发展梦想,员工从来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或者在管理制度上,公司极少顾及员工的权益,反倒是处处算计、强制加班、拖欠工资、动辄训斥、克扣福利、不签合同、无理解雇……当这些问题成为现象,员工在重压、抑郁下选择轻生的时候,你那个减压的办法,大约也毫无疗效。
还要看到,职场的压力一部分是重负的结果,大多还是“心累”的缘由。而造成心累的原因,就有是否公平、公正的因素。社会对体力劳动过于贬斥——不是指道义上而是指实质上;单位对招聘设置歧视,比如萝卜招聘、定向招聘,再加上地域、身高、性别、乙肝等等限制;再比如部分人一夜成名,攫取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如此等等,都可能是压力的源头。别说你没钱去健身、去旅游、去放松,就是去了,又对减轻压力,有何用啊?
心理频道小编温馨提示:所以,我同意有的专家的意见,他们说缓解群体性压力,离不开政府完善相关保障福利制度,整个社会淡化功利评价标准,鼓励宽容人的多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国式焦虑”。若能加上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你再矫情“压力山大”,就一定“齐齐哈尔”了。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