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女童的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认为,1-6岁没教育好,12-18岁的青春期教育就成了大难题。从小缺少父爱的女孩子,长大后容易早恋。
因为“恋父”情节,一些没有父爱的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容易“爱”上一些年长的男性。因为孩子在6岁前,心理依恋很严重。到了青春期,父亲更要经常跟女儿沟通。女生对异性的价值判断,往往是从认识父亲开始的,家长务必以身作则,并教给女儿一些与异性交往的技巧。专家建议,若家庭有12岁以下孩子,父母最好不要异地就业或调动。
发现女孩子早恋后,父母应该尽早介入,但不要面对面地质问,而是通过写信的方式来交流比较好。家长不妨写封信祝贺她长大了,也可以把自己的初恋故事讲给她听。再就是告诉孩子真爱是什么,还有爱需要承担的责任,最后,就是要充分信任孩子,让她自己把握好分寸。
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孩子,结果学习成绩就下降了。后来妈妈发现了她的秘密,却没有当面责骂她,而是让她报名参加了一个暑期的夏令营。待女儿回来后,妈妈就问她,在夏令营里是不是见到了很多优秀的同龄男同学。女儿就说是啊,妈妈就告诉她,以后到了大学还会有更多的朋友结识,如果这么早就把自己的青春付出了,不是错过了一片森林吗。妈妈的这个劝诫是有效的,女儿果断地决定将这份朦胧的感觉埋在心底。
○利用电视、报刊及生活中的情景,自然、恰当地进行教育,也可通过讲述发生在朋友孩子身上的故事影响她。
○充分的引导和关爱。青春期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变化、生殖器官构造和卫生保健,一般家长难以启齿。家长可买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青春期科普读物,放在桌上让孩子自己看,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警惕女儿身上的变化。孩子以下现象值得家长警惕:有旷课行为,深夜不归;与校外不三不四的人接触;上课神情恍惚;精神亢奋,突然狂喜狂悲;鬼鬼祟祟,嘀嘀咕咕;过分追求打扮;突然大手大脚;突然不爱讲话,眼神发呆;成绩明显下降;饮食起居不正常,常常往外张望等。
○父亲要承担起责任。其实,女儿最初对于异性的看法来自于父亲。爸爸们要教育女儿如何看待对男孩和他们的“表示”。
○做孩子的榜样。为人父母要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如果大人在私生活上表现很随便,口无遮拦,说些粗俗低级的话,会对孩子起到负面影响。
○书面谈心。书面语言给孩子留下反复体味的人生哲理,供孩子思考、记忆,常常成为面谈有力辅助,特别是遇到一些当面难以启齿的内容。
性早熟,女孩发病率更高
目前,孩子过早发育的问题困扰着许多家长。6岁5个月的女孩、身高不足135厘米就来月经;男孩的提早变声也让家长苦恼,不知道孩子发育是否正常。
舞蹈让女孩受益终生
每个女孩子,都是天生的舞者,她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用手舞足蹈、蹦蹦跳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就会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美丽舞台的中心。
培养完美女孩的几个秘诀
古老的童谣说:女孩子是用糖、香料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做成的。那么,女孩的成长是不是一帆风顺呢?家有女孩的父母看到这里,肯定都会苦笑着说:“这些小丫头并不像你说的那样好教育。”
七大因素导致老年抑郁
根据2005年深圳开展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抑郁症有两个高发期,分别为24~34岁及60岁以上,即青壮年和老年人群体。而就在本月8日,深圳康宁医院老年精神科对外开诊,设置了专门的老年精神病区。
根据统计,康宁医院此前接诊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群体中,抑郁症患者最多,占30%以上,其次是老年痴呆症和焦虑症患者。深圳康宁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吴东辉说,“抑郁与痴呆其实是相互促进的,抑郁患者更容易患上痴呆,而痴呆患者也更容易发生抑郁。”
吴东辉介绍,老年抑郁症的表现有其自身特点,会出现心情不佳、情绪不高、寡言少动、记忆力下降或睡眠障碍,还有心烦、坐立不安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根据相关研究,与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丧偶、社会支持、生理功能、经济收入、体育锻炼、合并慢性病7种因素为老年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
老人有心事常无人倾诉
而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越来越多的老人离开居住多年的家乡,随子女来深定居。近15年来,深圳老年人口以平均每五年10万左右的数量在增长。根据深圳市老龄办对全市老年人口规模的估算显示:2015年深圳市老年人口规模将达48.3万,2020年将达61.7万。
吴东辉认为这些候鸟老人离开了家乡,地域、气候、饮食、方言等都不太适应,另外深圳生活节奏快,儿女早出晚归、周末加班,与老人接触较少。“一旦遇到烦心事,又难以找到倾诉对象。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根据康宁医院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被抽样调查的7134位成年人当中,有过自杀行为的人占0.74%,在自杀人群中,以中老年人居多。今年7月21日~8月9日,短短20天时间,深圳发生9起老年人自杀事件。事后经了解,自杀的老年人多数患有抑郁症。
就此次抽样调查进行分析,深圳康宁医院副院长胡赤怡表示,引起老年人自杀的第一位因素是躯体或精神疾病;第二位因素是孤独,如配偶去世、与子女的关系紧张等。
专家建议:子女的关爱非常重要
如何让老人拥有快乐的晚年?吴东辉认为,老年人精神疾病还是应该以预防为主。首先要合理安排好老年生活。比如,生活要有规律,每天保持7小时左右的睡眠;尽量走出家门与外界交往,与亲友、邻居交流;可上老年大学或进行集邮、绘画、书法、养花等,使生活有寄托。
老年人心理疾病的早期识别很重要,老人的子女或其他照料者应该掌握相关知识,通过早发现控制病情。吴东辉说,比如有的老人本来很和善,喜欢与人交往的,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不愿出门;很爱干净的人突然邋遢起来;为了一些小事和家人大吵大闹,和周围的人无法相处……老人有这些变化就要注意了。
与老人相处该注意什么?她建议,“年轻人要多关注老年人的需要,让他们积极地与家人一同生活,保持密切的关系。老年人可以把自己的一些人生经验传授给晚辈,多作交流;另外,子女则可帮助老人把价值发挥出来,爱护老人之余,也可适当安排一些家务事给老人。”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