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孩子年纪小,不听话起来谁也拿他没办法。例如,嘴巴伶俐的孩子会“顶嘴”、性格倔强的孩子会“摔门”、逻辑强的孩子会“反驳”……父母该怎么办呢?看看专家的意见吧。
1、 顶嘴
4岁的儿子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10句,且振振有词。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电视,我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他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我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专家解密:孩子的话显然来自家人的版本。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此例孩子的话,可以说“句句是真理”,且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他的行为本质没有错。他只是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没有尊重他。
一对一支招在孩子回答“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后,父母可以不再言语。事后与孩子讨论:父母希望他立即收拾玩具,他是否应该接受?他希望什么时候收拾玩具,父母是否也可以接受?
2、 批评就摔门
每次批评女儿时,她会在你面前“砰”地把门重重关上。
专家解密:这是个模仿力强、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若处在良好家庭人际环境中,孩子的人际能力将得到卓越的发展。父母忽视家庭人际(夫妻之间、与长辈之间等)沟通或大人之间戏谑、嗔怪的行为,年幼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就学会了。
一对一支招成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多做正向沟通。孩子将很快学会并反馈给你,令你欣喜万分。
3、 耍脾气
儿子玩起电脑游戏没完没了,我说:“别老玩,眼睛会弄坏的。”他头也不回地说:“你真烦,烦死了。”如果你和他讨论这个问题,就陷入纠缠不清的讨价还价之中,弄得我头都大了。
专家解密:孩子嫌父母烦,是因为他必须停止玩游戏,且即使不停止也势必玩不成。而顶撞的言语是家人的版本。
一对一支招玩电脑时间长了影响眼睛,是孩子已经知道的和你多次唠叨的。正确的做法是与孩子约定玩电脑的时间,并用闹钟或计时器予以控制。必要时父母轻拍孩子的身体给予提醒。平时,要特别夸大地表扬他如何有自控力予以强化。
4、反驳有理
女儿聪明伶俐,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以各种理由说服我们,如为什么不?为什么要那样?我们可以……比如去外婆家前,我叫她快穿好衣服,她立刻“回敬”:“为什么要快?外婆家又跑不了”、“你不是总叫我做事要仔细、耐心吗”、“外婆也总说慢慢来,不可心太急”……我觉得很难对付她。
专家解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爱“说道理”的家庭。孩子不能理解不同场合人们的行为需要弹性和灵活性,他们受思维发展(思维刻板性)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运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推理(转导推理),并据此反驳父母教育理念的自相矛盾”。
一对一支招减少笼统的大道理说教,注意具体事情具体要求。本案中,如孩子说“外婆家跑不了”,你的回答是“但外婆会着急”。针对“你不是总叫我做事要仔细、耐心”,不可回答“特殊情况例外”,否则,孩子下次又会用这句话为自己找理由。父母可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历过的事例,以故事的形式,具体指导孩子的行为,逐步发展孩子的思维。
5、 不理你
说好午睡起来去公园,可午睡时间到了,儿子还在玩,我们一遍遍催促他:“宝宝乖,赶紧上床,要不来不及去公园了。”可他就像聋子似的,毫无反应。
专家解密:要看到很好的一面,注意力集中,并有很好的对策“不予理睬”。这样就不会被轻易干扰。时间是抽象的,幼儿普遍缺乏时间观念,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一对一支招日常生活是有作息时间的。父母需要制定规矩和运用策略。如给孩子有限选择“要么睡午觉,可以去公园;要么继续玩,不去公园”,视孩子的游戏内容而定,如他正在搭火车,就说“晚上到了,旅客和司机都要睡了。下一站是儿童公园,大家睡好了有精神玩”等。如果孩子的游戏内容难以暂时告一段落,则应允许其完成(不可随意打断孩子的游戏或活动,因为培养注意力也很重要)。
6、化妆品刷墙
3岁的儿子太淘气了,一眼没看牢,他就把我的化妆品、牙膏挤到墙上“刷墙”,把摩丝喷满房间,说是“下大雪”。
专家解密:庆幸!你有一个充满创意并敢于尝试的儿子。千万不要骂他,如果你“制止”成功,你可能扼杀了一个“爱因斯坦”!
一对一支招孩子的行为提示:他对探索自然感兴趣。请和他一起把厨房变成实验室,带他做油盐酱醋糖“搅和”的实验。或为他提供各种颜料,让他混合,观察变化,并提供丰富的科普读物。最好,从此你对科普也发生浓厚的兴趣。
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个爸爸(那个爸爸可以允许他们长时间地看电视),我的两个儿子总是喜欢问我这个问题,即使我已经被这个哭笑不得的问题折磨了千百遍。有时他们还会问,我们可以将爸爸和妈妈都换掉吗?为什么人总是得拥有父母?有没有任何的例外?即使有更好的方法,人们还是不能避免所有的争吵吗?“父母的存在是孩子生活中的最大悲剧。”昨天晚上吃饭的前一刻,多米尼克这样对我说道。在他说这样的话之前,我们有一些不愉快。由于他没有带头盔就骑着自己的自行车飞奔出去,为此我们爆发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争吵。“即使是亲爱的上帝,他偶尔也会犯些小错吧?”
有很多父母在这样的情况下,都会武断地直接将这些看似孩子气的问题归类为无意义或不适当的,没有人想过要给提出问题的孩子一个有意义的答案。为什么我们会有父母,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不一样,爸爸制造精子(人们凭借这种能力将其定义为“男性”),妈妈制造卵子(人们凭借这种能力将其定义为“女性”)?为什么爸爸的精子与妈妈的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在妈妈的身体里发育成长,直至宝宝被生下来?为什么哺乳这一行为只能由妈妈来做,而不是爸爸和妈妈轮流进行?
这些问题看似和本书的主题——“坏”父母 ——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日常生活中,在与孩子交流时,他们总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甚至刁钻的问题。当我们认为一个事物本来就该是如此的时候,他们总是还有数不清的为什么,为此我们需要找出充足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这件事情其实很重要,并不像有些家长以为的那么无聊。当孩子问道,为什么人都要有父母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选择沉默,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打破这种沉默 ——像多米尼克一样 ——挑衅地问道:“为什么本来就是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事情的缘由。对孩子的自身发展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但是父母需要明白一件事情,孩子的成长时期一直在变化,这里提及的一些问题也会在相应的不同的时期出现,针对不同成长时期的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也应该尽量给出符合当时情况的不同答案,这一点十分重要。生物圈自身的本性决定了事物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 ——通常情况是这样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物种如果不会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那么该物种只有被淘汰的分。孩子也是如此,他们总是在成长,所以父母的教育也应该跟随其步伐。
人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动物,人类的出现更是大自然经过漫长时间进化的结果。我们可以将世间万物的进化发展趋势看做是一条通向前方的主干道,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需要面临的选择则是与主干道相连的岔道口。关于人类的形成与发展这个话题,下面的文字或许可以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加以概括:
第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双性繁殖:由宇宙中最初的唯一的“先祖”(单性繁殖)繁衍出新的生命物种是有可能的,现在这种可能性已经被实践证实。单细胞动物通过细胞分裂来延续自身的繁衍,而有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生出新的萌芽,在适当的时机,这些萌芽脱离母株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新的生命体,昆虫的幼虫则由昆虫未受精的卵子(单性繁殖或孤雌繁殖)形成。比起单性繁殖,双性繁殖具有很大的优点,因为双性繁殖出的后代会遗传到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两方的基因,这种基因的混合会带来物种的变异:基因的多样性可以为大自然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在这种选择机制下,作为“奖励”,适应性更好的生命体将会得到更多的繁衍机会。
性别(两性融合)间的差异:在人类社会中,父亲与母亲有很大的差别,但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性别的关系,在动物界亦如此。有些生物既可以制造产生精子,又可以产生卵子。在植物界,这种情况尤其常见。在动物界,与之类似的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不过这些动物通常都是一些低等生物。卵子与精子在生理特性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动物的等级越高,这种差别就越大。卵子与精子结合后形成合子,合子通常在子宫内,也就是母体内着床。生物新的发展阶段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
体内受精阶段:这是生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这个阶段非常复杂且意义显著。——仔细想一下,有一件事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变得十分清晰,我们可以毫不拘束地提到“捐赠物”(男性的精子)以及“受胎方”(女性的身体)。“赠与”与“接收”带来的不同构成了高级生物的生理基础。由于胎儿是在母体内发育成长,所以这就决定了分娩这一过程必须也要由母体来进行。当然,凡事总有例外:这个世界中存在这样一些鸟类,在它们的生活群体中,孵化的责任由雄性来承担。在它们孵卵过程中,雌鸟负责守卫栖息地的安全。但是当幼鸟出生以后,雌鸟守卫家园的责任就随即终止,因为它们接下来要扮演“慈母”的角色了。人类的生理特征制约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但是,现在人们正试图将这种情况逆转过来,人类试图利用自身的文化来改变自己的生理进化过程。在完成这样的“壮举”之前,人们还需要首先考虑到人体自身的生理特性,如同人们总是喜欢对任何将要进行的举动进行可行性预测一样。从生物学的角度讲,我们的生理“嫁妆”并不是遗传物质,但这种嫁妆却也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一种缥缈的幻象:对于哺乳动物而言,雄性动物总是想尽可能多地生育自己的孩子。每一次射精的过程中,数以亿计的精子被制造出来,如果条件允许,这些精子可以让数以亿计的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受精 ——但与男性相比,女性排出卵子的数量就少得太多了,女性能够怀孕的机会就更加少得可怜;另一方面,哺乳动物的这种先天生理条件(怀孕、生产、哺乳)也决定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将会有千丝万缕的斩不断的联系。男性和女性在选择“未来投资”形式时,有着显著的差异:“与男性的投资策略相比,女性的投资策略显得更为大胆、长远。当然,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有天生的生理原因,女性在生理条件上占了绝对的优势。 ”①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总的来说,双性繁殖造就了灵长目动物和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双性繁殖的特点也使这种繁殖方式成为最高级的繁殖方式。如果双性繁殖方式从来没有出现过,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没有性别之分,那么世界将会完全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双性繁殖虽然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但是这种繁殖方式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说到外界影响,人们最先想到的通常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特殊物质,如人类的自我意识以及这种意识聚焦后形成的文化。人类文化本身具有一种在不断增加的固有动力,而这种动力可以帮助人类逐步摆脱生理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制。人类的感官、生理反射、欲望和本能顺应趋势,一直遵循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改变。人类生物本能一直受到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改变我们作为父母时的举动,以及我们对待后代的方式和方法。
这一节内容已基本结束。孩子为什么终究还是需要父母?在我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还要提到两个讨论主题区,这两个讨论区将从人类的生物基础对文化的影响展开,逐步与本书主题扣合。这两个主题也是相互依附而存在的,它们分别是与儿童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和与教育有关的社会学知识。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