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半的乖乖聪明、漂亮,曾是个乖巧的女孩。可自从带她长大的阿姨离开后,就像变了一个人。常常发脾气,无端哭闹,谁也拿也没办法。以前的小乖乖简直变成了一个暴戾的小公主。妈妈为了诊断一下乖乖是否精神上出了毛病,带她来到了心理咨询中心。
诊断结果是乖乖并没有什么精神上的问题,只是由于朝夕相处的阿姨离去,使得她失去了多年的伴侣,打破了原来的生活规律,缺少了原有的关注和照顾,心理上长久以来在呵护、娇惯、情感的交融中产生的依赖感被动摇了,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分离焦虑情绪。她的种种作法是她不安焦虑情绪的发泄,也是在寻求新的依赖。
不仅如此,乖乖的种种行为表现,还同她这个年龄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2岁至5岁,被称为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时的孩子开始有了"我"的意识,感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他们有了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要求,并且这种意识的发展是以心情急躁,不听话,不顺从,反感别人的限制和干涉的逆反行为特征的。当然她的一些过激表同家庭在教养上的娇生惯养,过份迁就,放纵有很大关系。
如何对待孩子闹脾气,这可说是父母中的重要一环。如何让孩子少发脾气了不发脾气?发起脾气如何对待?我们可采用如下的做法:
要避免发生。尽可能的多给孩子一些关注,用一些专门的时间陪伴孩子。
对孩子的讲话和提问及时做出反应和回答。同时教会他们提要求的正确方式和规则,使其学会同人沟通的方法。
不要让闹脾气得逞。要让孩子知道发脾发是不好的行为,这种举动毫无意义,它不能帮他得到什么和逃避什么。一般的做法是:
1、置之不理。孩子发脾气,是为了达到目的引起注意。在气头上关照一般也不会使情绪转好。不去理他,孩子就会感到发脾气没什么用。
2、转身走开。孩子发脾气,你尽管干你自己的事,无视他的表现。如果他总围着你转,这表明他需要听众,千万不要看他,否则他会得到鼓励,闹得更起劲。
3、适当的劝说,帮他摆脱窘境。
4、不要再议论。孩子脾气发完了,就不要再提起,好像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否则,孩子会知道发脾气对你的影响,下次他还会那样做。
家长要以身作则。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少发脾气,否则可能孩子会仿效你爱发脾气的习惯。
(以上内容仅授权图老师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父母们大多会有这方面的经历:当他们发过脾气后,心理上却依然处于失衡状态。他们发现,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对孩子的歉疚。父母可能会想到,这事大概用不着发这么大脾气,但终究是发泄出去了,不能收回。缓解了心里的一时火气,却也生出了诸般懊悔之情。
父母感到沮丧时,可能会把发脾气归咎于性格或其他什么原因,要么就事论事,丽最糟糕的则是归罪于孩子。其理由不外乎是:“如果孩子不惹是生非,我能发这么大火吗?”我们能举出许多这方面的例子。
譬如,这一天是全家高兴的日子。大人在屋里忙忙碌碌有说有笑。那鬼头孩子的麻烦可能就来了:不是敲碎了邻居家的玻璃,就是把别人家的小孩惹哭了,总是会有人找上门来理论一番。假如那登门告状的人家不和颜悦色,再带点轻蔑的表情,状告这孩子造成的恶果怎样怎样,这孩子的素质如何如何……便会使孩子的父母感到大失脸面,火气顿时上蹿,只是不好当面发作。但等告状者离开,回过头来看,一屋子喜气被这倒霉孩子给搅得横竖不是,那做父亲的(也许母亲会好一些)自然是要失控的。
应该说,父母们并非不能对孩子发发脾气,只是有的父母发脾气过了火,所以不能起到教育目的。说得严重些,它只能使孩子变得愈发糟糕。因为大人的这种方式本身已非本着教育孩子、“为孩子好”的目的了,甚至可以说,父母比较多地考虑到的是自己,例如“别人会怎么看”、“太丢脸了”、“这孩子怎么就不能给父母争口气,做些添光彩的事”等等。
感到内心不安的父母过后会采取平静的态度。先是批评埋怨,后是大讲道理,然后便是“下不为例”。在说这些话时,语调会逐渐舒缓,表情也变得慈祥,潜藏的意思是希望孩子能予以谅解:
——你看,我也是迫不得已,人家在那边听着呢。
——我是一时火气,这事把我气蒙了头。
——我总不能闭着眼睛不管呀!
——这还不是为了你将来好。
父母们还能找到更巧妙的方式让孩子知道,父母同样受到了委屈,就像孩子受到的“亏待”一样,一边说着,一边还会用手抚摸孩子的头。
孩子的理解总是直率的,且会感动于父母的这般“屈尊”和“降格以求”。在一段时间里显得异常平静,父母便也颇为放心起来。只是“好景”往往维持不下去。不定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上又惹得父母大动肝火。
尤其让孩子迷惑不解的,是在他们记忆里,父母所表示过的“不该对孩子发脾气”、“再也不打孩子”实际上是一种幻象。只要给父母惹了麻烦,恰巧那天父母心情不好,孩子照样是要遭到责骂的。有时候,父母在发脾气时根本不管不顾,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丢面子”。而父母所想的却是,这孩子的“不堪教化”就是不把大人放在眼里,大人的话可以当做耳旁风,这还得了!
孩子们在幼小时期就已懂得父母的话也不必完全当真,尽管他们有时候表现得跟“真”的一样。“既然他们在说话时‘言不由衷’,也就大可不必把他们的‘道理’太当回事儿!”孩子会这样想。造成孩子心理伤害的另一方面则是父母发脾气的程度。孩子难以接受那古怪的表情、火爆的秉性。他们嘴里吐出来的话语,就像一阵接一阵的巨大气浪,冲进孩子的心理,令他们既恐惧又难过,同时又感到深深的压力。他们想不透平时口口声声“爱护孩子”的大人,怎么会这样对待孩子,如此不留情面。而孩子认为自己的作为不是有意要伤父母的心,他们可是从来没有这么直接地当面冲撞过父母。
“谁愿意做坏孩子呀!”孩子们这样想。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父母气量太小了,从不为孩子着想,也不理解孩子的苦衷。有时他们做错事也是迫不得已的,父母完全可以沉住气,先听听他们的解释。
父母们应该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发脾气恐怕是最简单、也是最无助的方法。它只能使孩子在一段时间过后照行其事,而另一种可怕的事实是,父母一心想戒除的坏脾气、坏性格,由于经常发作,不知不觉地遗传给了孩子——既然大人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我们也可以照此方式同样发挥。
孩子们长大以后很有可能会变成与父母同样的性格,假如他的父母有一副善讲道理的好秉性,孩子们可能会比父母做得更好。而那些总是按捺不住火气、动辄发脾气的父母倒是应该好好从这方面想一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我的目的是什么呢?
发一通脾气固然痛快,但这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父母可以发脾气,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呢?父母要是误会了孩子该怎么办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我这秉性是哪儿来的?父母遗传的吗?
我喜欢别人如何待我?孩子又喜欢别人怎么对他呢?
能否过半小时以后再发脾气?如果做不到,知道其原因吗?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二)
4、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5、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鍊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6、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