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宝宝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喜欢独处,不和旁人甚至别的小朋友来往,参加集体活动也不主动,大多数事情用手势来完成或眼神示意。
解析原因:
原因1:不喜欢表达
宝宝不爱说话很多是由于不喜欢表达,尤其是内向,容易害羞或者性格孤僻的宝宝。当爸爸妈妈不爱说话时,宝宝得不到语言环境的刺激,没有说话的模仿对象,也就变得不爱说话。如果爸爸妈妈对宝宝要求过严,也会造成宝宝不爱说话。或者爸爸妈妈理解太快,在宝宝还未说话前已经将事情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宝宝虽然能表达,但也不太爱表达了。
原因2:语言发展缓慢
有的宝宝表达能力明显比实际年龄低,出现口齿不清、发音不正确、不知道怎样表达。这样的宝宝是因为语言发育慢,或者发音器官出现异常引起宝宝不爱说话,如舌头特别宽、短,腭部、牙齿或嘴唇畸形,这时需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专家建议:
多数宝宝在这时候刚刚会说话,宝宝说话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多给宝宝一些语言刺激,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激活宝宝的语言天赋等。
1. 随时给宝宝刺激
多跟宝宝说说话,随时随地和TA交流: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干什么用的,我为什么这样做……在带宝宝四处走认物时,用具体的行动恰当地表达语言。尽可能让宝宝多接触外界,结交更多的小伙伴,在集体中更容易培养说话愿望。
2. 经常鼓励赞美宝宝
宝宝在说话时,大人要认真地应对。宝宝在这个时期所掌握的语言并不多,使用起来难免错误百出。当宝宝说话不完全时,要注意观看其态度或表情,认真解读宝宝的意图。宝宝的情绪容易受大人的态度影响,所以不能打击宝宝说话的信心。
3. 给宝宝朗读大量的书
每天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把宝宝抱在怀里,一边和他一起看图画书一边念给他听。这些规范化、具有韵律且优美的语言会在宝宝的大脑里形成印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渗透,能帮助宝宝逐步建立语言能力。
一定是孩子天性上的某个特点或是父母管教方法上的某项错误,导致年幼孩子拒绝来到父母面前。事实上,每一位受过训练的幼教人员都知道,孩子往往不会放下他们正在做的事,跑到叫他的那人面前。
有一位家长认为,他的孩子被召唤的时候,他应该立刻来到他面前,不管他是忙着做有趣的工作或是专注于令人着迷的游戏。这位家长要想到——何时一个孩子该开始显出独立性,使他不会被任何外人控制支配?这儿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个孩子变得独立并且抗拒家长的指令和劝戒,究竟是不是合宜呢?
事实上,现今的孩子在被召唤的时候,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样,会迅速来到大人眼前。二、三十年前,儿童不像今天这样排满了活动,甚至超过其学习能力的极限。他们不像今天大多数的孩子那样,受到汽车、电话、收音机、令人兴奋的电影和其他事物的影响。’
父母抱怨自己孩子不顺从听教,同时又想知道关于如何处理的意见心得。事实上,这些家长的童年生活,比今天的孩子所经历的童年生活要简单得多。不像他们现在有那么多事情要吸收消化。最重要的是,这些家长的父母不会常常召唤孩子,更没有那么多的余暇去对孩子小题大作,母亲要做所有家事,因而她呼唤你前去时,你就得去帮忙。你知道母亲叫你,就必须立刻回应,否则事情就会出差错了。
新时代酝酿新模式
而今,孩子在你呼唤他们时,不需要立刻跑到你面前去。往往你并非忙碌于严肃正经、不可避免的职务。你比你的母亲有更多的时间去侍候在孩子身边。你的命令要求里没有那种必要性的腔调,不如你母亲当年对你所发出的要求那么紧迫。此外,你当时不是在做这些令人动心备受吸引的种种活动。
你一定已经感觉到,服从在今天已不像二十五年前那么经常被提出来了。孩子的同伴也不会在受到呼唤的时候,放下他们的工作、游戏跑到父母面前。家庭、街巷,甚至学校的气氛都孕育出个人独立自主、抗拒权威的特质。在你认为你的孩子非比寻常时,你该把这点考虑进去。他并不比别人特别,因为他在你要他做不同的事情时,他也在坚持做他的事。
问题的心理面
如果你正在阅读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你能转移注意力或注意听旁人的话?假如你在厨房内忙碌,孩子叫你去帮忙修理他的车子,你是否会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跑去他那儿呢?若你深深地迷恋一局桥牌游戏,孩子要你为他讲个床边故事,你会立刻放下手中的纸牌,到孩子那儿吗?
假设一个孩子,他随时放弃正从事的任何工作,服从另外一人的邀请、建议或要求的话,对他自己心智上的发展有多大的帮助呢?父母通常希望孩子能培养出一项重要特质:专注。老师发现学生最常见的毛病是:不能专注,容易受到外在形形色色事情的干扰。当某人邀请他们参加一项游戏、比赛或去登山时,他们不会固定在他们该执行的事情上。意志薄弱的人是不能专注的。对任何建议都一一回应。他们意志薄弱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不能稳定在应该掌握的工作项目上。
孩子该向父母做出回应,但无须完全依从他人给予的命令或建议。不幸地,幼儿不能自然而然地区分出监护人、顾问、引导者、管理人和旁观者的不同。父母该如何训练孩子区别其中的微妙关系呢?
命令孩子要简短中肯
在孩子深受一本书、一个游戏或任何工作吸引,正专注的时候,父母应该尽量避免呼唤孩子。若确有必要,大人应自己走到孩子身边,确定已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正在进行的事情上转移过来之后,再提出指示。无论何时,当我们必须召唤孩子时,都应该避免造成孩子因为不得不离开他的工作而沮丧不已的情形。
还有,召唤孩子时,他必须确实来报到,绝不能有任何例外。一旦他曾有抗拒呼唤而被原谅的情形,往后抗拒违命的道路就敞开了。若一位母亲一天呼唤孩子的次数不超过两、三次,同时每次叫他,他都回应,那么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当中,父母管教起来将会比较没有困难。
原则是:如果孩子深深地沉浸在游戏或工作中的时候,除非逼不得已,否则不要呼唤他。请牢记,专注是孩子内在的值得培养的特质,所以我们应注意如何使他乐于回应我们的命令。更重要的是,今天的生活鼓励个体性、独立性、主动性,而贬抑温良和奴隶性的卑躬屈节。无论如何,当你发出一项命令时,要贯彻到底。不要只为表现你的权威,或试验孩子对你的尊敬而发号施令。我们应基于为孩子着想或建立家庭行为规范的考虑才要求他。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