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和孩子交流吗?

鸡鸡外露

鸡鸡外露

2015-10-13 20:58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讲解下你会和孩子交流吗?,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当你和孩子其乐融融时,你一定是和颜悦色,可当孩子不听话,把你的话当耳旁风时,你的声调难免越来越高,嗓门越来越大,一阵暴风骤雨后,孩子哭着耍起了脾气,你也板着脸,既没有取得孩子的合作,也失去了教育他的最佳机会。

  所以,当你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升级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透过事件的表象,准确把握孩子心理,并且用语言循循善诱的家长。但是如何才能成为“会说话”的家长呢?

  争分夺秒的早晨,冲突高发期

  早晨,3岁的洋洋不肯起床,妈妈哄了好久也不行。眼看着就要迟到了,无论是用物质诱惑,还是讲道理,洋洋就是不为所动。于是妈妈只好硬从被窝里把洋洋抱出来,结果洋洋大哭起来。此时妈妈真的生气了,大声说:“就是因为你,妈妈每天上班都跟打仗一样,动不动就迟到!迟到要扣钱的,你知道不知道?没有钱,你还想要变形金刚玩具?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请你深呼吸:

  3岁左右的孩子还没有走出“第一反抗期”。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的家长常常感觉心力交瘁,难免认为孩子是故意和家长对着干,带着这样的负面情绪去应对亲子关系,必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每天清晨的宝贵时光都被用来和孩子进行拉锯战,一天的开端是那么紧张、焦虑、不顺利!

  试试这么做:

  1.尽量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简短告知孩子如果他继续这么做的后果:“因为你不肯起床,让我感到很生气,这样我们两个人都会迟到。”

  2.就事论事,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家长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无限联想、给孩子贴标签,从孩子赖床(事件)联系到孩子不懂事(个人品性)。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也不要在结尾处加上“我不喜欢你了”这类威胁的话语。

  3.多利用祈使句,少用否定句,不妨尝试将语句的“你”都替代成“我”。 可以这样说:“我喜欢早晨按时起床的小朋友,你是不是按时起床的小宝贝呢?”或者:“我希望你能马上起床,我相信你也不愿意上幼儿园迟到。”

  4.功夫用在平时。晚上让孩子早点睡,尽早让孩子习惯用闹钟叫醒自己而不是妈妈,让孩子知道上幼儿园迟到了,更难过的是自己而不是妈妈。

  以上四条也许能在忙碌的早晨帮你降低冲突发生的概率。

  吃晚饭前,妈妈说什么都没听见

  4岁的苗苗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就一直在看动画片。到吃饭时间了,妈妈叫她,结果她一动不动,妈妈提高嗓门又说了一遍,苗苗依然没动静。此时的妈妈又想用“戴高帽子的方式”让苗苗自己关掉电视,可苗苗“不接招”,说:“我不饿,我要看完这集,你别管我!”于是妈妈“啪”地把电视关掉,说:“我叫你吃饭,你就像没长耳朵一样,跟你讲道理也不管用,没见过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苗苗感到十分委屈,放声大哭。

  请你深呼吸:

  4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控力,但还只是处于低级阶段;面对喜欢的事物,很少有孩子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苗苗沉浸在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中,当然会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那么善于批评孩子的父母会怎么做呢?那就是强制执行和事后讲道理。

  试试这么做:

  在提示无效后,建议用强硬执行的方式结束冲突。看着孩子的眼睛平静地说(不是用吼叫的方式):“我需要你马上关掉电视,洗手吃饭。不然,你未来三天都不可以再看电视了。”当然,前提是你真的能说到做到。若是不喜欢这种强硬的姿态,也可以选择和孩子商量,例如:“你再看10分钟电视,关掉电视洗手吃饭,吃完饭后再继续看。”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所以当你预感自己要发火时,不妨转过身冷静5分钟。也许等你再回过头来时,孩子已经明白自己的错误啦!其实,即便是小婴儿也知道哪些行为是许可的,而哪些又是被禁止的,要相信孩子。

  在强制执行之后,还要和孩子讲讲道理,不过需选择时机。当孩子的情绪还停留在看电视这个节点上时,跟他大谈保护视力、动静结合、按时吃饭等道理,无疑对牛弹琴。不妨选择晚上陪伴孩子睡觉的温馨时光,跟他说说之前的事,两个人一起商量一下解决的办法。当然不要忘记告诉孩子,虽然妈妈批评了他,但他还是妈妈最爱的宝贝!

  在公共场所,孩子不上台面

  6岁的咚咚,爸爸利用假期给他报了一个游泳班。第一次游泳课上,咚咚有点害怕,结果最后一个下水。下了课,爸爸立刻跑过去,当着小朋友的面说:“你看你,人家一节课下来,姿势都学得差不多了,你连下水都不敢,胆子怎么那么小?”咚咚很不服气地说:“人家有的都学过了,我是第一次。”爸爸有点生气了:“那也有第一次来的,人家都会了,怎么只有你笨手笨脚的,还是教练把你拖下水的……”咚咚嘟着嘴走开了,爸爸的火一下子就起来了,“这么大点的孩子居然都不听话了,你这是什么态度?”

  请你深呼吸:

  6~7岁的孩子正处于自尊心发展的高峰期,而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孩子的错误或失败,完全没有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当着小朋友、老师的面批评孩子,已是亲子沟通中的大忌。

  孩子畏缩,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孩子胆怯,不能大方地表现自己;孩子内向,受了欺负也不敢吭声,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可以罗列很多,也许家长要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每个孩子的长处和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不必强求孩子处处都表现得优秀,这会让孩子有强烈的挫败感。

  试试这么做:

  用鼓励的语言而不是消极的指责来让孩子逐步提高。对于咚咚,爸爸可以说:“你今天第一次来,能带着板子游已经很棒了,要是再勇敢一点会更好!只有不怕水才能游得好,我希望下次你能做到自己下水!”作为咚咚听到爸爸这么说,是不是会更舒服呢?所以,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家长不妨先肯定一下孩子的长处,将原本批评的话语用鼓励的方式说出来,相信孩子更容易接受。

  总结:跟孩子说话的4个要点

  1.谨记对事不对人,一事一议,不要过多联想,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2.讲道理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果彼此都快情绪失控时,讲道理会演变成“到底应该听谁”的权威性的争执。

  3.语言要明确,便于执行,例如孩子没有整理好自己的玩具时,家长不要笼统地说:“你就知道玩,你又不收拾玩具。”而要说:“我希望你能把玩具都放到盒子里面去。”

  4.不要将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对比,也不应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你静静地睁着一双乌黑澄澈的大眼睛,久久凝视某处空间,不知在想什么,那目光自信而超然,真令人感到神秘。”一位父亲这样描述他刚出生的孩子的眼睛。孩子的眼睛是父母最着迷的地方,它纯洁透明,一尘不染,具有感动人、征服人的魅力。父母可以通过眼睛和孩子交流。父母对孩子说话,孩子眼里会闪过理解的火花,父母从孩子尚未沾染岁月的尘埃的目光中领会了孩子内心的一切。

  然而,几年过去,父母却发现孩子的目光里多了很多东西,孩子的目光令父母迷惑不解。父母须知道,孩子的目光永远与孩子的语言紧密相连。孩子喜欢看父母,他们用眼神说话,表达“潜台词”,表达难言之隐,表达内心感受,可父母的目光中却没有与他们交流的内容。父母1门匆匆下结论,提出要求或者干脆回避,令孩子伤心无比,觉得爸爸妈妈不理解他们。孩子息以为父母是洞察一切的,他们把心里的话用目光表达出来,在孩子看来心里的话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了父母,父母却经常奇怪:“我的孩子什么话也不说就哭起来了。”“我的孩子看着我不说话,反而怪我们不理解他。”其实,孩子的目光已经告诉了父母,只是父母不去解读或者没有读懂罢了。

  一个女孩子在日记中写道:“以前跟妈妈很亲,现在她下班后总是显得很疲惫,不愿理我,我想跟她说话,又不知道怎么讲,我就坐在床边看她。妈妈可能遇到了不愉快的事,闭着眼睛不理我。我多么伤心,我也不知道和她说什么了。我害怕慢慢和她疏远了。”

  父母忽略了孩子用目光交谈的方式,便不能细致体会孩子的心理,孩子会感觉灰心丧气,于是跟父母产生隔阂以致疏远父母。

  孩子为什么要用目光说话?孩子碰到的事情往往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碰到的事,他不知道如何处理,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只好用目光求救于父母。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常为一些不必要或子虚乌有的后果担忧,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感到委屈。孩子有许多难于启齿的事,而这些事本来算不了什么,但他们会顾虑重重。孩子还善于对大人察言观色而不表态,用目光来表明态度,即使最外向、最善于表达的孩子也常用眼睛“说话”。

  有时候孩子满眼激愤回到家,父母看着他脏兮兮的衣服、抓破的脸,很可能会以为孩子又在外面闯了祸、打了架,但这一次很可能是孩子挨了打,受了委屈。父母不懂得孩子的目光语言,便予以批评,让孩子伤心无比。

  父母做了让孩子不高兴的事,孩子常用不耐烦、焦急的目光来制止他们。父母如果我行我素,孩子很可能会显得烦躁或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

  孩子还会用目光跟父母挑战。当父母命令他们干这干那时,孩子会用目光固执地表示“不”或“我喜欢这样”。

  孩子经常用目光表示抱怨和失望,因为这类痛苦的情绪很难用语害表达。父母不知道孩子目光的含义,很可能在情绪上与孩子越走越远。

  父母说话时,孩子喜欢看着父母,孩子也需要父母用温暖、愉悦、信任的目光看着他们,以此建立心理上的联系。

  孩子常把目光用于对父母的检测。父母理解孩子的目光才是真正地理解孩子,孩子的目光就是孩子的心理状态。

  孩子的目光可以告知父母:

  微笑眨眼:我有一个秘密。

  眼珠子往上移动:让我想一想。

  眯眼:表示怀疑或戒备。

  目无定珠:被别的事情缠着。

  目光呆滞:遇到忧郁的事。

  眼珠滴溜溜乱转:轻视父母的言谈。

  呆望:渴望得到一样东西。

  睁大眼睛:充满疑问或者恐惧。

  低眉不语:有难言之隐。

  视线不集中:已经知道事情的真相。

  惊神不定:可能是在撒谎。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在与大人对话或其他形式的交流中,父母往往只注意到孩子语言或行为的表层意思,而忽略了那些隐含在言语之外的真实意图。譬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孩子在某个场合说出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话:

  ——我就不明白,那个孩子干吗总哭呢?

  ——怎么对门的阿姨从来不大声说话?

  ——要是把我丢在街上就好了。

  ——真想当个老头。

  ——我妈妈真好。

  这些话不时灌进父母耳中,有的他们只是当做孩子的自言自语忽视了,有的却不得不引起注意,然而追究起来,却得不到任何结果。

  实际上孩子在情感上的敏感性不亚于大人,只是这种敏感更多局限于所处环境及环境中的人,不外乎父母、老师、小伙伴。如果这个环境充满敌意,威胁到他心理上最敏感的部分,必然会影响到他的言行。说话方式和内容便能够反映出来。上述列举的几句孩子的话,如果细究起来,则可能追踪到孩子的父毋身上,那里面明显存在了某种不满的成分。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实际上都围绕着自己,都取自自己的生活内容。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天,五岁的女儿搂着妈妈的脖子悄悄问:“我们会搬家吗?搬到爸爸上班的地方去?”妈妈听到孩子的问题自然有些奇怪,因为一个孩子很少会提这种与他们生活相距甚远的问题。不过房子是刚刚搬过的,而且离孩子爸爸的单位并不远。妈妈便用心向孩子解释了一番,可是孩子好像并不甚满意,她又跑去问爸爸。爸爸的回答是:“我们不会搬家了,再搬也要等到你长大以后。”奇怪的是,这个回答却使孩子平静了下来。这时,做母亲的才恍然大悟,女儿询问的并不是搬家的事,而是怕失去爸爸,因为就在最近,邻居家的一个小男孩的爸爸因车祸丧生,孩子由此联想到爸爸每天上班都要骑自行车。

  又有一天,妈妈带着女儿上街,路过一个学校,女儿说:“这些孩子就像没人管!”一边说着,一边看着小学生在校园里奔来跑去。这次妈妈听出了孩子话里潜藏的意思,她是在表达对今后上学的一种若有若无的惶恐。妈妈说:“你看他们多高兴,在这以前,可是跟你一样上幼儿园呢!”孩子听到这个回答,立刻露出笑脸,感到很放心,这正是她想要知道的结果。

  孩子们都离不开父母,渴望得到父母的保护、永远生活在这个既温暖又有安全感的保护圈中,化们能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体昧出自己的位置、分量和父母对他们关心的程度。当他们感到不满意时,有时并不一定直言不讳地喊叫出来,而是用极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让父母去心领神会。如果做父母的不理解或者不耐烦地说:“你有什么话可以好好说嘛!”这就会,他们认为,大人本来就应该知道这一切。

  不同性格的孩子提问题的方式也会不一样。无论男孩或女孩,性格内向还是活泼顽皮,都有自己独特的提问方式。很多做父母的,只是觉得孩子心地单纯,有什么要求绝不会隐瞒。他们的好恶都能通过既简单又朴拙的话语表达出来。其实不然,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父母带着他们六岁的儿子去上幼儿艺术学校,一进学校就看见有些小孩子在大声唱歌,老师在弹钢琴给孩子们伴奏。这个六岁的孩子大声叫道:

  “怎么唱得这么难听!”当场把孩子的父母弄得十分尴尬,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一个老师走过来笑着摸摸孩子的头说:“你说得不错,来这儿的孩子不要求唱得多么好,也许你更喜欢画画,或者别的什么?”这句话好像一股暖流通过孩子的周身,他感到愉快极了。因为老师解答了他的难题:在这里有些事不会做或做不好是允许的。

  通过下面这段有趣的对话,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

  ——妈妈,我昨晚做了一个特别好的梦。

  ——跟我说说吧,我很想听。

  一我梦见屈原了,他跟我说,河里的鱼虾吃了那么多年的粽子,已经厌烦了。希望换新的口味,叫你别再包粽子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那么,屈原有没有说那些鱼虾喜欢吃什么?

  ——当然了,他们喜欢吃巧克力、冰淇淋、炸薯条和果冻。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是这样单纯而明亮,同时却也有着令大人不易察觉的色彩和线条。因为成人观察事物更多地是出自经验和概念,而孩子那种不受条条框框左右的联想和充满“跳跃性”的、“拐弯抹角”的说话方式,常常使父母茫然不知所措。这时,便需要更多的耐心。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要迅速地想一想:

  他在问什么呢?

  他想告诉我什么?

  这个回答会使他满意吗?

  是不是一定要让他满意呢?

婴儿期在宝宝还不会开口说话前,只能靠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者一些叽叽咕咕的声音来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和意愿。可是我们很难理解,下面就让大家了解一下宝宝的特殊语言。

一、拍手、咧嘴笑

这是宝宝兴奋愉快的状态。一般来说,宝宝笑的时候眼睛有神,两手同时活泼的晃动,充分散发童真的魅力。这时父母应以笑脸,用手轻轻地抚摸婴儿的面颊,并在他的额部亲吻一下,给予鼓励。

二、吮手指

吮手指是婴儿智力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宝宝出生后,早期只能用哭声和面部表示要求和倾诉,并且通过口唇来进行探索。随着年龄的增加,宝宝开始将手放入口内吸吮,自得其乐地玩弄自己的嘴唇、舌头,这是宝宝高兴时的一种表现。

三、瘪嘴:表示要求

这往往是啼哭的前兆,这实际上是成人没有及时满足他的要求的体现。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婴儿的要求,适时地去满足他的需要,如喂他吃奶,逗他开心,抱他去户外玩。

四、撅嘴、咧嘴

男宝宝通常以撅嘴来表示要小便,女宝宝则多以咧嘴或上唇紧含下唇来表示要小便。

五、红脸横眉

表示要大便。婴儿往往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有明显的“内急”反应。这是要大便的信号,父母应立即解决他的“便急”之需。

六、吐气泡、流口水

表示光吃牛奶已经不能满足宝宝,该给他加吃米粉了。4个月大的婴儿唾液腺的分泌量开始增加了,所以口水相应增多,吐泡泡的机会增多,严重的还会流涎。由于这些唾液腺内含有一定量的淀粉消化酶,起到消化淀粉的作用,所以这时可以吃大米类的食品了。同时,因为口水还起到搅拌的作用,所以流涎也可减少。

七、眼神无光,表情呆板

可能是生病了。健康的宝宝眼神总是明亮有神,清澈灵动的。若发现你的宝宝最近眼神黯然呆滞,无光少神,那很可能是身体不适的征兆,也许他已经患上了疾病。这时最好带宝宝去看医生,千万不要迟疑!

八、爱理不理

有时宝宝玩着玩着,眼光就变得发散,不像开始那么目光灵活而有神了,对于外界的反应也不再专注,还时不时的打哈欠,头也转到一边不太理睬妈妈,这就表示他困了。这时,就不要再逗宝宝玩耍了,只要给他创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睡眠的环境就好。

九、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1、可能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比如一有其他小朋友到宝宝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2、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妈妈要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十、哭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十一、摸生殖器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过程,所以,孩子对性的探索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理论上讲,七八个月时,宝宝的小手就应该偶尔摸到过自己的生殖器,不过这时,如同摸到眼睛、耳朵一样,他完全是无意识的探索。慢慢的这种探索开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增多,但仍然不受性欲和性幻想的驱使;他们只产生感官上的愉悦反应,而不会引起各种复杂的情感反应。

不过,探索精神再值得嘉奖,我们还是有责任引导孩子选择恰当的方式。尤其是如果孩子玩生殖器已经影响到日常活动,就不再是小事一桩了,家长有必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尽早纠正。



延伸阅读:

早教小常识:父母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 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 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 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 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 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你会和孩子交流吗?

分娩
你会和孩子交流吗?

你会和孩子沟通吗?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你会和孩子沟通吗?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小寒节气 小寒节气养生 小寒节气养生知识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新生儿会和父母交流吗

新生儿
新生儿会和父母交流吗

怎样和孩子交流

生活百科
怎样和孩子交流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春节 春节拜年 春节拜年寓意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和孩子谈话你会蹲下来吗

分娩
和孩子谈话你会蹲下来吗

你会和孩子协商着处理事情吗

分娩
你会和孩子协商着处理事情吗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美白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关注:儿童学才艺低龄化

关注:儿童学才艺低龄化

宝宝日常四种坏习惯必须改正

宝宝日常四种坏习惯必须改正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