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与“淘气包”斗智斗勇

Jsing123

Jsing123

2015-10-13 20:58

与其浪费钱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学习,不如父母们自家在家手把手教,图老师小编下面给大家讲解讲解家长如何与“淘气包”斗智斗勇。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并不是被制止了之后就能够马上停止的。其实,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对宝宝来说都是新奇的,他想一个一个地弄清楚。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就是一种求知欲,它是创造生活的原动力,为此,淘气的孩子应该说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孩子。若家长能加以适当的引导,不但能让他们渐渐不再恶作剧,还可以使他们出类拔萃。

  一、宝宝“淘气”的原因

  1、好奇心引出的“淘气”。幼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幼儿性格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活泼好动、好奇。幼儿期孩子知识贫乏,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是充满神奇和奥秘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渴望了解更多的事物,也希望自己能摸摸试试,往往成人越不让看,越不让做的事情,孩子偏偏要看要做,成人则视为“淘气”。

  2、想引起成人的注意,故意淘气。有些孩子表现欲极强,喜欢引起成人的注意,如有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表扬,却常常做出了成人不欢迎的事情来,成了“淘气”的行为。

  3、因精力过剩造成的“淘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各种能力不断提高,但成人所能提供的活动环境和条件不能满足孩子需要,他们剩余的精力无处使用,也会产生“淘气”行为。

  4、有意识的淘气,有的孩子喜欢用有意识的淘气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二、淘气包的利和弊

  1。利: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仅不应阻止,而且还应很好地爱护它、培养它。淘气的孩子总是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喜欢刨根问底,爱挑刺,这实际上是一种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这是发明创造最需要的一种思维。淘气的孩子胆子大、敢闯、敢干,接触面广,这对扩大知识面,发展个性都有好处。未来社会需要思维独特、有个性的人才,应该给孩子一点淘气度,千万别把他们束缚得死死的。

  父母一般都比较喜欢听话的孩子,对淘气的孩子常感到头痛。其实对孩子来说,淘气并不是一件坏事。发明家爱迪生年幼时,看到母鸡孵小鸡,于是也用自己的肚子去孵小鸡,这种看起来很淘气的行为,正是爱迪生探索求知精神的体现。有的孩子看到闹钟会报时,就试图拆开来看;看到父亲刮胡子,也想跟着试一试……如果父母们采取训斥、限制等粗暴态度去阻止孩子,那么孩子的求知欲就会受到压抑,由此,孩子可能变得小心翼翼,缩手缩脚,甚至造成消极的性格。淘气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他们长大后,在社会上的成就可能远远超过处处听话的孩子。

  2。弊:

  淘气的宝宝在3岁时已经爱玩爱闹,精力旺盛,过分淘气会使“人见人嫌”,因为常常会危害到他人的利益,而且,家长放任不管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三、如何“降服”淘气包

  1。理解宝宝淘气的心理需求

  淘气是宝宝的天性,因此一旦发现宝宝有淘气行为,父母不必如临大敌,而要了解和掌握宝宝的年龄特点,以符合宝宝成长需求的方式来要求宝宝。只要宝宝能分清场合、时间,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不损坏财物,淘气一点也无妨。宝宝学习行为规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他破坏规则时,父母的严厉训斥与惩罚可能会让他因此感到害怕或者困惑,但对改善他的行为没有太多的益处。

  2。冷静地面对宝宝的淘气行为

  发现宝宝淘气时,父母不要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宝宝的表面行为上,并急于干预,而要努力分清他们淘气行为的本质和动机:是单纯的淘气?还是好奇心驱使下的探索行为?然后再根据宝宝淘气的性质决定该加以劝阻,还是因势利导鼓励其以正确的方式发扬光大。当宝宝明明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但他偏偏要违反规则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大发雷霆之怒,而应该平静地坚持原则,让宝宝通过检验,确认父母设置的规则不可更改。这样,宝宝就会明白,他的淘气行为不受欢迎,并且不能改变父母的规则。如果宝宝有危险行为,父母要坚决地制止宝宝,同时将宝宝从危险源抱开。

  3。耐心地等待宝宝成长

  宝宝的理解能力有限,自制力更是有限,因此,他无法从某个淘气行为举一反三,由此推及另外相关的行为也是淘气行为。父母不要指望给宝宝一次教训,他就能学会约束自己,而要在宝宝的每次行为发生时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有关的规矩。对于已经学会走路的宝宝,父母可以简单明了地给宝宝一些解释,让他更好地明了规则的重要意义。比如,宝宝总在揪沙发靠垫里的羽毛,那么父母可以告诉宝宝揪羽毛可能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如果你把靠垫里的羽毛抽出来,靠垫就不软了。’与此同时,父母还要向宝宝陈述对他的期望,并且设置清楚的限制,帮助他学习如何在没有父母干预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行为。

  4。帮助宝宝摆脱盲目的淘气行为

  宝宝天性好动,因此,父母可以给宝宝较多的机会到户外活动,引导宝宝多参加健康的游戏和体育活动,把精力用到有益的活动中去。在家里则可以经常找一些有益的事让宝宝做。如:让宝宝帮妈妈剥豆子,帮爸爸递螺丝帽等等。通过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帮助宝宝摆脱盲目的淘气行为。此外,父母还可以在与宝宝一同玩耍的过程中保有一颗童心,以小伙伴的身份和宝宝一同娱乐,帮助宝宝出主意,想办法,引导宝宝将淘气行为变为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5。预防宝宝的某些淘气行为

  与其让宝宝有机会淘气,导致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不如在宝宝淘气行为发生之前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比如父母可以将一些不能让宝宝接触的贵重与危险物品束之高阁,让宝宝没有机会接触。

  6。策略地阻止宝宝的淘气行为

  宝宝由于受知识经验、活动能力和身体条件的限制,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并且自我控制的能力差,因此,宝宝的淘气也会产生一些不当行为。如果父母强行制止宝宝的淘气行为,不仅不能有效地阻止宝宝的淘气行为,反而会导致相反的结果,比如让宝宝意识到尽管他的淘气行为不受欢迎,但是可以有效地获得父母的注意,这就会导致宝宝以此为乐,故意与父母对着干。对付宝宝淘气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分散宝宝的注意力,比如用新颖的玩具、新鲜的事物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或在确定宝宝不会有危险的情况下,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离开现场,让宝宝的淘气行为得不到关注。如此,宝宝就会感觉很无趣,从而结束他的淘气行为。

  7。冷处理宝宝的无理取闹

  对有意识“淘气”的孩子,成人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既不要打骂,也不要训斥,等到事情平息以后,再指出他的不良行为,并给予纠正。也可以用“自然后果”法惩罚一下,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后果,让其牢记教训,下决心改正错误。

  8。用事实教育孩子

  对于有危险的事情,可给予适当的负面刺激,如当小儿不知深浅去动热水瓶时,家长可溅一点点热水在他手上,给他一些感性认识,或用略加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告诫宝宝。有了切肤之痛之后,宝宝自己就会收敛一些的。

  所以,只要是没有什么危险,应尽可能地对孩子的活动少加限制,容许孩子淘气,等待他自己从淘气中“毕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孩子淘气的天性得到尽兴的发挥。即使是淘气地玩耍,对培养孩子的自发性和意志也都是很重要的。

  当然,太淘气也不行,也不利于孩子成长,我们提倡的是给孩子一点淘气度,而不是放任自流。对太淘气的孩子还是要给以引导,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决不能让他们变得无法无天。

幼儿的学习,像台相机或像块海绵,他先照单全收,因为他的人生才刚开店,需要库存。成人提供的库存是良善的沟通模式,孩子就渐渐的学会了沟通;提供的库存是伤害、攻击性的语言,孩子就渐渐的学会了以那样的语言来应对进退。

台湾《中时电子报》刊载台湾李坤珊文章指出,幼儿的言行,往往就是大人的翻版,想教好小孩,第一步就是让他“有好样学好样”。

文章摘编如下:

在台湾花莲的车站,人声鼎沸中,一句清楚却不柔软的童音,直捣我的耳朵:“爸比,你很讨厌,你真没有用啦!”那个男人,在离我不远的几尺,叹叹气;我却不忍心抬头看他,因为他一定觉得很丢脸。

在美国离家不算太远的玩具反斗城,我和儿子排队等着结帐,前面一个大约10岁的小男孩,正在那东翻翻、西摸摸店家的陈列物。男孩的父亲顺口请他别乱动东西,他转过头来就对父亲说:“你闭嘴(Shut up)!”原本预料那个爸爸会大发雷霆,管教一番;但他也只是摸摸鼻子,一句话也不说。

一个人在青岛的车站等高铁,正忍受着闷热,一句话却像冰冷的冰柱,从后方清清楚楚的传来一阵寒意:“你搧太慢了,搧快点儿。”我忍不住用眼角看了看那个满头大汗的妈妈,和她伺候着的太上皇。

从台湾新竹演讲完,与朋友跳上出租车,那个明眼的司机从我们的简单对谈,就嗅出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所以他语重心长的问我们:“每个小孩小的时候都还好啦,都还会听话;但等他到了青少年后,就管不了,愈变愈坏了。这是怎样啦?”我和朋友两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应他。因为我们两个人的家里都有青少年,他们虽然有着青少年的不稳定“荷尔蒙”,但都没有愈来愈坏。

幼儿说话伤人--因为大人生气就用骂的

上述那些骂爸妈、把爸妈当佣人的幼儿,以及愈变愈坏的青少年,他们并不是一出生就成为那个样子的。是他们身处的环境,养成了他们不尊重他人、口出伤害语的“习惯”;是成人不知不觉中,日积月累,允许孩子养成了那自我中心的态度和出口伤人的习惯。

幼儿会对成人口出伤害语“你没用啦”、“我讨厌你”,那是他学来表达生气的方式和用语。从他生活环境中成人的行为里,学会了生气就以“骂”的方式来表达;从成人的嘴里,学会了生气就以“伤害语”的方式来对应。

“你没用啦”这句话,应该是孩子从爸爸或妈妈嘴里听到的吧!当夫妻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或有一方常在幼儿面前以这种语言数落另一方时,孩子也敞开他的学习频道,同时在学习“这是生气的方法”、“那是生气时可以说的话”。

幼儿的学习,像台相机或像块海绵,他先照单全收,因为他的人生才刚开店,需要库存。成人提供的库存是良善的沟通模式,孩子就渐渐的学会了沟通;提供的库存是伤害、攻击性的语言,孩子就渐渐的学会了以那样的语言来应对进退。

幼儿不尊重人--因为大人凡事以孩子为中心

幼儿会对成人极尽所能的要求:“你搧太慢了,搧快点儿。”那是他养成的、凡事要以他为中心点的生活态度和用语。从他生活环境中成人不断替孩子做、替孩子想的行为里,孩子学会了他自己的需要是宇宙的中心点;从成人不断道歉的嘴里,学会了成人没达到要求,就以“那是大人的错”的思考模式来解释。

“你搧太慢了,搧快点儿。”这句话,应该也是孩子从成人嘴里不断的听到类似“好啦,我已经尽量快点了。”所得到的结论吧!当成人以无谓的牺牲奉献,替孩子做一切的事时,孩子也敞开他的学习频道,同时在学习“我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我的需要要靠他人来满足”。

幼儿对自我的认知,像台相机或像块海绵,他先从生活环境中成人的眼里看见、认识他自己。因为幼儿还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有什么能力?他需要一块一块的、像拼图一样,拼出自我形象、自信及自尊。

那么,在教育幼儿方面,成人应该如何做呢?

1、教育子女“学会做人”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主要的、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家长不能重智育轻德育。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做人,主要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育子女“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的方法途径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强迫子女“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重在理解,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3、教育子女“学会劳动”

应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勤劳是所有良好品德的基础,懒惰是万恶之源。因此,安排子女从小参加劳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

4、教育子女“学会自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坎坷会很多,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会磨练自己的翅膀,展翅飞翔,教育子女“全面发展”

5、家庭教育需要创新

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其实,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出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因此,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因此,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每个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来回答,需要每一个人来回答!

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学生“减负”问题,我的看法是,学生“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减负”只有一条路径可走,那就是教师和父母要“增负”。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再靠经验来教孩子,应该学习怎样做个称职的父母,怎样做个优秀的父母。

千万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一种成功能够弥补家庭的失败,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如果家庭渎职,即使有再多的学校、社区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和劳动教养所,都将无济于事。

6、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

是否只有“坏”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谓的好孩子并不需要呢?在接触中我们发现,一些“好”孩子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袒露出来,他们不想因此破坏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形象,他们活得很累。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两面派,表面上乐观快乐,内心深处却悲观孤独。

然而,上述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视了。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总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一个高中生曾在来信中说道:父亲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小家庭就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她转入一所新的重点高中后,因为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家庭给她的压力,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然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直到高考前,她的恐惧达到了极点,最后她想到了自杀……幸运的是,这个女孩得救了,但女孩的父母仍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一直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知恩图报。

天下哪有生来就懂事的孩子呢!孩子不仅需要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更需要好的父母!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要每个父母重视的。

7、我们该有什么样的孩子观

教育的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种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近代以来,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曾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过程,我们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起来并逐步演变。

民族国家本位的孩子观,与家族本位的孩子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体目标的手段。孩子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家族的利益,个体需求必须让位于整体需求。与这样的孩子观相适应,我国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教育中教化式、被动式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观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国孩子的某些社会状况和问题一直遗留了下来。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权利缺乏切实的保障,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制度的保证,他们的心理品质养成、性格发展等需要,更为我们的教育所忽略。

如今,社会急速变化的价值多元、信息开放的趋势,越来越个人化的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反衬出既有教育模式对孩子的独立、自由的人格、自主的能力以及自我责任感的培养等的不利。

我们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当孩子的基本权利成为社会共识,并得到起码的制度保证,我们才能期望他们身心健康地面对社会、进入社会,并对社会承担起公民义务,对人类承担起道义和责任来。

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让幼儿养成等待的习惯、替他人考虑的习惯。比如说,你正手忙脚乱的在炒菜,但孩子要你立即找他的玩具;你可能拗不过他的哭闹,也就不情不愿的放下锅铲,皱个眉急急忙忙的先帮他找。你的这个习惯,可能会让孩子学会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和习惯。

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转过身心平气和的对幼儿说:“我炒完这盘菜后,再帮你找,请你先等一下。”尽管孩子对于他的需要被延宕,并不开心;但这是我们成人所能提供的良善机会教育,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尊重成人的需要。等你炒完菜后,帮孩子找到玩具,别忘了补一句:“谢谢你等妈妈!”让孩子知道,他的等待,是种尊重的行为;他的等待,是个正向的选择。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在关爱的环境中,孩子学会了关爱;在尊重的环境中,孩子学会了尊重。这个流传已久的教养方针,是不会退流行的。没有坏孩子,只有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我和你……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小孩子是被周围人塑造的,会自然地模仿与认同。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有的时候或许我们和父母和他人不过是硬币两面,表现差异罢了。请原谅我讲的尖刻或者讲错了(咨询上建议我们评估时从最糟糕的角度开始排除)。会不会当您孩子那样表达的时候,刺中的是,这孩子真没礼貌,或者缺乏教养的感觉?

我如果用个专业友善解决问题的角度,我会回答题主,对孩子的爱和宽容还有尊重会让孩子体验到怎样尊重他人。

注意力转移,比如让孩子去玩其喜欢的有创意或者有发展性,有自主、掌控和成就感的事情,会降低这种不良行为发生的情况,并且对孩子的未来也更有利。比如:乐高积木,仙霸的玩具等等。一开始或许需要家长的帮助,但是孩子一旦上手是很棒的。

我们先不考虑孩子是否势利或者是否懂得尊重之类的……

关键是那个时候您的孩子很无聊,无所事事,才会搞破坏。

如果那个时候说,“宝贝,我们去溜达” 去公园,去动物园…… 就不会出现阿姨打扫他在那边制造垃圾了,而且也有利他未来的身心健康。

我们很多时候都轻易发现不足和问题,发生了怎么…… 再次之后,我们更尝试找找怎样,我怎样能对这个环境做出干预,改善,下一次更好……

至于和孩子谈,5岁的孩子也不是不可以谈,可以在阳光草地上,偶尔来个对话,“你觉得平时生活会不会有像上次阿姨打扫卫生的时候你把地面弄脏了她要再打扫那样,你有些事情做好也会被弄乱然后要你再做的? ”

孩子不一定马上回答,但是会去思考……

之后再问他的感觉,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或者逐步地增加他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道德感;同时也理解小朋友还小青春期前都会有的失控和糟乱。

5岁还早,到了青春期也还是有办法的。

其实我们担心势利更多是我们都知道势利的人不受欢迎,影响机会,最关键是绝对影响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而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又成功。

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不可避免是自己被对待的方式…… 特别是在情绪下的反应。

其实势利的最大问题是,影响了人际的关系,一个内心平和和舒服的人是不会去势利,或者说可以超越这种势利;再或者说某些层次的人也善于伪装,或许内心势利但是外表不会让人感觉那么不舒服。

“在所有的对势利的阐释中,还是下面这句话最尖刻:“拼命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梦想成为自己做不成的人。” ” 【美】艾本斯坦 Epstein《势利》

“普鲁斯特早期是个典型的势利眼,而后期则变成了伟大的,甚至是势利眼鉴定专家和批评家。他认为势利是“崇拜他人拥有的某种东西,但这种东西却和这个人的个性无关。”” 就好像我们会崇拜某些底层的人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无比的贡献,其实又何尝不是羡慕他人能那么轻易的满足或者甚至是妥协。

“势利眼衡量自己和别人全靠表面的东西:家谱,财富,权力,社会关系,拥有精美闪亮的物品——势利眼可能是城市里最孤独的人。他需要对付的是他自身。在势利眼起伏跌宕的精神世界中,他需要不断地确认这种虚妄中的优越感的存在。 ”

“作者幻想了一下没有势利的区域长得怎么样,里面人是如何,描述了一下他身边认识的人中间貌似是生活在这个区域里的人的情状。当他的大儿子申请大学入学的时候,他给他的建议是:我会不计任何代价让你去上全国最好的大学,上这样的大学意味着,你将不会再渴望或者胡思乱想要是你上了更好的学校,你的前途是否会变得更广阔,你的世界是否会更加不同。你总会明白,其实这世界这些年来,蠢到不可理喻,以教育为甚。”

“万恶的势利眼, 可是没人承认势利也会带来快乐。 作者艾本斯坦没有批判势利是否该被消灭, 只是很幽默的诉述了他观察到美国社会,结合他自己的状况, 原来势利也并不是什么禁忌,坦诚总是可爱的。”

我会觉得势利是必然的,能怎样不那么势利确实幸运的。

“权势和钱财:惑于势利。” 这让我们从普通人可以成为更棒的人,让我们从草地上到现在可以有高楼大厦……

“指对有财有势的人趋奉,对无财无势的人歧视的恶劣作风” 很可悲,但是确实是,受虐和施虐会反复,只有被恶劣的人才会学到去恶劣他人。 但是也因为如此,我们会尝试做的更好。

而且有很多捐款、善意…… 很多榜样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就看如何解读,可以怎么做。

再从深度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角度多说点:

“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

【1】婴儿期(从出生到一岁半):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

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此外还通过双眼、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埃里克森说,如果婴儿发展的信任感居多,就达到了他的第一项社会成就。这是他不会因母亲离开而焦虑和哭闹,因为婴儿内心已发展出即使母亲离开了视线,如果自己需要母亲,她自会到场。这种恒定的、连续的、一致的体验使婴儿有了自我统一性(或自我统合ego identity)的最初感觉。

在这一阶段,婴儿产生信任感也产生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时,就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但是信任感应当超过不信任感。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发展阶段。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而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2】幼儿期(一岁半至三岁左右):主要任务是自主独立

这一时期的儿童反复用‘我’、‘我的’和‘不’等词来表示自己的自主性。但父母则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为所欲为,而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训练他们,控制他们的行为。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的危机说为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冲突。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能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virtue of will)。羞怯和疑虑则来自社会的期盼和压力。如果父母训练过严和不公正的提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怯和疑虑。如果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在儿童的人格中就形成意志品质。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怀疑(self-doubt)。

【3】儿童期(三岁到六岁):主动性 vs。 愧疚(喜欢探索、好奇心强、富创造力、外性游戏)

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制订计划,订立目标,并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他们对性别有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为主动性对罪疚感(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他们便会获得创新精神。如果父母嘲笑或挖苦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儿童会丧失自信心。当他们回想起自己被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容易产生罪疚感,因而只能过着别人为其安排好的狭隘的生活圈子中。

如果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发展了较多的主动性或进取精神,就会在人格中形成目的的品质(virtue of purpose);反之,则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unworthiness)。”

表面上是孩子觉得阿姨的无价值,其实体现的更多是孩子这方面的危机,还好父亲很敏锐地觉察了。

其实很多人说老年人带的优势问题……

最大一件事情莫过于老人比较闲(有自身爱好和活动的除外),势必除了影响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外,代办太多(其实是因为老年人觉得自己需要被照顾而去照顾孩子,有时候有投射在,我很重要,我照顾孩子的这种价值感……)影响了孩子的自主独立,勤勉的关键期。

我之前回答关于孩子摔倒的回答被折叠了,我假设是关于后面幼儿死亡和研究内容……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摔倒站起来的机会,以后如何能自然地犯错和成功?!

从我的理解,小的时候的摔倒(不是成人恶意忽视或者弄倒) 站起来的过程 (没有老年人在那里拍打地或者桌面责任转移) 就是一次次体验生活,体验失败后自己怎样成功的最基础的体验。

而当父母不可避免在忙别的事情的时候,孩子会比和隔代或者阿姨在一起更加有模仿和认同对象,而且有更多的自主自由……

我儿子曾经摔倒额头碰伤(还好是小男生啊,我一直庆幸我是儿子,如果是女儿要宝贵和呵护很多,要多好多担忧和花更多精力去照顾……)

他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摔伤的,我是妈,所以没人能责怪我。

但是假如他和老人一起…… 老人绝对会很担心和纠结,而且觉得会被子女责怪…… 这种创伤讲严重点有“啊,怎么办”,“呀,死定了”…… 很极端的担忧和焦虑…… 夸大很多父母带的不必要的负面情感,更别说死亡焦虑……

很多时候就不可避免失去了闯荡、豁达等等一些特质。(当然也可能有反向形成,但还是焦虑之类核心的,而不一定是发展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

父母不是神,总会有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但这会让父母内疚,尤其是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于是拒绝孩子时,附加一堆道理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虽避免了内疚,爱的流动却被阻断。孩子体验到“被拒绝=我是错的”,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有达成,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爱”。

当我们长大,提要求时,执着的其实并非事情本身一定要达成,而是一定不能体验到“我错了”的感觉。于是我们轻易不敢提要求,除非很确定对方一定会答应,而且是毫不勉强的答应。

同理,拒绝别人我们忍不住附加一堆理由,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但爱的流动因此而止,也许亲人朋友从此心怀芥蒂。所以我们轻易不敢拒绝别人,常常委曲求全,最后因为莫名小事怨气大爆发,真成了“毫无道理的家伙”。

亲密关系里的经典对话,女人:“你为何不陪我说说话,是不爱我了吗?”男人低着头,不耐烦地说:“没看到我很忙吗,给我点独立的空间安静安静。”女人委屈,男人更委屈。难道亲密和独立必须是反义词吗?

那么,好父母拒绝孩子时该如何做呢?

用“可以”取代“不行”

听到父母说“不”时,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例如:吃饭时孩子提出要看电视,妈妈说:“吃饭时不准看电视”,那么只会导致孩子怒气冲天;如果妈妈说:“可以,饭后我会让你看电视,现在赶紧把饭吃完吧”,这种表达方式,孩子会乐于接受。

父母对孩子要养成此类婉转说话的习惯,才会有利于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耐心解释说出感受

要向孩子耐心解释,家长为什么不喜欢他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饭桌的时候,家长可以说:“这样敲会把饭桌敲坏的,这会让我很伤心。别敲了,好不好?”跟小家伙讲道理似乎是徒劳之举,但是的确会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他所做的影响了别人,要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让孩子二选一

给孩子选择机会,会让小家伙感觉自己有“权力”控制局面。鼓励1—3岁的孩子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选择,有助培养其独立性。但是选项不宜过多,对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而言,“二选一”即可。

比如,“在家里只能滚球,在室外可以扔球。你选择哪个?”

亲自示范并告诉孩子

有些孩子不停地做某件恼人的事,其原因就是小家伙不知道还有啥别的事情可做。这时,父母最好能给予示范并告诉孩子怎样做更好。

比如,2岁的哥哥老是爱戳小妹妹,家长可以告诉他,“亲亲妹妹”或类似的提示,下次小哥哥就知道以后怎么做了。

态度严肃语气坚定

父母拒绝孩子时,即便不说“不”,也要态度严肃、语气坚定。同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面部表情也应当严肃。让孩子一看就知道,这样的表情意味着“我不喜欢你这么做,你最好给我停下!”

有时候某件事似乎无比重要,如果你不答应我们的关系就完蛋。这种执着我也常有,去深入觉察这执着的背后,是巨大的恐惧,所以要威胁对方以避免这种恐惧。这恐惧是什么呢,一层层拨开,结果是,你不答应这件事,就证明了我一定会被抛弃。这个“逻辑“一旦被正视,自己都会觉得很荒谬,爱的连结真不必被这荒唐逻辑折断。

拒绝这件事情,不等于拒绝你这个人,不等于你的要求不合理,不等于我不在乎你,我拒绝仅仅因为我的感受告诉我,现在我不想这样做。拒绝的同时,我不会把自己关闭,我依然感受你的爱,理解你的需要,理解自己的需要,让我们的需要共同创造出爱的方式。如果我答应你,一定是因为我也喜欢用这种方式爱你,而不是迫于维持关系而委曲求全,所以即使我付出再多,你也不必内疚。

不带评判的拒绝,没有委屈的付出,爱的流动如此之美。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家长如何与“淘气包”斗智斗勇

分娩
家长如何与“淘气包”斗智斗勇

诱饵效应 教你与情敌斗智斗勇

情感
诱饵效应 教你与情敌斗智斗勇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小寒节气 小寒节气养生 小寒节气养生知识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与逆反期的宝宝斗智斗勇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与逆反期的宝宝斗智斗勇

趣谈:和顽皮宝宝斗智斗勇

分娩
趣谈:和顽皮宝宝斗智斗勇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春节 春节拜年 春节拜年寓意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美白也要斗智斗勇 身体饥饿游戏

美白
美白也要斗智斗勇 身体饥饿游戏

《女神三国》沙场战斗技巧 排兵布阵斗智斗勇

手机游戏 IOS
《女神三国》沙场战斗技巧 排兵布阵斗智斗勇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美白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宝宝3岁前爸妈不可做的事情

宝宝3岁前爸妈不可做的事情

四岁儿童应具备的行为能力

四岁儿童应具备的行为能力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