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怎样管教孩子呢?家长不能一味的溺爱孩子,应从幼儿期开始就为孩子立规矩,适当的管教孩子。家长正确的管教孩子也是早教形式之一哦。下面就来看看家长管教孩子的原则和禁忌吧。
家长管教孩子的原则
要充分讲清道理三四岁的孩子只知道“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而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和“为什么不要这样做”的道理。要耐心地给孩子讲清楚应该怎样去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而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10岁以上的孩子要学会判断是非,不要盲目地去做事情,主要是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
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听话、懂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日之功。但在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既不能事无巨细,什么都管,也不能任其所为,什么都不管,而是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制定行为准则从小就应该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要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改。在制定了行为准则后,父母要起到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制定和调整行为准则的时候,要争取孩子的意见,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要给孩子讲清楚遵守这些准则有什么好处,不遵守有什么危害。孩子对准则遵守得好,就要给予一定的表扬或奖励,违犯了准则,就要给予批评或处罚。
接下来,再来看看家长管教孩子的禁忌有哪些吧。
家长管教孩子的禁忌
过度保护
有时候,由于父母太注重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看不见的心理需求,纵使孩子具有优秀的先天条件,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孩子想跑、想玩时,有的父母会害怕孩子受伤而禁止他。如此的话,孩子便会养成不好动的习惯,身体变得迟熟、孱弱多病,心智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阻碍,性格也会变得退缩胆小、缺乏自信、无法面对困难。父母必须明白,关怀是心灵上的沟通,并不是行为上的干预。过分的干预既令孩子反感,也妨碍孩子潜能的发展。
过分宠爱
父母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动手,于是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迟熟、不能忍让、也不懂自己照顾自己。即使表面看来柔顺温和,但当孩子长大,需要面对难题时,就可能出现性格突变。
父母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揠苗助长
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发育情况,强迫他提早学站、学走路、学写字……造成孩子身心严重失衡,导致孩子出现脾气暴躁、焦虑、冷淡、退缩等问题,还可能会出现拒绝学习的问题,也不懂与人和谐相处。
过分专制
经常以权威口吻规范孩子的举动、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恐慌之中,无法表达自己,只懂唯唯诺诺,并使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另外,为了发泄不满,孩子会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当孩子长大,他更可能会对父母存有怀恨的心理,把以往积压的不满,发泄回父母身上。
脸孔严厉
孩子无法在严肃当中感受到父母的爱,摆出严厉的脸孔,只会令孩子对父母却步。父母应避免用苛刻字眼责备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也应温和地给他意见,使他容易接受。
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却又很吝啬赞美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常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责备孩子,以为这样才是教育,其实却忽视了赞美所带来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忽略孩子优点
觉得孩子没什么长处,就算有,父母也视之为理所当然。中国人比较谦逊,所以有些父母不习惯在人前称赞孩子,有时还会不经意地批评孩子。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据,如果经常提及他的缺点,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仅影响其自信心,甚至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则会不思进取。
父母要及时、对应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起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的目的。表扬要具体,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限制孩子说话
孩子喜欢问问题,有的父母会觉得很烦,而打断孩子的话,或要孩子安静。当别人问孩子问题时,有的父母却经常替孩子说话。这样做,会剥夺孩子练习说话的机会,导致孩子自我表达能力差,并会渐渐不再跟父母说话,严重影响亲子间的沟通。
经常对孩子唠叨
有的父母误以为多对孩子说几次,孩子就应该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时,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孩子的过失,叮咛告诫他应该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难处。父母这一做法会让孩子感到麻木,变得了无生气,没有自信。另外,唠叨还会使父母自己的脾气变得暴躁,情绪变得无法控制。
假如你一定要重复地说,那么就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将唠叨的语气改为提醒。唠叨让人厌烦,易招致怒气,提醒的语气听起来则有帮助的意味,孩子会感到父母和自己是在一起的。
嘲笑挑剔
父母挑剔孩子的过失,经常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边,说话刻薄,用骂人的字眼嘲笑孩子“笨手笨脚”“没用”等,甚至在别人面前斥责数落孩子,均会使孩子感到丢脸,严重损害其自尊,变得退缩、胆小、缺乏自信。须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是需要一段长时间来恢复,甚至永远无法重新建立起来的。另一种可能是,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不但不会尊重父母,长大后还会找机会报复。
对孩子乱发脾气
父母情绪不稳定、乱发脾气,会令孩子的性格变得扭曲、行为变得极端。孩子有可能变得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责任感;或是变得自闭、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样爱乱发脾气。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低估孩子能力
父母质疑孩子潜能,处处要求孩子跟随自己意愿行事。使得孩子不能从失败中学习,变得习惯于依赖、习惯于被命令,变得缺乏思考力。
有的人智力过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是智力平平,但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因此,作为父母,应客观而清醒地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以偏赅全
父母用主观的情绪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为是地认定孩子的发展,并以孩子的一个特点概括其全部性格,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方向。例如,有的父母经常指责孩子“你又给我惹麻烦”、“总是这样”、“没出息”等,暗示了不能改变,会让孩子也认定自己比别人差,因而放弃改正。慢慢地,孩子便会向被认定的方向发展,做个没出息的人。认定,也容易变成偏见,导致父母经常错怪孩子,使亲子关系变得疏离,甚至使孩子变得反叛。
漠不关心
对孩子表现出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注意,会做出种种叛逆的行为,这些行为有可能让孩子不幸误入歧途。另一可能是,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他,对生命感到失望,因而走上绝路。
怎样管教孩子?只有正确的管教方法才会有效哦。
周日,我对胖球儿说:“你和爸爸玩小人儿(用手指做的亲子游戏)去,妈妈做饭给你吃。”他屁颠屁颠地走了。
两分钟后,我去阳台拿蒜苗,发现父子俩僵持着,大的指着撒得满地的积木对小的说:“你去捡起来!去!快点!”小的默不作声,一副可怜相地趴在沙发上,和他爹打持久战。
我闪身进了厨房,静观事态发展。才刚炒完面条的配菜,胖球儿忽地跑进厨房,一声不吭地紧紧地抱住我的双腿。我抱起他,故意不提刚才看到的一幕。胖球儿想哭又不敢哭的对我说:“妈妈,我要睡觉!”这孩子也不知自哪儿学来的,每次受了委屈,无处申辩时,都会来这一套。我拍拍他的背,亲了他一下。面条很快熟了,他爹显然觉得,胖球儿的举动触犯了他作为父亲的威风,罪不容赦。此时跟过来,指着胖球儿说:“去给我捡起来。”我没吭声,胖球儿也没有动。
开始吃面了,我喂他。他爹呢,破天荒地忙了起来:将胖球儿所有的玩具,要么放进阳台的大柜子中,要么放在玩具箱里。嘴里嘟囔着:“我让你什么也玩不成!”我又好气又好笑,一个简单粗暴地干涉,一个懵懂无知地应对。鉴于孩子在场,且正进餐,我虽对他爹的做法忍无可忍,却是一句话也没说。
他爹并未因此解气,脸上的表情,好似谁欠了他三千万却又冷不丁的赖了账。胖球儿呢,倒是一没见到他,就问:“爸爸呢?爸爸呢?”
其实,他爹犯的这种错误很常见,他以为他将玩具藏起来就达到惩戒的目的,却忘了最关键的一点:他儿子压根儿就没明白,他不捡玩具和玩具被藏,二者有什么关联!事情的最初,如果当爹的态度再柔和一点,肯定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和大人一样,谁不想被人心平气和地指出,自己哪里不对呢?况且是处于逆反期的孩子。试想,如果面对的不是一个两岁的孩子,而是一个成年人,处理起来,态度会不会完全两样?无论何时,不要忽略了他人(哪怕对方只是个孩子)的感受,站在平等的立场上,才能有平等的对话。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孩子不听话,事情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其归根结底,就是大人的方法问题?!用对的方法引导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