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如何夸奖孩子呢?要知道适度正确的夸奖孩子是有益心理成长的哦。相反,错误的夸奖方式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育。所以,夸奖孩子是一门有讲究的学问。今天,小编就来介绍关于夸奖孩子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夸奖孩子的原则
夸奖宝宝夸具体不夸全部。“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妈妈来说真是家常便饭。妈妈对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但是总是笼统地表扬宝宝,会让宝宝无所适从。也许宝宝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说“好宝宝,你真棒”,不如告诉宝宝“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宝宝礼节,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
夸奖宝宝夸努力不夸聪明。“宝宝真聪明”,又一个妈妈常用的评语。妈妈对宝宝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让宝宝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画上等号的。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合的结果。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的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孩子说:“答对了,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了,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出非常好的。结果2/3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的任务。
夸奖宝宝夸事实不夸人格。“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妈妈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好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接下来,再来看看家长夸奖孩子的十种方法吧。
夸奖孩子的方法
识别和赞美孩子的好品格。当孩子们展现出了诚实、善良和诚信的品格的时候,这时候,父母就应该给孩子们一些关于他们的品格的赞美。
赞美孩子们,当他们学会服从命令和尊重别人的时候。父母可能会经常看到孩子表现不好的地方,而忽略了孩子表现好的地方,因此,父母应该多注意孩子表现好的地方,当孩子们学会服从命令和尊重别人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赞美。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感谢孩子们是家庭的一部分。孩子们需要理解他们的价值就在于他们自己,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他们已经存在自身的价值。
赞美孩子对家庭做的贡献。孩子们需要明白,他们所做的时候会让家庭不一样,它会引起大人的注意,并且也会让孩子们知道,分担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赞美孩子们工作的质量。当孩子们高质量的完成了一项任务的时候,都会引起父母的注意,这时候,父母还应该给孩子们一定的赞美。
父母要对孩子所做的努力给予赞美,即使结果并不是那么好。赞美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导者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孩子们努力的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即使没有取得成功或者是结果不是最好的也应该对孩子所做的努力给予赞美。
在孩子们学会一些新东西时,父母的赞美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们学会一些新的技能或者是别的东西的时候,父母的赞美能够推动孩子们不断的去进行学习。
即使分不清孩子做的菜的味道,父母也应该赞美孩子做的菜的风格。父母并不需要将孩子养育的和自己一样。当孩子们试图为父母做饭的时候,即使孩子们做的饭菜非常难吃或者是根本就尝不出味道来,父母也要为孩子的孝心给予一定的赞美。你可能不需要去赞美孩子做的菜的味道,但是你可以试着去赞美孩子做的菜的风格。
赞美孩子们为长期目标取得的进步。当孩子们有一个长期的计划的时候,哪怕孩子们仅仅只取得了一小步的进步,父母也要对孩子的进步进行赞美,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热情。
尝试着去赞美孩子的朋友。对孩子们的朋友进行赞美的时候一定要出自真实情况。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夸奖孩子的语言方式哦。
夸奖孩子的语言方式
语言适度:夸孩子要真诚。真诚的交流,可以与孩子相处得更融洽。
语态适度:夸孩子要表现出热情。夸孩子的热情态度,能使孩子受到鼓舞而不断进步。
家长夸奖孩子不能盲目,科学的方式对孩子才是有所帮助的。
家长要如何与孩子沟通呢?要知道,良好的亲子沟通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是很重要的。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讲究语气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最有效的沟通哦。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如何与孩子沟通吧。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语气
信任的语气: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星星,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尊重的语气: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商量的语气: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星星,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妈妈食品)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
赞赏的语气: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
鼓励的语气: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
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禁忌
嗓门太高,火气太大。有的家长在校门口一看到孩子,就旁若无人的教导开了。什么“你怎么又没考好啊!”“你怎么就不争气啊!”就好像别人都不存在似的。你在家里怎么训是一回事儿,当着众人的面把孩子训得抬不起来,除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先关心关心孩子,聊点儿闲篇儿,沟通沟通感情,有什么事儿回家再说也不迟。尤其是开了家长会或者被老师请了之后,更不要火冒三丈,而要静下心来分析分析老师说的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即便是和孩子谈谈也需要心平气和,如果一时做不到,那就等一等。一般而言,在火头上说出来的话,既欠考虑,又易伤人,多数情况下会适得其反。
居高临下,以势压人。有的家长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仗着自己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通训。孩子刚想解释解释,还没张嘴,就被家长堵回去了。“你还敢顶嘴?!反了你!”甚至个别家长还会体罚,或者污辱孩子的人格。好像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就是对别人家的孩子,也不能这样啊。孩子小的时候,还勉强管点儿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没有效果。训得太过了,容易扭曲孩子的心灵,伤害孩子与家长的情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信口开河,东拉西扯。现在的孩子学得多,懂得多,有时问个问题,家长也不一定能答上来。这是非常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能回答就回答,不会答就谦虚地说一声,等请教了别人、查了资料再说也不迟。但有的家长却不是这样,自以为是,不懂装懂,不是答非所问,就是瞎编乱造,孩子小有时分辨不出来,还在那里点头呢。别人在一旁听起来,真是哭笑不得。孩子问,爸爸,美国在哪个州啊?当爹的随口就说,笨蛋,这都不知道,欧洲啊!。。。。。。这不是误己子弟嘛。
讲大道理,空洞无味。一个刚上小学的女孩说,妈妈,我不想上英语班了。妈妈立即训道:不上英语班,以后怎么考研究生啊,怎么考托福、GRE??可怜的孩子,恐怕还不知道研究生是干吗的、托福为何物呢。还不如说,你不学英语,你和美国小朋友玩的时候,他听不懂你的话啊。经常听到家长骂孩子,你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找工作?孩子才几岁啊,说那么远的事儿,他们是很难理解的。
爸爸妈妈们,做个会和孩子沟通的家长吧。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