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称明星比父母重要 13岁女孩痴迷追韩星被父砍死》的新闻报道在网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事件中的女生疯狂追星,认为爱明星比爱父母重要。只因父亲不给她钱买演唱会门票,就骂父亲连狗都不如,甚至以自杀来威胁父亲。而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的任性妄为。最终,因为那句“我爱明星比爱父母重要”而成为了这件被悲剧的导火线。事件中的父亲用错误的方法解决他与女儿之间的矛盾。
在当今社会中,父母与孩子应如何相处,父母应如何教导孩子,如何改善亲子关系等等,这些亲自问题都是当今社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现在父母最烦恼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今天,小编就从心理角度帮大家分析分析,提几个小建议。
一、沟通中常见的亲自问题
1、自我中心——是管道通路堵塞
许多家长责备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体谅父母,其实家也常常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只是自己没感觉而已。
2、先入为主——缺少尊重和理解
许多与孩子沟通不成功的家长往往是过分重视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先入为主,总是从负面看待评价孩子,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3、情绪化处理——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经常带着情绪处理问题。这样做,非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为今后的亲子沟通制造了很大的障碍。情绪化的父母还能造成孩子更加情绪化,使沟通更加困难。
4、没有诚意——敷衍了事
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对孩子没有诚意,有时甚至敷衍了事。
5、口气强硬——家长作风
一旦我们当上了家长,就忘记了如果我们不谨慎从事,有可能变成一个负面角色。由于望子成龙心切,许多父母一方面对孩子充满了爱,另一方面用家长作风伤害孩子,自己却浑然不知。
二、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模式一: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对孩子影响: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模式二: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
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
模式三: 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
对孩子影响: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模式四: 女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父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孩子长大后,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
模式五:女孩与父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影响孩子择偶
三、如何改善亲子关系
1、以委婉的方式取得认同
孩子回来,如果有异于平时的举动,这时,父母可以间接方式询问,让孩子说出心事。倘若孩子不肯说,不妨写便条、书信婉转了解,避免正面冲突、动不动就责备孩子,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把情况告诉你。
等了解情况后,父母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可以引述过去的经验,或对他说:“我了解你的心情,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时我是这么解决的……”这样才能让孩子认同你的看法、想法。
2、做好榜样
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处,日夜为伴,尤其未成年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模仿性最强,而这时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威信最高。孩子认为父母的一切言谈举止都是最标准、最美好的,对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有强烈的模仿欲望:父母的走路说话、待人接物、欢乐与痛苦等,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努力去模仿,无论好坏都照单全收。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
3、选择正确的谈话方式
一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谈话方法。孩子直接向父母谈论一个问题,父母直接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向孩子讲一个小故事,说一条成语,引用一个事例,谈几句诗词,或谈电影、小说等,引起孩子谈话的兴趣,然后顺势引导到谈话的主题上来。
4、掌握好平衡,给孩子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
父母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平衡好与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空间和私人领地之间的平衡。这的确不容易做到。但是这对越来越独立的子女而言,是必需的。
5、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接纳孩子
孩子有时会和父母商量,希望父母同意让他参加某些活动,这是父母要放下架子,和孩子站在对等的立场,为他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以强制的手段,或断然拒绝,毫不考虑她的感受。不要想当然地命令他怎么做。
圣母大学最新研究表明,童年经历过虐待、忽视及其他心理创伤的母亲不愿意与她们的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这份在于西雅图举办的两年一次的儿童发展研究学会上提出的报告显示,一组有过童年创伤经历的低收入的母亲,表现出进行性 “创伤回避症状”,特点是不愿意表达关于那些创伤经历的想法、情感、感觉和记忆。这种回避行为干扰了母亲进行有关孩子情绪方面的对话的能力,导致更简短、更肤浅的交流;而且,这些母亲倾向于使用不鼓励孩子参与的封闭性问题(注:如果问题的型式限制了受访者回答的内容,受访者只能从预设的答案中选择,谓之封闭性问题)。
“‘创伤回避症状’对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有负面作用,” 圣母大学专门研究处于危险中以及被虐待的儿童心理问题的助理教授Kristin Valentino说,“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出母亲创伤史对其与子女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的影响机制。这项研究对干预治疗也有积极意义,因为作为应对机制的回避策略很可能会进一步损害心理功能。”
Kristin Valentino在另一项最近发表在《儿童虐待与忽视期刊》上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大多数经历过童年创伤的、对儿童行以虐待的父母,都可以被成功地教授这样一种方法,来与他们的学龄前子女共同进行对过去的投入情感和心灵的回忆。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记忆、语言和读写等领域的认知能力。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受过心理创伤的父母应该怎么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不妨试试以下几点。
1、关注宝宝的需要
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宝宝,关注宝宝的需要。不仅仅是从语言上,还要从他们日常的行为中去感受宝宝的内在需要、潜在需要。
2、尊重宝宝的看法
在与宝宝的沟通中,爸爸妈妈要记住,宝宝也是一个话语主体。所以,在和宝宝交谈的时候,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对待对尊重宝宝的看法,并与宝宝进行良性的互动。
3、体会宝宝的感受
当宝宝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她)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她)“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宝宝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她)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4、了解宝宝的发展程度
如果父母尽说些宝宝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宝宝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宝宝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5、认真回答宝宝的问话
宝宝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宝宝的需要做回答。例如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宝宝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宝宝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宝宝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宝宝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宝宝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6、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坏”、“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7、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能引起宝宝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宝宝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引起宝宝的交谈兴趣。
8、充实宝宝的生活经验
亲子对谈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宝宝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着宝宝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身边的花花草草。
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林林总总,都可以作为谈话的素材,宝宝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