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运算题是让很多小学生都颇为头疼的题,可这对小华却是个例外。不管碰到多么难的三角形题目,小华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写出条理清晰的解题过程。因此,在同学中,小华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华之所以数学成绩特别好,并不是有什么特殊武器,而是因为他运用了感官协同效应来学习数学。
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学生对多位数除法的运算很难理解,于是数学老师就让大家用小棒分一分,边看,边想,边说,很多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多位数的运算法则。这件事给小华的触动很大,他也因此发现好方法才是提高成绩的最好途径。特别是三年级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运算特别需要空间想象力,为了锻炼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小华尝试动手操作,用纸做成各种几何图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自我描述,在脑中想象着各种交汇情景,例如相交啦、分割线啦。很快,小华便培养出了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学习起几何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如果想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就要指导他们在学习时,尽量让眼、口、鼻、手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的方法就叫感官协同效应。
所谓感官协同效应就是指人们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参与的感官越多,所得到的信息就越丰富,所掌握的知识也就越扎实。换言之,多种感官一齐上阵,就能够提高感知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格斯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智商差不多的10个孩子分为两组,分别关在两个屋里:第一个屋里只有5本《圣经》和5张椅子;第二个屋里,除了5本《圣经》和5张椅子外,还有几本宗教类画集,并且播放宗教音乐。然后,格斯塔要求两个屋里的人都背诵《圣经》,结果发现第二个屋里的人要比第一个屋里的人背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感官协同效应起了作用。研究表明,光用听觉去获取知识,只能够记住15%;而光用视觉去获取知识,只能够记住25%;如果结合听觉和视觉,就能记住知识的65%。
我国宋代大学者朱熹,曾经提出过一种读书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个“三到法”,后来被读书人广泛应用,而且非常有效。这其实就是中国版的感官协同效应。耳朵听着,眼睛看着,要比单纯用眼睛看或耳朵听学得更快。现在许多学校都采用多媒体视听教学,也是在利用感官协同效应,把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有许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感受:上课时感觉老师所讲的内容都能记住,可是等到做作业时却发现,那些老师在上课时反复强调的公式、定理等,自己记得并不牢固,也不能完全地运用。其实,这是孩子没有掌握有效的听课方法的缘故,表面上看都记住了,实际上却记得不准确、不牢固。
那么,怎样才能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记得既准确又牢固呢?
四年级的陈爽是班里的一名尖子生。由于她家住得远,每天往返学校都要坐公交车,比其他同学多花一个多小时,一般的同学都会感觉疲惫,而影响到学习效率,可她的成绩却优于许多家在学校附近的同学。很多同学都向她请教学习秘诀。陈爽说:“许多同学都喜欢做习题,以为在课余时间题做得越多越好,成绩就能提高。我认为学习的关键是理解,学习的重点时间是课堂45分钟。只要能够掌握好每一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都能彻底理解了吸收了,就能够学好功课。每节课的45分钟,我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听课时力求做到‘五到’,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耳到”就是注意听老师讲解,听同学提问和讨论;“眼到”就是认真读教材和一些参考资料,还有看老师的板书,以及老师的表情和手势;“口到”就是复述老师讲课的重点,背诵概念、定理和公式,大声朗诵老师指定的重点段落,大声回答老师的提问;“手到”就是抄写老师的板书内容,在课本上画出老师所讲的重点,有什么疑问和感想都及时地在课本上写出来;“心到”就是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转,有时发散思考,有时集中思考。
这“五到”学习法让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使得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加强,也让孩子的记忆更加深刻。各个科目的学习,都可以用“五到法”。总之,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在学习时让耳朵、眼睛、嘴巴、手、心等多种感官配合起来,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专家支招
感官协同效应在孩子的学习中可以广泛使用。例如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既看,又听,还说,这样把视、听、说三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学得更快。在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时,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先复述一遍,看自己能否听懂自己所说的。复述的过程,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古语有云:读诗百遍,不如抄诗百遍。抄书,可以加强记忆。古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有抄书的习惯。他的记忆力在历史中赫赫有名,也跟他的这个习惯有关。又如学化学和物理时,通过实验,辨识声、色、味,使听觉信号、视觉信号、嗅觉信号等一同涌入大脑皮层,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编辑推荐: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应从0岁开始
解开聪明孩子学习成绩差的秘密
如何让孩子主动刻苦的学习?
“你家宝宝真聪明!”每个妈妈听到这样的夸赞都会忍不住心花怒放的,其实在婴儿阶段,智力的发育是与灵敏的感官分不开的。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这5种感觉是宝宝最初认识世界的重要通道。这些感觉器官所接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的相应皮层,然后由大脑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处理,再向相应的感觉器官进行回馈。而宝宝的神经通路正是在经历无数次这样的信息处理过程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
0~1岁重点:刺激感官
这一时期的宝宝主要是通过眼睛、耳朵等基本的感觉器官,来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获得各种体验,来为脑部的发育打好基础。提供适当的感官刺激,可以促进他们大脑的发育,让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
味道和气味刺激
宝宝可以品尝到周围羊水的味道。准妈妈们,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让宝宝尝试到不同的味道和气味呢?专家指出,这不仅是一种刺激,宝宝在子宫内尝到不同种类味道,出生后可能会接受各种食物。
触觉刺激
一旦感受到宝宝的胎动,你可以给她适当的触摸刺激。如果宝宝推出他的脚,或底部,你可以给她轻轻的推回去,或尝试轻轻按摩宝宝,看宝宝的反应。
光刺激
对于孕期用手电筒照射腹部,虽然有些人认为这是无害的,但专业人士提醒,明亮的灯光会损害孩子的眼睛。此外,还会扰乱宝宝的睡眠。为了安全起见,当宝宝是清醒和胎动的时候,用不强过照妈妈的肚子。很多父母都喜欢这个活动,因为它引起宝宝强烈的回应。
声音刺激
这是与胎儿最重要的沟通方式。因为宝宝在羊水中,所以听的不怎么清楚,他所听到的最明显的就是通过振动传来的声音。出于这个原因,妈妈的声音有一种独特的共振。至于子宫以外的声音,低频率的音乐是最好的。你可以听古典音乐或莫扎特的音乐,这都是不错的选择。
阅读和唱歌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fm/)只要有时间,就给宝宝读文章和唱歌。这将帮助他在出生后更有安全感,因为他在先前就对外界的坏境有了解了。如果经常听某些故事或歌曲,未出生的胎儿就可以识别语音和语调的模式,对宝宝以后的学习是有好处的。
9种游戏刺激感官
1、用积木发声
给宝宝两块积木,让他一手拿一块,然后相互撞击,发出声响。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扶着宝宝的双手,教他撞击。这样,你还可以控制撞击的力度,让宝宝感受到,用力撞击时,发出的声响会大些;用力小的时候,声响也会变小。
效果:拿积木撞击可以锻炼小肌肉的力量,撞击时发出的声响可以有效地刺激听觉。
2、辨别方向
准备一只铃铛或其他声音悦耳的发声玩具,在宝宝左右两侧交替发出声响,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你将发现,孩子会把头转向声音发出的方向。
效果:在寻找声源的过程中,孩子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听觉和方向感也得到了提升。
3、触觉刺激
准备触感、质地不同的各种物品,如皮球、硬纸壳、塑料玩具等,让宝宝直接摸着玩儿。在孩子触摸的过程中,成人可以用语言为他描述表达,比如,“这是圆圆的皮球,这是硬硬的纸壳……”
效果:孩子在摸的过程中,可以体会不同物品的不同触感。同时,通过成人的语音刺激,还可以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
4、做被动操
抓住宝宝的胳膊,做一些伸展运动;抓住宝宝的双腿,往上抬一抬,往前踢一踢,或者活动一下宝宝的脚踝等等。
效果:婴儿体操不仅可以促进脑部发育,而且对稳定宝宝的情绪也有帮助。
5、听钟表的声音
拿一个“滴答、滴答”响的钟表靠近宝宝的耳朵,让他听秒针跳动的声音。宝宝通常都会被钟表的声响所吸引,并产生好奇心。
效果:这对锻炼宝宝辨别声音细小差别的能力很有好处,在刺激听觉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宝宝的注意力。
6、揉纱巾
准备一些漂亮的纱巾,让宝宝随意地抓、揉、拽等。
效果:这可以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小肌肉力量,也可以促进触觉的发育。
7、听动物的叫声
准备一些动物玩具,给宝宝看,或者让他摸一摸。同时,你模仿动物的叫声,给宝宝听。还可以给宝宝展示一下不同动物相应的表情或动作特点。
效果:可以同时刺激宝宝的视觉和听觉。
8、熟悉颜色
大约从4个月开始,宝宝就可以区分不同的颜色了。可以拿各种颜色鲜艳的纸或颜色认知卡片给宝宝看。
效果: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色彩感,还可以提高宝宝将视线集中于一处的能力。
9、找玩具
当着宝宝的面,将他的玩具藏在一个小桶里,然后让宝宝去找。宝宝会拿着桶,摆弄来摆弄去的,想办法将里面的玩具弄出来。
编辑推荐:
推荐: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户外亲子游戏
教宝宝认识时间概念的小游戏
帮助孩子右脑开发的八种游戏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