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宝宝的感官发育

abc兆华

abc兆华

2015-12-15 05:14

这时期婴儿的视觉范围越来越广了,视线能随移动的物体上下左右地移动,能追随落下的物体,寻找掉下的玩具,并能辩别物体大小、形状及移动的速度。能看到小物体,能开始区别简单的几何图形,观察物体的不同形状。开始

培养孩子独立成长的价值

场景一:凡凡在幼儿园里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老师,我不会做。”这不,老师让大家玩橡皮泥,凡凡又开始了:“老师,我不会玩,我不要玩。”老师让凡凡自己想办法,凡凡就呆呆地看着橡皮泥,不知如何是好。

场景二:李伯伯来妞妞家做客,爸爸让妞妞向李伯伯问好,可是妞妞畏畏缩缩地藏在爸爸的身后死活不肯出来,弄得李伯伯都有些尴尬了。

场景三:午饭后两个小时,奶奶还在锲而不舍地哄着朋朋吃午饭:“宝宝,嘴张开,再吃一口,乖……”可朋朋玩着小汽车,压根就不理会。

场景四:浩浩不会自己擦屁股,在幼儿园大便后没穿好裤子就光着屁股跑出来向老师求助,小朋友们看到了都捂着嘴笑,浩浩的脸红了。

诊断Tulaoshi.Com:幼儿独立能力缺乏症

原因:

过度保护父母对宝宝不放心,唯恐宝宝磕着、碰着、伤着,事事包办,宝宝只需动动嘴遥控遥控,父母就把一切都干好了。

缺乏耐心宝宝还小,动作慢,不熟练,容易出错,比如扣错扣子,打翻奶瓶等,父母看着着急,要么大声呵斥孩子笨手笨脚,要么三下五除二就替宝宝干好,剥夺了宝宝的锻炼机会。

培养方案一: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

案例1:妈妈在收拾地上的玩具,小彬彬也想帮忙,妈妈自然地教小彬彬:“先捡起红色的玩具。好,现在捡蓝色的。我们把方形的玩具收到玩具箱左边,把圆形的放在箱子右边。好极了,彬彬真棒,收拾得又快又好。”

案例2:妈妈给两岁的楠楠买了几个漂亮的发卡,楠楠要自己拎着,妈妈说:“我们的小楠楠是个大孩子了,可以自己拎东西了,真能干!”楠楠拎着袋子,高兴得一甩一甩的。

分析:生活中常会看到,宝宝学走路时,总想下地自己走路,而大人担心孩子摔跤,总不放手;当宝宝学会走路时,由于父母的不放手,结果宝宝却又不肯走了。因此,当1~2岁的孩子开始说"我做"、"我自己来......"时,正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好机会,父母应该夸奖宝宝的主动,并创造机会帮他实现自理的愿望,培养他的独立性,使宝宝体会到“我自己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那样宝宝会更积极地做自己的事,这是培养独立做事能力的良好开端。

培养方案二:适时放手,让宝宝做点事

案例1:超超两岁了,妈妈交给她一个重要任务,给进门的人拿拖鞋,还要注意观察冰箱里爸爸的冰啤酒还有没有。小丫头可认真了,冰箱里的啤酒一喝完,就及时向妈妈汇报;每次有人进门,就及时送上拖鞋。穿着自己女儿拿来的拖鞋,妈妈的心里甜滋滋的。

案例2:每次午睡后,睿睿都自己穿好衣服,然后开始系鞋带。这对3岁的孩子来说,可是一项很有难度的工作呢。不过睿睿的这双小手在家里早就学会系鞋带了。老师表扬了他,小朋友可羡慕睿睿了。

分析:放手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早参加家里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宝宝认识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能培养宝宝许多宝贵的品质,如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以及珍惜时间和爱惜劳动果实等,并使生活充实、有趣。刚学会走路的宝宝喜欢帮助人,并且会因此感到自豪。积极创造机会让宝宝为别人服务,长大后他会很有能力并且充满自信心,而且还将在更优雅的领域,诸如礼节、慈善、好客等方面让你自豪。

培养宝宝的独立性需要很多耐心、时间,以及物质上的某些"损失",但不要因宝宝打碎一次东西就对他的灵巧、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失去信任,最重要的是孩子已经体验了个中的滋味。

1~3岁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

1岁半 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

2 岁 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

2岁半 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 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

3 岁 刷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

培养方案三:让宝宝自己思考判断、自己拿主意

案例1:嘟嘟和妈妈有个约定,每次去超市嘟嘟只能买不超过价值5元的东西,而且还要自己拎回家。这样一来,每次去超市,小嘟嘟就忙着了解行情,犹豫不决地挑选,有时还征求妈妈的意见,最后自己拿定主意,真像一个精明的小管家呢。

分析:父母往往喜欢听话顺从的孩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宝宝乖,听话”,而不大注意去倾听宝宝的需要、宝宝的问题,不给宝宝自己拿主意的机会。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长大以后容易缺乏自我决择能力,优柔寡断,什么事都要听从别人的意见。

要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凡是可以让宝宝参加讨论做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他参加,而且要创造机会让他自己做决定。给宝宝买衣服、选择玩具和运动项目等事都可以和孩子商量,允许他自己选择和决定。比如说,双休日到哪去玩,开个家庭会,把宝宝当做平等的一员,经常采纳孩子的意见,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一种独立决择的能力。

陈培玲(儿童心理学硕士)

小心“电视孤独症”(图)

4岁的小宇,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大大的眼睛只盯着荧光屏,对于其他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不愿意活动,不愿意游戏,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久而久之,他孤独、怕羞,见外人不敢抬头,不和其他孩子玩耍做游戏,连公园的摇马都不愿意坐。显然,小宇患上了“电视孤独症”。

近年来,外国有学者发现,随着电视的普及,儿童孤独症患者有所增加,多见于3-7岁的儿童。

国外学者经观察研究后指出,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即使再经过良好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很好地生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

患“电视孤独症”的孩子会——

●长时间地看电视,觉得离不开电视,整天与电视为伴,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

●不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

●看电视时不让别人打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有的还出现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

这类患儿性格孤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责任心,缺乏应对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波动不稳。

原因——

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较差,行为模仿性较强,过多地看电视,可使大量的电视信息深深地渗透到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之中。往往是电视看得越多,对儿童的影响越大。

危害——

这些孩子由于处在孤独之中,既忘记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他人的存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常常会想入非非,心理严重变态。

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学习能力,所以积累不了生活经验,不会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对待周围的事物,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

“电视孤独症”的防治

●要严格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超过0.5-1小时。

●要选择适合儿童看的电视节目。内容要和儿童的年龄相适应。适合儿童看的节目有动画片、木偶片、儿童文艺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等节目。凡不适合儿童看的节目,家长应坚决不让孩子看。

●家长自己要尽可能少看电视。家长中至少要有一个人和孩子在一起,给他讲故事、玩游戏,转移他对电视的注意。

●孩子看电视时,家长应该陪着,给孩子解释电视节目中的某些适合孩子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之后,可以让孩子复述电视内容,培养孩子的分析、表达、记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文/翁晖亮(上海市博爱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医师)

7~9个月龄的婴儿的视觉和听觉

这时期婴儿的视觉范围越来越广了,视线能随移动的物体上下左右地移动,能追随落下的物体,寻找掉下的玩具,并能辩别物体大小、形状及移动的速度。能看到小物体,能开始区别简单的几何图形,观察物体的不同形状。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实际上这是一种立体知觉。国外科学家吉尔森和瓦尔克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视崖”实验来说明这一点,他们精心设计了一种“视崖”装置。用一块大的玻璃平台,中间放有一块略高于玻璃的中央板。在中央板的另一侧离玻璃几尺深的地面上也铺上同样格子形的图案布,使儿童造成一种错觉,这里似乎像“悬崖”。然后把6.5—14个月的婴儿放在中央板上,让孩子的母亲在悬崖的那边招呼孩子。实验结果表示,大多数的婴孩见到母亲在悬崖一边招呼时,不是朝母亲那边爬,而是朝着离开母亲的方向爬,还有一些婴儿哭叫起来。其实是绝对安全的,但大多数婴儿不敢爬,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深度知觉。到1岁时视力可达0.2。

听觉越来越灵敏,能确定声音发出的方向,能区别语言的意义,能辨别各种声音,对严厉或和蔼的声调会作出不同的反应。

随着婴儿坐、爬动作的发展,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他能灵活地转动上半身、上下左右地环视,注视环境中一切感兴趣事物。家长可以走出家门带他出去看蓝天白云,鲜花青草、来往人群、汽车等等,促进他的视听能力图老师的发展,同时又可以培养他的初步的观察能力。

认识生活中科学现象(组图)

在日常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经常有家长问我这样一个问题——“给孩子学点什么?”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学会认识生活环境中的常见事物是什么就可以了,有的家长想让孩子认识比较复杂的概念,比如色彩、形状、数字等。但很少有家长会问到:“需不需要让孩子认识科学现象?”

您可能认为科学是很深奥的知识,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来说太复杂了。其实您的宝宝早就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等变化发生兴趣了。您还记得这样的场景吗?

炉子上水烧开的时候,孩子看着冒起的“白烟”一脸疑惑;

爷爷的看报的时候用的放大镜,被宝宝拿着去试图“放大”任何事物;

妈妈洗碗的时候,倒进去的一点点洗结净,却变出来许多的泡沫,等等。

这些场面都显示了孩子早就对存在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感兴趣了,为什么不引导孩子认识这些现象呢?

※测试:您是一位善于引导孩子认识科学现象并进行科学探索的家长吗?

孩子不小心把杯子里的水洒在了茶几上,他正在试图用手“擦桌子”,您会怎么做?

A.告诉孩子手不会吸水,毛巾才吸水,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让他把水擦干净。

B.先让孩子自己尝试一会儿,等发现无法擦干净水而失去兴趣或耐心的时候,给孩子一块毛巾,让孩子试试。然后告诉孩子,手不吸水,毛巾才吸水,所以要用毛巾来擦水。

C.给他各种各样可以擦桌子的工具,比如卫生纸、抹布、海绵、塑料布等,然后引导孩子分别尝试并做讨论。

分析:

(1)如果您平时的做法和A家长相似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

您是一位不太善于引导宝宝进行科学探索的家长。您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存在于普通生活中也有很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例如“水洒在桌子上”类似这样的生活情景经常发生,您完全可以引导孩子探索一下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吸水性能。虽然您的解释告诉了孩子手和抹布的区别,但您并没有让孩子理解“吸水”这个过程,只是僵硬地给了孩子一个概念。在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探索过程远比记住概念要重要。

(2)如果您平时的做法和B家长相似

您是一位会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家长。您懂得要想启发孩子的探索,首先就要帮助孩子提出问题——“为什么?”您通过放手让宝宝尝试,让孩子自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我的手擦不干净桌子上的水?”然后又通过提供适合的游戏材料让孩子通过对比尝试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对比实验”。应该说,这样的引导是可取的、积极的,如果您能再深入引导一些,效果就更好。

(3)如果您平时的做法和C家长相似

您是一位善于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家长。您能敏锐地觉察出可以利用“擦桌子”这样的事件帮助孩子开展什么样的科学探索活动,并及时地提供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实验”的各种游戏材料,在这一点上,您具备了一名优秀教师的素质。您没有在孩子“实验”前提出让孩子做什么、观察什么现象,孩子的目标是最初的“擦桌子”,但通过实验,他会获得意外的信息。这也是科学探索的一个特点——往往在既定目标探索过程中会有新的结果或结论出现。您需要把握好的是,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实验以后的讨论,您可以帮助孩子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验”总结结论。如果宝宝不经您的引导自己提出“为什么”的疑问,您可以引导宝宝一起回答。

※相关理论

家长在引导低幼儿进行科学现象探索时,并不需要一定要给孩子讲清楚所以然,您需要的是帮助孩子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关注,进而在此基础上给予孩子合理的、符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讲解。有条件的家庭要尽可能创建条件让孩子参与到科学探索的动手过程中来,增强孩子的手脑协同性和探索的有效性。

对于0—3岁的小宝宝来说,限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智力能力,有很多在我们成人看来非常普通的现象,对他们而言都显得特别“神奇”。而就在这些现象里,就蕴藏了很多的科学道理。

在帮助孩子进行科学学习的时候,您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提出问题,即让孩子产生探索的兴趣点;然后您根据探索中可能会采用的实验过程,提供适合的游戏材料给宝宝自由尝试;最后,帮助孩子讨论“实验”结论。

您知道您该怎么做了吗?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小熊的船

找各种各样的材料,包括碗、盘子、纸张等,做成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船”,让宝宝试着把玩具小熊放在上面,让孩子看看哪些小船能乘小熊,哪些会沉下去?

【讲解】通过引导,帮助孩子探索材料性质的不同,理解沉浮现象。

2.美丽的泡泡

准备洗衣粉、洗洁精、洗发水、沐浴液等,引导宝宝分别用他们做一瓶泡泡水,然后您吹泡泡,看看哪种泡泡水吹的泡泡最大、最漂亮。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去“抓泡泡”,提高游戏兴趣。如果孩子比较配合,可以让孩子学着吹吹泡泡。其次,您还应该借用这个游戏告诉孩子“这些物品是危险的”,提高孩子安全意识。

【讲解】引导孩子探索事物化学性质,进行安全教育。

3.谁最早藏进水里?

给孩子准备白砂糖、冰糖、奶糖,引导孩子分别尝试这些糖放到水里发生的变化(需要一定时间和适当的搅拌)。然后再引导孩子讨论“谁最早藏进水里?”。

也可以都用冰糖,但准备2杯水(热水、凉水),让孩子对比探索。

【讲解】引导孩子探索不同事物的溶解速度。

4.配合儿歌做动作

在做游戏之前,可以给孩子指认一下儿歌中将要出现的事物,并让孩子指指在哪里。比如“天黑了,闪电了,小鸟小鸟回家了;轰隆轰隆打雷了,宝宝吓得哇哇叫;下雨啦,下雨啦,哗啦哗啦下雨了。”在念儿歌的过程中最好配合一些表演动作,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比如,当念到“闪电”的时候,您可以捏紧两个拳头互相“碰撞”,当念到“下雨”的时候举起双手,指尖朝下抖动手指。

孩子在这样有一些情景描述的儿歌中掌握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常识。儿歌结束后,您可以提问下雨的过程是什么顺序,让孩子表演一下。

【讲解】对于1岁半以后的孩子来说,学习说儿歌不仅只是简单地动作模仿,孩子需要在反复的儿歌过程中及时地了解语意并做出反应,在这里,我们希望家长能经常有耐心地指导,不要只是随意做做。最好的结果是:只要家长念儿歌孩子就能在旁边做动作。

5.七色的太阳光

您可以提问孩子:“妈妈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教室的墙壁是什么颜色?”然后再问:“太阳是什么颜色?”小朋友回答说是“红色”,您可以再问:“那太阳发出的光又是什么颜色?”大部分孩子仍然会回答是红色。这个时候您用准备好的三棱镜把射进房间的光发散成七种颜色。然后解释道:“太阳光有许多颜色,可漂亮了。”“太阳光有七个颜色。”

【讲解】游戏的目的不是让孩子理解光的合成效果,而是让孩子在这种中学生才上的物理实验中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让孩子对周围环境中经常感知的事物提出深一层的思考,培养孩子的思维深刻性。

※生活中,您还可以这样做来促进孩子的科学探索欲望:

1.可以经常带孩子去科技馆、博物馆之类的场所,让他感受科学气氛;

2.经常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可以看见的自然现象,比如日出、下雪等;

3.在讲解科学道理的时候要力求做到严谨、合理,不要胡编;

4.引导孩子参与实验游戏。

※致家长的话

不要以为小宝宝不具备“做实验”的能力,给他机会,他会创作自己的世界。

婴儿期宝宝的感官发育

以一种个体存在的方式而从宇宙中分离了出来,这使婴儿发现:我受到限制了,同时也唤醒了个体特征的意识:这是我,那是别人。由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关于相互关系的问题。

我对别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别人对我而言又意味着什么?我们之间处于怎样的关系?同时对自身局限性的感觉也意味着:尽管我想,但我不可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另一方面,我还不能独立地到我想去的地方,我还需要帮助。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让人自然地产生了对自由的向往。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包括交流的需要(谁想要自由,谁就必须能够畅所欲言),对于发展自身能力的好奇和努力。与世隔绝意味着不自由。自由就是一种与别人有关的意识状态。

对于自我和非我的发现强烈地唤醒了去体验自己与他人有何不同之处的愿望,激发了我们天生的好奇心。

大约八周后,婴儿能有意识地而不是反射性地去抓物体。

儿童一旦能够抓其他东西,触摸物体,把它拿过来,放进嘴里,他的效能感就会提升:我能够自己感受其他东西!

1.大脑的发育

科学研究发现,刚出生时人类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出生后的最初四个月内大脑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些新的认知能力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就发展起来了。在大脑发展的这段时间里,游戏规则得到训练,形成了实际值和理论值的比较标度。为了达到一种目标,这一机制该如何运作,以减少实际值和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在大脑通路形成的这几个月中,婴儿需要接受尽可能多的刺激,应该积累大量的经验。大脑的构造、它的通路和神经纤维都会受此影响。不仅以后的智力与此有关,而且发展的可能性和选择性也变得轻而易举。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婴儿发展早期的经验范围是至关重要的。

2.感觉的变化

如前所述,饥饿感属于出生后最初的体验之一,尽管是一种不太愉快的体验。这时婴儿自己还不能做些什么,他们陷入恐慌,并开始哭叫。母亲早晚会过来解除他的饥饿。婴儿开始学会:把他的不快、他的不舒服表达出来,他会因此得到回应。这一回应中包含了一系列信息:母亲走过来,抱起孩子,把他紧紧搂在怀里。这时孩子感受到皮肤的接触,也许又听到了母亲的心跳声,他会反射性地开始吮吸。于是饥饿的感觉逐渐减退了。婴儿感受到了他所处的这一情景给予他的点点滴滴。但他还没有认识到这点点滴滴都是一个整体。他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不断的重复中形成了一个由各个年龄阶段构成的感觉过程。

每当婴儿因为不舒服而哭叫时,他都得到了回应。从这一刻开始,他就发现,在不舒服、发出信号(哭叫)和回应之间的一种相互联系,以后他会把这一体系作为工具来使用,而不是真正地看清楚这种联系。

他渐渐明白:我给出信号就会有反馈,并且是一个积极的反馈。我哭叫,就会有人来解除我的饥饿;我再也不需要有什么恐惧了。

这里有两个因素很重要:如果母亲任由孩子长时间地哭叫,然后才给出安抚他的回应,这在孩子的理解中意味着:我必须大声地哭,长时间地哭,这样才能得到回应。每一个有过哺乳经验的母亲都知道,当听到孩子因饥饿而哭出第一声时,她的奶水就会自动地流入乳房。从孩子哭叫到奶水从乳腺流进妈妈的乳房仅几秒钟的时间。如果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已经相当熟悉,母亲甚至大概知道在哪个时间点孩子应该饿了,而那神奇的先天机制就开始运转了。我回想起我的妻子曾偶尔说起,奶水流进她乳房了,还没等她把这句话说完,孩子就发出了他的第一个信号。

谁知道这些并因此在孩子还没有真正开始哭之前就开始给他喂奶,并在他因为不舒服而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时就抱起他,谁就让孩子体验到了他也可以用微弱的信号来进行交流。所以要让孩子理解,强烈的信号绝非必要。如果由着孩子哭叫,他就会认为那些细小的信号是无效的,孩子就会养成哭叫的习惯。

独立人格培养从儿童开始

小档案:夏洛特 梅森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m.tulaoshi.com教育家,“教育之家”创始人,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她毕生探索一套适于儿童成长的、融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并写成流传于世的《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系列》。 她的核心观点是,儿童是一个具备所有发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把儿童置于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活生生的接触之中;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人来教育,而不是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书呆子。她的这些理念与方法在西方国家广受推崇,在英美等国还成立了专门的梅森教育培训机构,为父母和孩子们提供指导和服务。

她的教育思想很丰富,而且是面向实际的,她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经得住检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她提出“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站”。教育应从家庭开始,习惯的养成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她告诫为人父母者,要经常检讨自己,以保证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力欲在塑造孩子性格方面合法地运用。

小故事:培养随手关门的习惯

“约翰尼,”妈妈用好听、和善的语气说:“我想让你尽力记着,进出门时如果里面有人就要随手关门。”“可是,妈妈,我忘了怎么办?”“我会提醒你。”“如果我马上要出去呢?”“还是要关门,等你出去时再打开,你记得住吗?”“我试试吧,妈妈!”

有几次,约翰尼记住了关门,但好多次,他像脱了箭的弦冲下楼去,忘记关门。妈妈没有大声喊他回来关门,因为她知道这种喊声很容易惹恼孩子,于事无补。妈妈的做法是,来到门前,语调愉悦地喊:“约翰尼!”约翰尼已经忘记关门的事情,他不知妈妈叫他干吗,便好奇地返回来,看见妈妈依然在忙碌着。妈妈抬起头,看了一下门,说“我说过我会提醒你的。”约翰尼马上意识到自己忘记关门,他一边说“我忘记了”,一边去关门。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妈妈得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醒他。妈妈很小心,她从不让关门这件事情成为她和孩子摩擦的理由,也没有让约翰尼漏关一次门。妈妈高兴地看到约翰尼逐渐形成了进出关门的习惯。

面对成功的喜悦,妈妈开始怜悯起孩子来,她觉得对这么一个小孩子,自己是否太过认真了,她没有想到,进出关门对约翰尼现在已经变得容易和自然了。妈妈放松了警惕。这天,约翰尼下楼到一半,忽然想起没有关门。他犹豫了一下,想看看妈妈是否像往常一样呼喊他?妈妈注意到孩子的疏忽,她也犹豫了一下,她想,孩子这一段时间做的够好了,这次让他去吧!约翰尼在半楼梯中没有听见妈妈的呼声,他脑子里闪过“哦,没有问题了!”就一溜烟跑掉了。

下一次,他又没有关门,不过不是忘记。妈妈也喊了他,但是,约翰尼听出妈妈的声音苍白无力,不坚定。他回答“我有急事!”妈妈也没有说什么,让他跑开了。他回来,同样不关门。

就这样,妈妈花了很长时间帮助约翰尼培养起来的关门习惯又丢失了。

夏洛特说:“形成一个新的习惯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保护新的习惯是个长久的工作,决不可着急。”如果“允许他有时违反一下新习惯,下次更正就行,殊不知,下次更正就是重新开始,重新克服面对的障碍。”

给中国家长的启示

用好习惯来取代坏习惯

我们的生活有90%是按习惯规律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一些有关习惯养成的心理历史和生理历史知识,以便知道这种习惯是如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做父母的不可以专制,不能漫不经心,不可以说教,而应是民主的、温和的、公正的、宽大和善的,应给予孩子更多的表扬而不是批评。

我们只能用一个相反的好习惯来取代那个易于发怒的坏习惯。在改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父母也可能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耐心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妈妈,自己也会过的轻松而简单,而放任不管孩子养成的妈妈,自己也会在和孩子无穷的磨擦中过着疲惫的生活。

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实际生活中,教育孩子有两件事必须要做。一是培养能力,二是性格的塑造。孩子们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家长就是塑造泥土的陶工。因而,孩子的性格完全取决于家长。

父母赋予子女第二次生命

教育是一种氛围、一种训练、一种生活。从主观上讲,教育是孩子的精神生命。从客观上讲,教育要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就要靠训练。如果我们可以引用第三个术语,那么教育就要在孩子周围营造一种氛围。

性格是一种成就,是我们可以为自己和孩子争取的实际的成就。因此,指导和帮助性格的发展是教育的主要职责。对于社会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抚养和指导儿童,在家庭中更是如此,因为更多的是家庭的影响决定着人们的性格和职业生涯。

让孩子远离抑郁的阴影

孩子也会多愁善感。一切心灵、身体、情绪的,以及除此之外的种种缺陷都是遗传的产物,每一个父母,他们在生活中的独特经历都会通过某种不良的倾向传递给下一代。我们允许灰暗情绪的苗头出现,但是永远都不能允许这种情绪的习惯建立起来。一旦这种迹象出现,你就应该控制住局面,使孩子逃离她正要步入的阴翳,让她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强迫她和你目光对视,让她在你的目光中寻觅到爱意和愉悦。

实际上孩子都有责任感

一般说来,孩子本质上都是好的,都有履行自己义务的愿望。许多父母的失误就是太相信自己的作用,而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实际上孩子都有责任感,都能够按照大人的要求把事情办好。

孩子为何总是心悬不定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孩子:他们时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烦躁、吵闹、胆怯,害怕去幼儿园或陌生的环境。有些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表现出对学校的厌倦:每天上学前非常难受、萎靡不振甚至装病不肯去学校。这种情形会持续几周或更长的时间。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束手无策。其实,孩子有这些表现,可能是患了焦虑症。

孩子为何总是心悬不定? 儿童焦虑症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它是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

近年来,儿童焦虑症的患病率有所上升。但由于年龄小的孩子语言表达的困难、独生子女的任性、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等等原因,孩子在很多情况下会发脾气,或有不愿意去陌生的地方、哭闹、紧张等一系列表现,父母及家人很少把它与“病态”联系起来,因而不容易被早期发现。那么,父母该如何区分孩子的某些行为是偶尔的情绪不好,还是真的有焦虑症的倾向呢?

哪些理由能证明孩子得了焦虑症?不同的焦虑症儿童有不同的症状,但幼儿期主要特征表现为——

1、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缺乏安全感、心里不踏实。

2、情绪烦躁、好哭泣或吵闹,难以安抚和照料。

3、和同龄的孩子比明显地胆小,在很多场合容易害怕或有大祸临头的不祥感觉,急性发作能达到惊恐的程度。

4、不愿离开父母,尤其纠缠母亲,在幼儿园惶恐不安,有发作性紧张、恐惧。

5、六七岁的学龄孩子拒绝上学,即使勉强到校也很少与同学老师交往。

6、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学习成绩偏差,也有旷课、逃学现象发生。

7、病情严重的孩子会出现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呼吸急促、胸闷、心慌、心跳加快、头晕、出汗、脸红、口干、四肢发冷、便秘、尿急、尿频等。

8、晚间入睡困难、睡不踏实、多噩梦等。

判定孩子是否有焦虑症倾向的关键在于:观察孩子是否在情绪、行为方面有与其他孩子明显不一样的地方,与他自己以前的情绪、行为有较大的出入;有与孩子的年龄特点很不相称的地方,或给孩子自身、父母、监护人等带来持续的、重复性的痛苦和麻烦。如果孩子有上述现象,父母就要向儿童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了。

是什么让孩子如此焦虑?对于儿童焦虑症的诱因,主要与孩子的心理因素、自身性格、遗传、环境因素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关——

1、违背儿童心理的超前教育和过多的压力刺激,是导致孩子焦虑症的主要因素。

有些父母固执地以为,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也要会,且样样都得精通。由于有了这样的“高起点”,父母总是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不认可,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而这些高标准的要求常常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受损,内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辅以恐吓或粗暴的惩罚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显得更加紧张。

2、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症的一个因素。

2-5岁是孩子心理上的第一反抗期,这时什么事孩子都想自己做。但父母家人的包办代替太多,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各种能力得不到培养并产生一种错觉,即“我是最重要的”,从而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当他们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新情景中或与陌生人接触,会产生不知如何应对的困惑,以致情绪波动、过度担忧。

3、如果父母或家族成员中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或问题,孩子也属于易感人群。

比如爸爸妈妈对某些危险估计过高,时时给子女一些多余的劝告、威胁、禁令等,孩子就很容易被“传染”。

降低孩子的焦虑“指数”面对焦虑症孩子,父母家人要反思: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给了他过多的压力刺激?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严重的需要药物治疗。

1、父母率先甩掉忧虑

父母的敏感、多虑、缺乏自信等一些焦虑人格的表现,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反应出来。所以,父母对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面对孩子的焦虑表现,父母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自信、果断,避免大惊小怪;将内心的焦虑彻底甩掉或克制自己,在孩子面前不显露出蛛丝马迹。因为,此时父母脸上流露出哪怕一点点的焦虑,对孩子来说都无异于雪上加霜。当孩子被焦虑困扰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支持,看到父母对此的“无所谓”态度,希望爸爸妈妈轻松地和自己一起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这会逐渐淡化孩子对焦虑的感受。

2、压力只需一点点

雪儿曾经是叔叔阿姨公认的小精灵:1岁半能说简单的儿歌、2岁多开始背唐诗、3岁多学外语、4岁弹钢琴画画跳舞、5岁又学了游泳。雪儿的时间表总是排得“严丝合缝”,如果哪个环节不慎“超时”,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眼巴巴地看着小朋友在外面疯玩,雪儿一脸地羡慕:“我什么时候才能玩一会儿呀?我真的太想玩了!”她得到的是爸爸冷冰冰的回答:“赶紧把琴弹好了、画画好了、英语儿歌背熟了……否则,像你这么磨磨蹭蹭的,就什么也不能玩!”在期盼和压抑中备受煎熬,雪儿的脾气逐渐“升级”。如今,7岁的她一提起写作业,就控制不住地发火,并且呼吸急促、大汗淋漓。

对待像雪儿这样的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每天给她足够的玩的时间,让她彻底放松。借助身边的一些事物,启发她思考,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个“动力”,雪儿对学习的焦虑情绪会慢慢缓解。同时,为孩子制定学习标准,应遵循“兴趣第一、量力而行”的原则。年龄、智能水平是不可忽略的依据,可以高出其实际能力一点点,让她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看到可喜的成果和自身的潜力,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更好;不苛求、更不能让孩子头脑中牢牢绷紧“第一、最好”这根弦。如果父母为了“赶进度”逼孩子,或孩子急大人也急,孩子的焦虑症状就会恶化。

3、家庭和睦

焦虑症孩子时时担惊受怕,内心敏感、容易受伤,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因而特别需要一个温馨、和睦、踏实、能给他安全感的家,父母的体贴、呵护、安慰和精神上的引领,能有效地降低孩子的焦虑指数。所以,夫妻不论有多大的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更不能吵闹,避免一些外界因素刺激孩子。

4、鼓励孩子

当孩子做错了事或情绪不稳时,告诉他“没关系”、“大胆些”、“不要怕”、“再试一次”、“爸爸妈妈相信你”之类的话,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可能会走出焦虑,建立起自信,学会应对困难,并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

5、耐心地倾听孩子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使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设防,自觉自愿地吐露内心的忧虑。在听孩子述说时,爸爸妈妈对他所说的内容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对其痛苦适当地表示同情,这有助于孩子将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控制不安全感的袭击。

6、多给孩子机会

比如在小朋友面前讲故事总是卡壳,父母就可以每天设定10分钟的“讲故事时间”,全家人当听众,讲完之后给孩子鼓掌;也可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开个故事会或小型party,为孩子创造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可能。

7、药物是个好帮手

患有严重焦虑症的孩子不能回避药物治疗。通常,安定类药物和抗焦虑药物效果比较好。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剂量服用。

专家指导/郑毅(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

文/陈若葵

专家简介

郑毅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和成人精神科大科主任。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研究生。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导师。北京精神疾病联合会诊中心专家。能诊治各种精神障碍,经常会诊疑难病症。对独生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脑潜能开发、精神障碍遗传及行为基因学有特殊研究。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婴儿期宝宝的感官发育

育儿百科
婴儿期宝宝的感官发育

了解婴儿期宝宝的感官发育

育儿百科
了解婴儿期宝宝的感官发育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玫瑰花 玫瑰 花茶 孕妇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婴儿期大脑的发育情况

育儿百科
婴儿期大脑的发育情况

适合婴儿期宝宝的玩具

育儿百科
适合婴儿期宝宝的玩具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怀孕 孕妇 备孕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婴儿期智力发育有何特点

发育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婴儿期智力发育有何特点

婴儿期的感觉

育儿百科
婴儿期的感觉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孕妇 怀孕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婴幼儿摄取营养误区有哪些

婴幼儿摄取营养误区有哪些

孩子怎么来护肤

孩子怎么来护肤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