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去友人家做客。女主人黄夫人为其6个月的宝宝忙得不亦乐乎:喂牛奶,换尿布……孩子一放到摇篮里就哭,抱到母亲怀里哭声就停止。黄夫人抱怨带孩子比上班还累,白天忙个不停,晚上也睡不安宁。在旁的李女士却说是黄夫人把孩子给宠坏了。李女士的宝宝也是6个月大,同样是人工喂养,她却每天闲得可以串门聊天。她给黄夫人介绍自己的育儿经:“只要定时给宝宝喂饱牛奶,就随他去,千万不可一哭就抱,哭长了会自动止哭的。话说回来,哭还是一种运动呢!”黄夫人却不以为然,反问道:“随他哭去,如果病了怎么办?”“没有了宝宝的哭声和笑声,也没有了做妈妈的乐趣。”黄先生一边给我倒茶一边说,“儿科大夫在这里,你们不要班门弄斧了。”
对黄夫人和李女士的争论,我不先下结论,只是向他们介绍美国研究人员做过的一项实验:把出生不久的幼猴与母猴分开喂养,使它们相互看得见、听得到,但接触不到,母猴不能搂抱抚摸幼猴。一段时间后发现,幼猴对周围事物越来越不感兴趣,并出现孤独、怪僻、紧张、烦躁等症候。对人类的研究表明,用机器自动喂养的婴幼儿,较少有朗朗的笑声和尖厉的哭声,容易形成病态个性,长大后罹患神经官能症和其他身心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见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我进一步解释道,为什么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呢?主要是出生后与母猴分开的幼猴和自动化喂养的婴幼儿缺乏一种特殊的“维生素”——肌肤相亲的缘故。正确的婴儿形象与我们以往想像中的显然不同,婴儿不是绝对被动的和完全不能独立的生物,而是有复杂的神经支配的小生命。肌肤相亲,包括成人与婴儿间的皮肤接触及皮肤按摩,不仅是彼此间的感情交流,而且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婴儿健康成长。胎儿在母亲腹内时,四周被包覆,受到极好的保护,有安全感。出生后,就失去这种先天保护和安全感,若能躺在母亲的怀抱里,就会体会到与母亲肌肤相亲带来的温暖、舒适和安全感,这也是宝宝在母亲怀抱里容易进入梦乡的重要原因。美国一所大学儿童发展中心指出:“肌肤相亲是婴儿健康成长必需的‘维生素’。当我们搂抱抚摸宝宝的身体时,他会感到愉快兴奋,会踢腿,会咯咯地笑,身体变得圆鼓鼓的,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婴儿的身心发育。”
临床研究发现,按摩对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将产生极为良好的影响。对照研究表明,在摄入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接受按摩组婴儿较对照组婴儿的体重增长明显;觉醒及活动时间延长;习惯形成、定向力、肌肉运动及行为调节等方面评分高;较少应激行为如张口蹙眉及握拳等;按摩组婴儿血中生长激素水平明显增高;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
研究认为,肌肤相亲——触摸或按摩婴儿皮肤时,信息会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及压力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由大脑发出的信息,一方面使机体胃肠活动增强,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应激激素水平下降,可降低机体的应激状态,减轻婴儿的焦虑和抑郁,加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婴儿啼哭往往是饿了,尿布湿了,病了或是寂寞了,需要母亲的爱抚和肌肤相亲。如果经常不予理会随他去,时间长了,宝宝会变得乖乖的,表现出异常的宁静、表情单调,对大人说话反应迟钝,这是由于缺乏肌肤相亲引起的“皮肤饥饿症”。
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父母常无暇照料孩子,母乳喂养率下降,各种代乳品充斥市场。公园里随处可见潇洒的父母推着婴儿车,车里躺着小宝宝,很少见到抱着宝宝的父母。连一天换多次的尿布也被一天换一两次的“尿不湿”替代。凡此种种,大大减少母婴肌肤相亲的机会,不利于宝宝身心发育。
最后须强调的一点是:适当的关爱和抚摸是绝对必需的,但这种关爱一旦过了头,就变成了“溺爱”。如果一个婴儿“娇气”到放下床就哭,一天到晚抱着不离手,甚至“晚上也睡不安宁”,那就完全违反了爱抚肌肤的本意,成了“母体依赖症”,不仅不利于母亲的休息与工作,也不利于婴儿的人格健康发育。我们提倡的是在婴儿觉醒期多与小儿进行言语和身体的交流,但亦要给予其自我调节的时间,安静的自主睡眠也是婴儿成长发育必不可少的。
编辑推荐:
新手爸妈如何应对婴儿的哭闹
总结:宝宝哭闹的真正原因
破译19种婴儿疾病性啼哭
推荐阅读: 儿时哭声无人理睬 孩子长大易患孤僻 “乖,你真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我们经常这样赞扬孩子,然而,看似简单的赞扬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乖,你真棒!”这个赞扬就过于笼统,孩子根本无法感知自己究竟为什么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这个赞扬过分地强调了别人的感受,而不是孩子! 其实,这样的赞扬忽视了孩子的行为的具体过程,忽视了能力,而强调了结果。久而久之,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孩子这样的观念——除非获得赞扬,否则,我所做的都是没有价值的。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害怕甚至经不起失败。 家长给孩子的应该是鼓励,而不是赞扬。鼓励是对孩子能力的尊重和信任,赏识的是孩子的努力过程。 鼓励多用“你……”的句式。例如,对正在画画的孩子说“你的色彩搭配得真好!”强调是细节和孩子的感受。多用鼓励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培养了自我意识,平静地承认不完美的现实。 家长鼓励孩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用肯定的,避免否定的语言。例如,“我明白,你在这个题目上努力了很长时间了!” 二、强调优点,弱化不足。例如,孩子画的画色彩很失败,家长说:“你的构图很大胆!” 三、鼓励孩子提高,而不是尽善尽美。例如,“想想你可以做哪些改进呢?” 四、注意辨别哪些行为值得鼓励。例如,“你很有耐心!” 五、鼓励孩子所做的努力。例如,“看,你已经有了进步!”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