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基层医院,由于孕产诊断设施和专业水平欠缺,导致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11月14日,一个旨在改善基层医院医疗水平的项目——“中国医学基金会超声医学教育公益项目”在贵阳启动,该项目由中国医学基金会、三星电子共同主办,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协办。同时,还举行了首个智能化超声培训中心落成仪式,来自贵州各地的近200名基层超声科医生参加了首期培训。
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居高不下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事业有了飞速发展,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仍居高不下。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根据全国出生缺陷医院监测数据(监测期限为妊娠满28周至产后7天),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87.7/万,上升到2010年的149.9/万。
中国每年约90万新生儿带有出生缺陷,1996年到2012年,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增幅达70.9%,每一万名新生儿中就有149.9人患有先天性缺陷,每30秒就有一个有缺陷的新生儿诞生。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接近,出生时临床明显可见的出生缺陷约25万例。
出生缺陷问题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不但是造成儿童残疾的重要原因,也日渐成为儿童死亡主因,在全国婴儿死因中的构成比顺位由200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2位,达到19.1%。
诊断设施和专业水平欠缺
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居高不下的背后,是孕产诊断设施和专业水平欠缺。这两大因素,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的主因。
据了解,超声诊断是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人体,通过测量了解生理或组织结构的数据和形态,发现疾病,作出提示的一种诊断方法。超声诊断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有效检查手段,尤其是B超,应用广泛,影响很大,与X射线、CT、磁共振成像并称为4大医学影像技术。
据专家介绍,怀孕初期胎儿的很多潜在问题病症表现细微,超声技术落后的地方,B超仪器无法呈现出这些病症(特别是陈旧落后的黑白B超仪),B超医生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就无法给妇产科大夫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建议。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神经管缺陷、先天性脑积水等我国常见的出生缺陷问题,大多数都是可以在早期孕检中发现的,当然这也对B超仪器和B超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医院,使用的诊断设备仍然落后陈旧,技术水平的提升相对于发达地区明显滞后。这导致孕期诊断筛查结果不精确,不能为临床医师提供及时和准确的科学数据参考。而且,许多乡镇卫生院没有彩超机,孕妇做一次产检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辗转到县城的医院,非常不方便,于是许多人放弃了定期孕检,这也是造成中西部地区出生缺陷比率高的一个原因。
6万基层超声医生免费受训
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学基金会超声医学教育公益项目”应时而动。据悉,这是中国迄今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专业水平最高的孕产妇及新生儿医疗关怀公益项目之一。
据介绍,该项目计划自2013年底开始的两至三年内,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超声医生分梯度培训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捐建22个培训中心。培训预计直接受益医生人数逾6万人,几乎涵盖了中西部地区的全部超声医生。其中,项目培训所需经费及智能化超声培训中心的现代化超声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全部由三星电子捐赠。
中国医学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开展,整合全国的优势专家资源力量,并依托当地的学科带头人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课件,让培训更加落地,同时该项目将操作技能培训和临床诊断技术培训有机结合,以吻合医学培训的特殊性。“我们希望能积极探索超声培训的新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技术业务水平和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促进当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 专家指出,在我国,出生缺陷已经成为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如何避免有先天缺陷的婴儿出生,减少疾病带来经济和精神双重负担成为孕妇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对于出生缺陷的干预,我国建立了“三道防线”,包括婚检与孕前检查、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其中,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是目前预防出生缺陷最为重要和有效的一环。产前筛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唐筛”,是指通过经济、简便、对胎儿没有损伤的方法,在普通孕妇人群中,找出可能怀有唐氏综合征,爱德华综合征及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等出生缺陷患儿的高危孕妇。对于筛查结果为高危的孕妇,再进行有创性的产前诊断以确诊是否怀有出生缺陷患儿。
目前,孕中期筛查是产前筛查的主要方式。医院普遍采用的筛查方式有二联和三联筛查,在5%假阳性率时,对应的检出率分别为60%和70%左右。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是四联筛查。由于抑制素A指标的加入,四联筛查的检出率可以达到80%以上,并且假阳性率在三联的基础上降低了51%左右。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优生学科、产前诊断中心主任王和教授对产前筛查的准确性做了进一步解释:“在假阳性率方面,四联技术更加准确,也就是检出来高危的胎儿中出现真正有缺陷的胎儿的可能性更大。
产前筛查的结果若为高风险,需要通过有创产前诊断方式确诊,羊水穿刺为目前产前诊断的金标准。如果确诊怀有唐氏儿,孕妇可以知情选择终止妊娠,及时阻断缺陷儿的出生。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孕妇在怀孕12周后才到医院建档,往往容易错过孕中期的产前筛查时间,从而耽误了必要的产前筛查与羊水穿刺。研究表明,超过24周的孕妇,多数应用胎儿脐带血穿刺抽取血样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这种方法由于操作技术难度较大、流产率高,还未在国内临床上广泛应用。所以,孕妇应重视产前筛查,在最佳产前筛查时间内去医院进行检查。
据北京市卫生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产前筛查与诊断每年至少预防了六成以上的严重致死性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如2012年就有效预防了74.9%的唐氏综合征患儿的出生。因此,增强孕妇产前筛查意识,进行产前筛查,在妊娠初期阶段发现问题,是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的必要前提。
准备怀孕五大秘籍(二)
受孕需要浓情蜜意
性欲的顺畅高低与否,甚至关系到优生的成败。
古人认为,受孕必须以情欲高涨为前提。如果女子进入性兴奋,却因其他因素干扰了情欲,或女方情欲旺盛,而男子却无法“投桃报李”,或者只是为了“造人”而性交,以致造成精神紧张等,这些都会影响优生。
生活中,愚夫笨妇也有可能生出聪明伶俐的下一代。古人将这种看似超出常理的情况解释为因为他们“交疏而情意狎,思切而情先交,所以阴阳和而生育多也”。也就是说,情欲高涨才能形成“阴阳和”的条件,从而生出健康的后代。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妇女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引起子宫收缩方式的破坏,并最终成为所谓原因不明性不育的原因之一。张枫说,临床上有不少不孕不育症患者,心理背负沉重包袱,越想生,行房时反而越难达到高潮,因而影响受孕生育。他们在抱养一个孩子,断绝生育的念头后,精神一放松,反而无意中怀孕。
频率与生育:过少过多都可致不孕
性交频率对生育力也有一定影响。“不育症的病因并不都是‘肾虚’”
给病人规定每月只能在排卵其性交1~2次,以达到“清心寡欲”、“保存元气”的效果,并不适合每个病人。有的不育夫妻受“肾虚”的精神压力,拼命压抑自己的正常性需求,久而久之反倒影响双方的性欲和性功能。
若男性每月只射精1~2次,精子的数量虽然会有所增加,但精子的活动度和存活率却会下降,“老化”的精子比率将显著增加,反而不利于受孕。
还有些求子心切的夫妇行房事过于频繁。精子的生成需要时间,这就导致精液变稀,精子数目显著下降,同样不利于受孕。如果在女性经期未完时便着急地行 房,甚至可能会引起女方免疫性不孕,即把丈夫的精液当成侵入机体的“敌人”,产生抗精子抗体。而性交越频繁,女方吸收男方的精液越多,抗原激发抗体的程序 就越强烈。因此,对性交过频而不孕的夫妇,最好暂停一段性生活,或使用安全套3~6个月,以利于受孕。
究竟性交频率保持在多少才合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通常卵子离开卵巢后的“寿命”在1~2天,而精子在阴道酸性环境中至多能生存8小时,进入子宫后则可生存2~3天。“一般来说,性生活以每周1~2次为适中,女子排卵期前后可适当增多。”
时机与生育:秋冬季出生的宝宝更优秀
人的自然受孕率只有25%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不采取任何避孕措施,4个周期中只有1次受孕机会。对于不育或生育力低下的人来说,正确地掌握性交的时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排卵期性交可增加怀孕的几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妇女在排卵期有少量出血,如误以为是来月经,人为地避开房事,这无疑是丢失了大好的机会。”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金秋或初冬时节出生的孩子,无论在智力还是体力方面,都比其他季节出生者更胜一筹,其中以10月、11月、12月内出生者更为显著。
而中医认为,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应该与大自然的气候节律同步,即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因此,同房受孕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深秋或初 冬,即阳历12月和次年的1、2月。此时肾气闭藏,肾精充足,为胚胎提供了极好的生长发育场所。到了春季,自然界生机蓬勃,人体气血运行也随之旺盛,精血 充聚胎儿的大脑,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夏日万物茂盛,有利于各器官的发育。到了秋天,是万物收获的季节,胎儿也已发育成熟,“瓜熟蒂落”,自然分娩。
怀孕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