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对大人来讲,是通向目的地的一种手段,而对宝宝来讲,是学走路、促进腿部肌肉生长发育、增长智能的一种方式。大人跌倒了,会自己检查一下有没有伤着,不小心摔倒了,爬起来就好了。
宝宝跌倒了呢?他会哭、会趴在地上、会害怕、会观察大人是否关注他,面对这种情况,妈妈该怎么做呢?
1.摔了一小跤
首先妈妈要认清摔跤对宝宝来讲并不是一件大事,如果妈妈不扶,宝宝自己也能起来。这个过程对宝宝来讲是一次很重要的人生体验,宝宝会意识到,走路并不是迈开双腿就能平稳地进行下去的事情,而是跟周围的环境有关。
有了这类经验后,宝宝走路的时候就会多察看周围环境、多察看路面是否平整,从而调整前进路线、前行姿势、前行方向。如果宝宝有了在泥泞、不平路面摔倒的经历后,会明白自己应付不了这么复杂的情况,就会张开双臂让妈妈抱抱。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iyun/)学步的宝宝,他的走路是带有一定的探索性质的,他要通过走路学会走路,这要靠他自己去摸索、尝试。这种反复尝试直至成功的经验让宝宝认识到自己具备掌握身体、把握环境、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宝宝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
如果妈妈总是牵着宝宝的手,或者宝宝一摔倒妈妈就赶紧跑过去抱起来,宝宝虽然少受了皮肉之苦,但是体会不到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解决问题的快乐,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以后就养成了无论什么事情都仰仗大人、信服大人、藐视自己的习惯,独立性、自信心都会很差。
所以,当宝宝摔倒时,没有什么大碍,宝宝也没有撕心裂肺地大哭,妈妈还是不要扶为好,毕竟是宝宝自己摔倒的。
如果宝宝恰逢生病或处于遇到挫折的心理娇弱状态,妈妈激励他爬起来,他不愿意,妈妈可以温柔地询问一下:“宝宝,要妈妈帮忙吗?”当宝宝同意后,妈妈可以把宝宝抱起来,亲一亲,让宝宝在怀里撒个娇,就会连同宝宝刚受到的委屈都一起抚平了。
老一辈人习惯于把责任归罪于地面,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在教宝宝将责任推卸给别人,这样的宝宝,长大后承担责任的能力可能就会欠缺。所以,妈妈还是对宝宝说:“看着地面,慢点走,别急,长大了再走快!”这样的叮嘱对孩子来讲是最实用了。
有的时候,宝宝摔倒后并没有哭泣,而是看到妈妈心疼、惊慌的表情后才开始哭泣的。妈妈还是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平静地面对宝宝的摔倒,轻轻地说:“起来,宝宝,妈妈等你!”或“宝宝可勇敢了,自己就起来了!”
2.摔了一大跤
学走路的宝宝,如果确实磕着碰着了,妈妈一定要尽快把宝宝抱起来,帮助宝宝揉揉磕着的地方。有伤口的话,尽快为孩子消毒、包扎。这样,摔跤这件事才不会留给宝宝可怕的印象。
如果这时家长态度冷漠、严肃,坚持让宝宝自己站起来,宝宝被疼痛和流血惊吓,可能会造成心理创伤。不要觉得宝宝哭了,就是懦弱的表现。当宝宝哭泣的时候,妈妈可以一边安慰宝宝,一边帮助宝宝擦去泪水。哭过之后,宝宝的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就释放了出来。
宝宝摔倒后
宝宝摔倒后,不管妈妈有没有扶,宝宝起来后,妈妈都要做一下善后工作。
1.查看伤情
一看:看孩子倒地时的姿势与状态,脸色是否异常,手脚是否能动,身上有无外伤或起青包、出血、血肿等。
二问:询问孩子什么地方疼,胸部、肚子、头部有无不适的感觉。
三查:检查全身各个关节是否有问题。先让孩子做几次蹲下、起立的动作,接着让孩子伸展胳膊、活动手腕、左右转头,再让孩子反复做几次弯腰挺身动作,最后让孩子张口,看牙齿有无松动或脱落、口腔有无破损。即使上述检查完全没有问题,还要继续观察1—2天。主要观察孩子的大小便有无变化,如大便变黑、小便呈血色或黑色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送医院,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2.支持宝宝行走
行走的过程,既是宝宝对自身能力的探索过程,也是宝宝对环境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整个身体的协调性、肌肉的力量、掌握身体平衡的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获得了充分发育,对身体、环境的认知也大大提高。
探索行为得到父母及时和正面的响应越多,宝宝越会对自己形成良好的评价,宝宝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越积极,他越会是一个平静而快乐的宝宝。相反,探索行为得到父母负面响应越多,宝宝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越趋向负面,并会对此感到不解和困惑,继而引发宝宝难以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当宝宝表现出强烈的对身边事物的探索欲望的时候,他们会到处摸、到处走、到处爬、到处翻,在家里,凡是他们能够到达的地方,都要鼓捣一番。妈妈不要因为怕摔、怕磕、怕弄脏衣服、怕弄坏东西而制止宝宝,要知道,不管哪类活动,都是对宝宝身体部位的一个很好的锻炼。
悉尼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让老年人在振动平台上每周呆上几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可以有效预防老年人摔倒。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都会下降,这会导致他们更容易摔倒。因此,斯文·瑞兹博士特别进行了如何干预可影响身体技能衰退的研究。研究发现,振动能使关节更富有弹性,从而增强肌肉力量,以便更好地依赖自身力量站立。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白玉龙副教授指出,振动、抖动能训练老年人的位置感、平衡力,并有效防止他们摔倒,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如果可以,还是选择走直线、单脚站立等更简单的方法锻炼平衡力。
需要提醒老人注意的是,虽然全身抖动可能是一种舍近求远的选择,但平时做做也无妨。只不过,下肢抖动对于本来关节就不好的老年人来说,可能会造成伤害,所以建议那些有关节问题的老人,切勿尝试。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准备怀孕五大秘籍(一)
高潮时孕育的孩子更聪明
性高潮是夫妻间性生活和谐的标志。国外学者发现,性反应越好的女性在性生活后,子宫颈里的精子数目越多,怀孕几率也就越大。
“性高潮时子宫内出现正压,性高潮之后急剧下降呈负压,精子易向内游入宫腔。同时,由于性兴奋,子宫位置升起,使宫颈口与精液池的距离更近,有利于精液向内游入。”
还有一个原因是,阴道正常pH值为4~5,不利于精子生存活动,而在达到性兴奋时,阴道酸碱度发生改变,随着分泌的“爱液”增多,pH值升高,便于精子向女性体内“突击”。
对于生育能力正常的夫妇来说,没有性高潮并不代表不能怀孕。和男性以射精为高潮标志相比,女性绝大多数难以在每次性生活中达到性高潮。有不少妇女在婚后较长一段时间,或是生过小孩子后,才逐渐出现性高潮感觉。
实际上,性高潮的重大意义更体现在优生上。“女性在性高潮时孕育的孩子更聪明。”美国性科学家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孩子的智商与母亲怀孕时有无高潮有关。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iyun/)原来,女性达到性高潮时,血液中的氨基酸与糖分能渗入生殖道,使进入的精子存活时间延长,运动能力增强。同时,小阴唇充血膨胀致使阴道口变紧,阴道深部皱褶伸展变宽,便于储存精液,子宫颈口也松弛张开,使精子更容易进入。
精卵结合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经过激烈竞争,数千万个精子中通常只有一个强壮而带有优秀遗传基因的精子能够成功与卵子结合。而参与竞争的精子数越多,孕育出智商较高下一代的机会越大。因此,年轻夫妇应注意性生活质量,抓住女性进入性高潮的机会让其受孕。
姿势与受孕几率:巧用体位也可避孕
性交姿势是指男女双方在性交时各自的体位。“有些性交体位可增加性感,有些体位可增加生育机会,有些体位有利于优生,有些体位有利于卫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选择合适的体位。
巧用体位也可起到避孕的效果。医学界认为,受孕体位就是男上女下、平躺仰卧位。因为妇方平躺仰卧,双膝微弯稍分开,这样射出的精液积聚于宫颈口附近,形成一个精液池,宫颈口正好浸在池内,这样就有利于精子向子宫内游动。
一般认为,立位是最不容易受孕的性交体位。“这是因为性生活时女性生殖器官下垂,阴道口开放,性交结束后绝大部分精液流出体外,受孕几率是极低的。”其次是坐位可以减少受孕机会。此外,如采用女上位、侧位、蹲位、后位等体位都不利于精液池的形成,从而有可能造成不育。
不管何种体位,为了避免性交后精液外溢,减少怀孕的机会,性交后不宜立即排尿,应养成良好习惯,最好于行房事前排解小便。
怀孕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