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嘴唇、舌头发紫
如果嘴唇或舌头、口腔黏膜发紫,说明宝宝缺氧,应立刻急救。
2.呼吸急促,哼哼、呻吟
宝宝持续呼吸急促、用力时,要看他是否伴有胸肌用力过度、鼻翼动,以防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所致。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数小时,还要考虑看急诊。
3.不足两个月大,肛温超过38摄氏度
新生儿发烧需要格外重视,应请医生检查。孩子稍大些,免疫功能健全些,就不至于太严重了。
4.皮肤越来越黄
孩子出生后皮肤越来越黄,也许是黄疸加重。并非所有黄疸都很严重,但不能逐渐消失,反而加重的要看医生,建议有黄疸的宝宝可哺乳频繁一些。
5.尿布用得少
如果宝宝尿布总不湿,就应考虑脱水的可能。一般出生第2天的宝宝每天至少2块尿布,第3天用3块……第6天是6块。其他严重脱水的表现还有嘴干、眼窝凹陷和昏睡。
6.呕吐
使劲咳嗽、哭泣后,呕吐很正常。但如果吐的是黄绿色胆汁,可能是肠道梗阻;呕吐物像粉状咖啡渣,可能是肠道出血;头部受伤后呕吐可能是脑震荡症状,应就医。
婴儿呼吸急促怎么办呢?婴儿年龄小,身体机能不够完善,常常会出现很多不适症状。家长要多加留心哦。
一、正确判断婴儿呼吸急促
1、数1分钟呼吸次数
妈妈可以数出宝宝1分钟呼吸次数,来决定宝宝是否有呼吸增快或缓慢。可以在宝宝安静或睡眠状态时数宝宝的呼吸次数,因为如果宝宝害怕、咳嗽、哭闹或恼怒,都会影响他的呼吸,则无法正确地数出宝宝的呼吸次数。数呼吸的方法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观察宝宝的腹部或胸部的起伏情况。宝宝的腹部或胸部的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一般情况下,即使宝宝穿着衣服,也可以看清他的腹部或胸部的起伏,如果看不清,家长可以掀起宝宝的衣服后再观察,还可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宝宝的腹部或胸部来感觉宝宝的起伏运动。
观察棉花纤维的来回运动情况。用一根棉签,将棉签上的棉花抻出细细的棉纤维,将棉签放在宝宝的鼻孔处,计数棉纤维的来回运动,一个来回为一次呼吸。
2、观察胸凹陷
观察宝宝的胸壁的下部(靠下边的肋骨),如果宝宝在吸气时胸壁下部凹陷下去,表明宝宝有胸凹陷。宝宝如果有胸凹陷,会一直存在,如果仅在宝宝哭闹或进食时见到胸凹陷,不能认为宝宝有胸凹陷。在观察胸凹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掀起宝宝的衣服后再观察。
宝宝的身体必须伸直,如果宝宝没有伸直身体,很难看清胸壁下部的运动。
3、听喉喘鸣
当宝宝喉部、气管或会厌部出现水肿时,就会出现喉喘鸣。安静时就能听到喉喘鸣的宝宝病情严重应立即送宝宝到医院;如果宝宝只是在哭闹时才听到喉喘鸣声,表明宝宝的病情不是非常严重。听宝宝的喉喘鸣时,妈妈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吸气时听。在宝宝呼气时听到的喘鸣音不是喉喘鸣。
耳朵要贴近宝宝的口腔部位听,因为听喉喘鸣比较困难。
当宝宝鼻腔堵塞时,要清理鼻腔后再听,因为宝宝鼻腔堵塞时,会听到通气不畅的声音,可能掩盖喉喘鸣。
妈妈在观察宝宝的呼吸时,还要注意观察宝宝呼吸节律是否规律,呼吸深度是否一致,胸廓两侧的呼吸活动度是否对称,呼吸时有无异常气味,有无烦躁不安、鼻翼扇动、口唇发青等。
以上介绍了婴儿呼吸急促的判断方法,下面再来看看婴儿正常呼吸频率是多少。
二、婴儿正常呼吸频率
新生儿正常呼吸次数为40-45次/分,在家里家长如何帮新生儿数呼吸次数来确实宝宝的呼吸是否正常?正常新生儿的呼吸不规则,通常有一下快速的呼吸过后,又有一阵缓慢的呼吸,有时还会有短暂的呼吸暂停。因此家长数呼吸次数时不能只数15秒,然后乘以4即为1分钟呼吸次数,这样不容易发现呼吸增快的新生儿,即使呼吸正常的的宝宝都会被数出呼吸增快。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数满1分钟。数呼吸时要注意一次呼吸一吸一呼,有的爸爸妈妈将一吸一呼数为两次了。由于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家长数次数时观察宝宝腹部运动的次数数出来的呼吸次数会更准确。数呼吸时,要在宝宝安静时数,不要在哭闹、吃奶或刚吃奶后数呼吸,这时候数出来的呼吸次数是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
新生儿正常呼吸次数在40-45次每分钟,当宝宝的呼吸次数增加时,家长就要怀疑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家长会数新生儿呼吸次数就不会在宝宝生病时手足无措,孩子的感冒是很常见的,不要因为宝宝感冒而急着往医院跑,同时为能早期发现孩子肺炎提供了一个简单、可靠的方法。
以上介绍了婴儿呼吸急促的判断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
目前在早期教育中有几种不正常的现象值得注意:
1、提倡“神童化”教育,没有考虑婴幼儿的脑发育的特点,将小学的教育提前到幼儿园,将幼儿园的教育提前到0~3岁阶段。剥夺了孩子享受大自然的权利,失去了通过感官接受刺激,储存信息的大好时光。
我们知道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和大约9000亿个神经胶质细胞组成,从胎儿3个月开始神经细胞迅速增长,每分钟超过25万个。人类新生儿是在脑未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也就是新生儿的大脑还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因此生后还要继续生长发育,继续完善大脑的功能。到一岁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的1/2。0~3岁是人的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候。
神经系统发育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既有可变性又有代偿性。所谓的连续性是指神经系统发育连续不断,阶段性是指神经系统在某一阶段有其敏感期(或叫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应该完成的功能就应该完成,错过了就可能终生难以弥补。所谓的可变性和代偿性是指脑组织在受损坏后,在关键期内其它的脑细胞可以代替它的功能。
近来科学家研究,婴幼儿脑组织的发育还离不开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和给予婴幼儿各种刺激及教育机会。例如:我国明代朱棣夺取王位时,为了巩固王位,又不遭天下人的议论,阴谋险恶,将建文帝的幼子关了50年之久,虽然每天供给食物维持生命,但是不让他接受外界任何教育和刺激,而且环境单调。所以释放时已成白痴。又例如:197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一个“人工野孩”吉妮,孩子出生时是正常新生儿,在婴儿起也是正常的。但是从第20个月就被她的父亲关闭在小屋里,无人理睬,孩子长到13岁才被发现救出。后来科学家对她进行了8年的教育和研究,最后认定:吉妮的大脑由于缺乏早期生活经验熏陶和教育已经受到永久性的损害,不可能恢复。因为错过了生活经验发育的关键期,这种隔离发生的越早,造成的损害就越严重。也就是说在关键期内越早给孩子进行教育,孩子的大脑就越聪明,灵活。
例如:孩子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
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关键期;
7~10个月是爬的关键期;
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
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
2.5岁—3岁是立规矩的关键期;
3岁是培养性格的关键期;
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的关键期;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期。
对于关键期,不同的人也不完全一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在脑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我们应该在早期教育中抓住关键期,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给予孩子符合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及教育机会,让孩子的各种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知觉;语言都在相应的阶段得到及时的发展。
另外我们还要让孩子去听音乐会,去欣赏画展,去看歌舞,去看体育技能比赛,去看动植物,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千姿百态的各种现象。通过他们的感知觉器官将听到的,见到的,感知觉到的大量信息抢先注入到大脑里。使得大脑成为储存信息的大仓库,汇聚知识河流的大海洋。
学龄前的孩子应该有一个欢乐的童年,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世界,去体验生活,促进想象力的发展,促进思维力的发展,启发和诱导孩子的创新思维。爸爸妈妈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实施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人为的良好的情绪下,在玩中教,在玩中学,让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那些倡导“神童化”的教育,认为3~4岁的孩子可以认识几千个字,能捧着“水浒传”,“三国演义”通读。这样的孩子毕竟是极少数。他们读书的时候,既不明白书中的内容,也不全明白每个字的意义。他们被大人剥夺了欢乐的童年,大部分的时间被强制去死记硬背,培养成为机械的读书工具。这样的孩子可能短时间在某个方面似乎超常。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缺乏进一步努力的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生活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经验,他们会逐渐落后于同龄人。这种强烈的反差,又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庸庸碌碌,没有作为,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们的一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风,对于儿女寄托了无限的希望,这是正常的,可理解的。可是有的妈妈爸爸回顾自己走过来的道路,更希望自己一生中得不到的东西能在自己子女的身上得到补偿。所以在某些舆论的宣传之下,就容易盲目跟从,随波逐流。一些父母的虚荣心作祟,造成攀比之风十分严重,惟恐自己落后。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幼儿园的孩子,如果是老师没有象小学那样教孩子学语文,数学,就会意见纷纷。人家的孩子学习钢琴我家的孩子就也要学。人家的孩子学习英语,我也请家教教英语。人家的孩子学电脑我家的孩子也要跟上。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潜在的能力。这需要父母要正视自己,端正教育的态度。
只有我们父母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依照大脑发育的客观规律,给予孩子相应的教育机会。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各个方面显露才华。
2、片面的强调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孩子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得孩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有的人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呢:因为我国的特殊情况,独生子女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一些人从小就被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养尊处优,一切全不用自己费劲,使得孩子从小就缺乏爱心,不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更不觉得应该同情别人。他们不爱别人,更不懂得与别人分享。稍一碰到挫折,就觉得自己委屈的不得了。不能认真的对待困难。一切从自己方面着想,不了解别人,也不想去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变得自私、霸道、冷酷无情。这样的人走向社会往往不能搞好人际关系,他的事业也不会成功。要知道一个人事业成功,20靠智能,80靠情商。高智能的人不见得情商高,而高情商的人往往智商也不低。
我常常听有的父母说:某某的孩子又学会了说什么唐诗,宋词;会算什么数学题。但是很少听到:我的孩子吃任何食品,都知道把好的先让大人吃。我的孩子知道和小朋友玩时,让着小的弟弟妹妹;我的孩子知道制止别人破坏公园的花木。
我曾看到这样的一个场面: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老师拿着教具,不留神摔倒了。大多数的孩子一起拍手,欢呼:老师摔到了!老师摔到了!只有一个孩子跑过去,说:“老师,我搀你起来,您摔疼了吧?我给你掸掸土。”然后对大家说:“你们还笑!”老师流着泪,抱着这个孩子亲了又亲。我佩服这个孩子的父母,她注重了情商的教育。
所以说,我们从孩子一出生时,就应该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做人,然后再考虑立足于社会中的本事。
婴幼儿时要教孩子学会“等待”,要延迟对孩子的满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诚实的品格。让孩子明白:“爱”是双方面的,不但索取也要奉献。只有这样,以后才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当然,我们父母要树立楷模形象。
还有的早教工作者认为:应该给予孩子自由,孩子爱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让孩子自由发展个性。但是。孩子出生下来,面对复杂的世界,他们的头脑象一张白纸,需要他去认识,去辨别,去学会遵守制度或规矩,融入到社会中。这些就要靠我们成人去引导,去教育。掌握立足于社会的本领,使他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符合社会公德。允许孩子思维离谱,满足好奇心让孩子勇于探索,就是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自由”和“限制”是相对的,限制是为了更大的自由,自由没有限制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懂得遵守规章制度这才是给予孩子的最大的自由。
6岁以前应该是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的关键时期,是奠定高情商的起始阶段。
3、应试教育制度,束缚了孩子和父母的手脚,使得孩子不能展现多元化智能。
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是侧重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虽然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改进,但是收效不明显。再加上中国人口众多,就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个局面目前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也就使得父母很早就关注孩子的语文和数学的学习。即使有的孩子学习音乐,绘画,也是为了考学“加分”,将来有个格外照顾。因此,就出现不顾孩子的身心,不顾孩子的兴趣,从婴幼儿起就开始大量认字,计算数学题。走上了强化左脑的道路。
一些教育工作者也认为衡量孩子聪明否,就是看孩子的智商的高低。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有的孩子功课不好,老师也愿意让父母给孩子测测智商,好象孩子智商低,就与他教学没有关系了。有的父母也愿意给孩子测智商,其实智商的测定是有局限性的,它也是注重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且受环境,孩子的情绪的影响。智商实际上是不能反映孩子真正的智力水平。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说明人有多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空间和视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等。同时说明每个人都有这几种智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组合,每种智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关键期。例如:数学人才一般在40岁以前出成绩;音乐人才可以从3岁开始培养,象莫札特5岁作曲就出了名;运动员也必须在14,15岁以后才能出成绩。
因此,每个孩子都有弱项和强项。以往的教育采取的是“补弱项”,因而造成孩子越补越糟糕,失去了学习兴趣,强项也被废弃了。没有了学习的动力,造成了自暴自弃,厌弃学业。目前也有的早教工作者认为,就应该“发扬强项”,舍弃弱项,让孩子自由发展,让他们在他们擅长的领域里尽显其才,认为补弱项是浪费时间、无聊的事。这个见解恐怕父母和教育机构都不认可。
我认为,对于每个孩子某项智能表现的突出,就应该鼓励和发扬他的强项,让他为自己的强项感到自豪,树立信心,敢于面对自己的弱项,以强带弱。这样强项更强,弱项也不落后。这样的教育思想就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作为合格的父母就应该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智能,采取不同的策略,尽管有的孩子这种智能当时还没有显现出来(潜能),这就需要我们的父母耐心的观察孩子,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某种智能的苗头,就要爱护它,鼓励它,引导它,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去发展它,说不定一棵耀眼的明星就在你的身边升起。
4、早期教育的商业化,使得个别早教工作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了违背大脑发育的自然规律,混淆了父母的认识,走进了教育的误区。
早期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因为它是造就人才,托起明天太阳的一个阳光事业。因为我国执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教育机会是一次性的,孩子受教育也是一次性的,因此父母的教育经验往往是间接的。他们迫切希望有人指导他们,因此,一些亲子乐园,母婴学习机构纷纷成立。个别的早教工作者,在利益的驱使下,抱着各种目的,或急功近利,或混淆观念,提出了一些违背大脑发育自然规律的论点或言论。有的人将孩子发育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当成他早期教育的结果,大造舆论;也有的人为利益驱使,迎合商家之间的竞争,说瞎话,用错误的理论混淆育儿的观念,使得父母不明情况,做出有害婴幼儿身心健康的事情来。例如:有的亲子中心,为了赚钱,竟然说6个月会坐的孩子发育的慢,运动能力差,不参加训练就耽误了。吓得母亲赶紧交了钱,参加他们的训练班。
在当前经济改革的时代,教育不可能不和经济挂钩,不可能没有金钱。但是为了我国千秋万代的伟业,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早期教育还是少一些金钱色彩,多一些科学引导吧。
6岁以前的早期教育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情商的培养,智能的挖掘,以及社会的进步。所以要求我们全社会动员起来,尤其爸爸妈妈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实施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人为的良好的情绪下,在玩中教,在玩中学,让婴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科学的训练,不断给孩子大脑以刺激,认真开发右脑的智力,我们的孩子将会更聪明,更出色。
茵茵确实有点“与众不同”,同龄的女同学一个接一个来初潮了,她却久久不见动静。直到17岁那年,月经才姗姗来迟,而且还不太“规矩”。她的月经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每月依时而至,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还一连“缺席”好几个月。对此,她倒是很有“见地”:不来就不来呗,也不碍吃不碍喝的,个子一样照长,顺其自然好了。
此后,毕业、工作、结婚,一切似乎都照常规路径,走得顺顺当当的。哪知婚后两年,在没有刻意避孕的情况下,茵茵的肚子依然不见崛起。经过检查,才发现她的子宫只有鸽蛋般大小。医生说,那是子宫发育不良,由于错过了治疗时机,现在她已经没有生育的可能了。
幼稚子宫“现形”
子宫发育不良,俗称幼稚子宫或子宫小,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子宫的形成说起。子宫自胚胎期开始发育,由腹部两侧的副中肾管会合,逐步长成,其形状、大小、位置与结构,可随年龄不同而有所变化。发育成熟的子宫,常呈前后略扁、倒置的梨形,长约8厘米,宽约4厘米,厚约2~3厘米,重约50克。正常子宫具有良好的伸展性,怀孕末期时的子宫体积可增大至未孕时的200倍。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子宫在青春期前已经停止了发育,或者虽在发育但未能达标,就可能发展为幼稚子宫。幼稚子宫结构和形状大致正常,体积较正常子宫小,宫颈相对较长,宫颈与宫体的比例由正常的1∶3变成1∶1或2∶3;宫颈外口小,颈管呈圆锥形,子宫体极度前屈或后屈(前屈者往往子宫前壁发育不全,后屈者则子宫后壁发育不全)。
“半拉子工程”从何而来
子宫发育不良涉及的因素很多,目前认为主要是由内分泌失调,特别是卵巢功能障碍所致的雌激素、孕激素分泌不足所造成。
其次,青春期营养不良(如患青春期厌食症)或罹患某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影响性激素的分泌,进而累及包括子宫在内的性器官发育。
再次,不少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不能正确看待自我体形的变化,将青春期的正常体重增长误认作肥胖而胡乱减肥。而减肥就必然要限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从而影响体内性激素水平,使子宫受累。
另外,也有的女孩盲目追求形体美而过分束腰,使血液循环受阻,子宫因供血不足而发育迟缓,甚至停止发育,最终形成幼稚子宫。
借鉴月经,窥视子宫
看到这,不少女孩子可能会心存疑惑,子宫深藏于人体内部,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知道它发育得好不好呢?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子宫是月经的“发祥地”,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形成月经,这是子宫发育成熟的一个重要信号,因此,不妨借月经这面镜子来窥视子宫的“内幕”。
这里需要了解的是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5岁之间)、月经量(一般为30~50毫升),以及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持续2~8日,平均3~5日)。一般来说,如果月经情况大致正常,就可以宽心了。但如果初潮年龄超过16岁,且经期极不规则,甚至几个月才来一次,经量又很少,或伴颜色异常、经期严重腹痛时,就得多一个心眼了。
当然,月经这面镜子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信息,提示你有必要找医生求助。真正要确诊幼稚子宫,还得依靠一些仪器的帮助。例如,通过B超测量子宫体的大小,如果子宫的长、宽、厚分别低于5厘米、4厘米、2厘米;或测量子宫的容量,当容量小于5毫升时,便可考虑为子宫发育不良。
治疗强调一个“早”字
子宫发育不良除了引起月经紊乱、闭经、痛经外,最糟糕的结果就是不孕。其症结在于,幼稚子宫的内膜较为薄弱,致使受精卵难以附着植入(即使侥幸植入,也常因根基太浅,难逃流产厄运),无法进一步发育成胎儿。对于程度较轻的子宫发育不良,如果能够在16岁以前诊断出来,并加以治疗,患者还是有希望做母亲的。因此,治疗的成败关键在于一个“早”字,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
临床上,目前主要是通过促排卵的方法,使卵巢逐渐恢复功能,完成正常的雌、孕激素分泌,帮助子宫生长发育。西医多采取合用甲状腺素片和己烯雌酚等药物,配合黄体酮,建立人工排卵周期的方法。中医则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子宫发育与脾肾关系密切,因此,服用乌鸡白凤丸、定坤丹、人参健脾丸等中成药,有一定疗效。
(以上内容仅授权图老师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图老师健康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图老师健康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延伸阅读:
新生儿大便发绿怎么办
新生儿大便发绿怎么办?方法一:母乳喂养儿大便发绿,大便的颜色与胆汁的化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肠上部的胆汁含有胆红素和胆绿素,使大便呈黄绿色。当大便推送到结肠时,胆绿素经过还原作用,又转变为胆红素,这时大便呈黄色。母乳喂养的小儿的tulaoshi.com大便偏酸性,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部分胆红素转变为胆绿素,使排出的大便呈浅绿色,这是正常现象。如果宝宝吃奶好,全身情况正常,新妈妈可不必担心,这只是暂时现象,随着宝宝长大,会有进步。
新生儿大便发绿怎么办?方法二:着凉。孩子吃的奶有点偏凉了或者孩子的腹部、脚部受凉都可能大便发绿。这是因为,受凉会导致肠蠕动过快,在结肠胆绿素来不及被还原成胆红素,故呈现绿色。这是产生绿色大便的常见原因之一。这种原因引起的绿色大便,可能还有像感冒一类的症状。如果只有绿色大便,注意腹部保暖,尤其在晚上,过几天就会恢复。如果有感冒症状,应同时对感冒进行对症治疗。
新生儿大便发绿怎么办?方法三:饥饿。有的宝宝因没有吃饱,饥饿会使肠道蠕动加快,出现绿色大便,宝宝因饥饿有哭闹不安等表现,容易与其它述情况区分。这种情况只要增加奶量,让宝宝吃饱就可以了。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