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更多的选择时。对亲近的人倾述,和作深度交流,会有后遗症。
事实上,我们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经历。当我们心情不好,想找一个亲近的家人和朋友聊天,本来我们只想和他们聊A,他们却会提及B和C,有时候,还会担心后面可能发生的D,非但起不到帮助的作用,反而容易把烦恼和问题扩散化。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qinggan/)越是亲近的人之间,越会存在情感绑架的可能性,特别是父母。另外,这种无条件,无私的爱与情感,也容易在潜意识里,给人于一种心理上的负担。
我们为什么会对越亲近的人越没耐心?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儿女的爱和感情,可谓是天地可鉴,也可谓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一种情感。但是,中国的父母,却容易因为用爱太深,从而对子女有一种控制欲。他们会以爱之名,绑架被爱的对方。甚至为人父母者,多半不能察觉。所以,很多时候,年轻人或者孩子们,宁愿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有什么事情,宁愿自己一个人撑着,或者找一个不是很亲近的人,去倾述。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qinggan/)总认为,亲近的人,都是自己的人。无论我怎么做,他们都会原谅我。而且以后我们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
当一个人带着这种心理,生活在压力巨大,节奏过快的环境中,就特别容易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懈怠。很多时候,并不是没有这样一种愿望,而是放着放着就凉了,等着等着就淡了,由此每次都徒生不少自责和悔恨。而这种心理,却能非常好地解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力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qinggan/)在对待亲近的人,我们会因为彼此更加了解,从而丧失一种因为好奇而需要赋予的忍耐,甚至会缺少一种“换位思考”的体贴。而这恰恰是情感交流,单级思维的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本来有很多很多的话想说,但一旦遇到熟识的面孔,我们就会变得兴致全无。我们会在潜意识里,主动地建起沟通的堤坝,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就是那样的人,不用说出来我也知道他会和我说什么,反正他也不会理解我的,等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qinggan/)习惯了那些亲近的人一直对我们好。时间长了,容易把这些爱,当成理所应当,从而有所漠视。
这使我想起了,女儿作文书上的一个故事。一个上小学的女孩子,因为妈妈某段时间,要照顾患病的弟弟,而多少忽视了一些她的起居照顾。于是,在和妈妈小吵一架之后,毅然离家出走。离家后的她,身无分文,肚子很饿,她一直望着路边那卖馄饨的老奶奶。老奶奶见状,端来了一碗馄饨让小女孩吃下。小女孩被感动得流下眼泪,说老奶奶就是她的恩人,要是她的妈妈能像老奶奶对她这么好就好了。
然而,老奶奶在得知情况后,却告诉小女孩一句话:我只是偶然的一次,给你一碗馄饨,而你妈妈却是十月怀胎,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并且每天都要为了准备一日三餐,每天都要为你所有的事情操劳的人……你可以把我这样的人当恩人,却为什么偏偏忘了你的妈妈?听完奶奶的话,小女孩擦干眼泪回到了家里。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qinggan/)相关阅读:恋爱关系中性格互补好还是性格相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