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不会保值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sheying/)看了 Peter Like 作品《Phantom》爆出天价的消息。仔细分辨他的作品水平,他不过是一个干的还不错的商业摄影师,其作品的路数也属于商业装饰风景照片。再看他特殊的商业身份,显然这纯是商业炒作的游戏。这种利益驱动的商业炒作多少有些自娱自乐的意味。
在艺术品市场上,艺术品二级市场(拍卖)上的价格完全不用过多在意。近年来,与摄影有关的艺术品,开始tulaoShi.com广泛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交易量和价格有所增加。这不是坏事,可以增加艺术文化的大众性。但是文化与艺术本不应该参杂过分的商业利益。
一些商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忽悠不懂艺术市场运作的大众,将艺术品与资本金钱挂钩,提出所谓的艺术品保值、艺术品升值等非艺术的财富概念,让人厌恶。因为它在消解艺术乃是精神与文化的开拓者的意义。
艺术品能保值吗?讲个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一大批土豪手中游资太多,于是在一些国际掮客的炒作下,投资买入大量艺术品,成为艺术品规模资本商业化的始作俑者。资本炒作过那波欧洲印象派绘画后,又接着炒前苏东的艺术,再过后炒中国。风向变了后,日本人手中的货就没人搭理了。如今,梦醒的日本人都开始用低于原来的价格出手原来重金买入的艺术品。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除了文物,没什么保值的东西。很长时间人们认为黄金可以保值,但自从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废除美元金本位制度后,就连相对稀缺的黄金也不能永远保值,摄影作品就更是如此了。
总之,艺术应该是走向大众服务于民众精神生活的,而不应该是在商业资本运作下高高在上的投机性商品,让普通民众觉得遥不可及。
技术不是艺术成就的标准
对于 Peter Lik 的作品《Phantom》刷新影像艺术拍卖价格新纪录,我想说,艺术价格和艺术价值不能等同。价值有不同的评判标准,然而价格却是一种市场行为。
不能否认他的照片品质非常精良,技术精湛,然而技术不是艺术成就的标准。以维斯顿、坎宁安、亚当斯等为代表的 f/64 小组早已在上世纪将风光摄影的影像品质控制得非常成熟,然而仅仅像亚当斯一样在技术上达到一个水准并不能代表其学术成就。
对比之下,古尔斯基曾两次刷新艺术品拍卖价格有一定道理。他作为数字影像艺术发展新探索的代表而被认可,因此古尔斯基的照片价值与价格相对比较符合。
650万美金不是终结
我觉得在当代社会,艺术作品的价格被不断刷新是很正常的,摄影当然也一样,650万美金也不是终结,相信很快还会有更高的价格出现。
而这些所谓的高价,基本都是商业运作的结果,这也没什么新鲜的,只不过过去这些高价照片基本是那些超级画廊控制和运作的。
那么这次横空杀出个Peter Lik有点出乎这些平时习惯于操纵艺术市场大佬们的意料,但是其实 Peter Lik 虽然是摄影家,但同时他也是画廊主,也是个精明的商人,他来运作自己的照片也顺理成章,只是有点超前,因为 Peter Lik 严格说不能算是一个大摄影家,他只是一个很会经营的不错的风光摄影师,他的照片装饰性很强,但艺术性不高而这也是他被广泛质疑的原因。
当潮水退去,你就知道谁在裸泳
Peter Lik 是中国摄影人所不了解一位很不错的摄影家,650万美元最贵的照片让他立马成为全世界几乎家喻户晓的艺术明星。
Peter Lik还是一位拥有遍布全世界13家摄影画廊的老板,自2010年以来在拍卖市场已有了一批很不错的交易记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sheying/)当我们回看历史超过百万美元价位摄影艺术品的交易纪录,无论它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影像艺术品,都有其独特的因由,它们都将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渐渐浮出。当潮水退去,你就知道谁在裸泳。
价格不等于价值
单从照片来看,我本人觉得这是一幅非常普通的作品,卖出这样的价格让人感到诧异。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价值在于相比前人作品,其是否有重要的突破和创新,同时将其放在摄影史中来看,它是否能随时代变迁而长久的被人们记住。
这位艺术家及其作品我本人在之前并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我不作过多评论。
据悉,Peter Lik 不仅是一名摄影师,他从1997年就开始经营画廊,迄今为止,他在全美国共有13家画廊,其中拉斯维加斯就有4家。除此之外,Peter Lik 还在美国 NBC 电视台做过一档名为《From the Edge With Peter Lik》的电视节目,讲述并重游他照片中的拍摄之地。
Peter Lik 的其他三幅天价作品:
240万美金的《Illusion》
110万美金的《Eternal Moods》
100万美金的《One》
《Phantom》的彩色版《G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