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除了剃度(凡是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仪式外,还有“清心”仪式。即入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优秀者,老和尚会用线香为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则有资格得到第二个戒疤,名为“乐福”。一般而言,如果顺利的话,寺里一些年长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拥有五六个戒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院的住持,则有八、九乃至十二个戒疤。
广东省属例外。在广东的鼎湖山及其他寺院,燃疤处是在左前臂内侧,不是头上。和尚依自己的热忱和勇气,可以燃三个、九个、或十二个疤。在宝华山却没有选择的余地,受比丘戒者一律燃十二个疤,不多不少。受优婆塞戒者,九个。沙弥,三个。疤数在江苏全境内据说相似,但到了他地寺院,数目的确有异。如果某年传戒师父规定至少要燃九个疤,戒子可以多燃三个疤,以示虔诚。
普利普·摩勒(Prip-Moler)在他所著《中国佛教寺院》(Chinese Bud-dlist Monasteries)书中对于如何烧戒疤有这样的描述:
沙弥将祈祷毯紧紧裹在颈项上,手拿着在前项典礼领得的小红袋。袋里装着十二到十四颗用艾草作成的黑色小粒艾绒,每颗约一公分高。
沙弥面前站着主事和尚中的一位,他把用龙眼干作成的腊,涂在左手拇指上。从递来的小红袋中取出易燃的艾绒后,这位和尚将腊涂在艾绒底部,再一个个放置在沙弥头皮上点有小圈的部位。
接着,他拿起纸捻迅速点燃十二粒艾绒。他一个人,或者再加上一位站在沙弥(现在跪着)身后的助手,用手紧按着沙弥的头,使头部固定不动。
由于灼痛,沙弥必定会发出不由自主的动作,这时艾绒可能翻滚,烙疤在错处,因此这道程序以及在颈上裹毯都是必要的。在准备阶段,以及艾绒点着、燃烧时,沙弥及助理和尚不停念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
当十二个炽燃的小点逐渐接近头皮时,我们几乎可以根据念佛的节奏,衡量痛楚的程度。
佛号在沙弥口中越来越快的重覆,音调也逐渐上扬,最后──通常是火烧着头皮的刹那──在痛喊声中停止,艾绒大约燃烧一分钟左右。笔者见过接受酷刑、毫不退缩的人,也见过老人、小孩用手捶打主事和尚的膝部,仿佛他们同样都是年轻人。
在成人之间观察时,我不曾见任何女尼或女信徒烙疤时 ──不论三个或十二个──不出一声或不颤抖,留意这点是很有趣的。
一时的痛楚,并不是烙疤唯一的不良后果。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并且必然会损及视力与视觉系统。
烙疤后睡觉,会引起短暂的血液中毒,然而睡眠几乎是难以抗拒的。
如果沙弥抵挡不了沉沉的睡意,躺下来睡着了,无可挽救的后患将是无法避免的。
如视力减弱或失明、头肿胀等。为帮助沙弥对抗睡意,院方宣布允许他们随心所欲漫游全寺各个角落,见见男人与女人,到客堂、方丈室等等,利用天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保持清醒。
慧居寺在上午九点燃疤,南京古林寺也一样,当天整日可见沙弥游逛各处,窥视或浏览平时绝对禁止他们前往的房舍。
晚上九点,方丈下令他们保持清醒,直到午夜十二点。过了十二点,他们才放下心,让疲倦的漫游者寻找他们应得而且等待已久的休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lijiankang/)历史上的“疯”和尚
历史长河中高僧辈出,其中也不乏以疯僧形象出现的,以致很多文学作品中屡屡有疯僧的描写,如《红楼梦》中宝玉多次遇疯僧等。在不同朝代,不同地点也多有疯僧出现。只是有的传播范围不广,影响不够大,渐渐湮没了。但有几位仍至今影响扔存。
一,寒山,拾得和尚
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寒山子,又名贫子,经常栖身在天台山始丰县西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由于身居寒岩,饮食无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拾得的身世不详,据说他年幼时被人遗弃在赤城道侧,恰巧被正在经行的丰干禅师发现,带回国清寺中,因此名为拾得。
拾得原来担任斋堂的行堂工作,一日忽然兀自登座,与诸佛像对坐而食,口中嚷着:“憍陈如!你这声闻小果啊!”旁若无人地比划着筷子,呵呵大笑,因而被改派到厨房洗碗碟,正因为如此的因缘,他才有机会把剩下的菜肴装在竹筒里,给寒山来取用。寒山来寺时,或在廊下踱步,或者对空谩骂,总是容貌枯悴,衣衫褴褛,头上经常戴着桦树皮作成的帽子,脚下则穿着木屐,然而在他的怪异言行之中,似乎蕴藏着许多佛理。有时候,他的荒诞行径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赶他,他也不以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
当时的台州太守闾丘胤到任,半路上病得很重,很多医生都没办法,丰干就去给他治病。病好之后,他问:“法师,你住在哪里?”丰干说:“我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他请教丰干:“你们这个寺里有没有高僧?”“有!寒山是文殊菩萨,拾得是普贤菩萨。 ”
他一上任,第二天就赶紧到国清寺去拜两位菩萨。到国清寺就问文殊普贤,大家都不晓得哪个是文殊普贤;再问寒山拾得,想了半天,厨房里烧火的,有两个疯疯癫癫的,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lijiankang/)他就去厨房,一见面就下拜。寒山、拾得理都不理他,就赶紧跑。他就在后头追,追到一个山上,那个山就分开了,他们两个走进去,回头说:“弥陀饶舌。” 饶舌,就是把他们秘密说穿了。他这才晓得,丰干原来是阿弥陀佛。
他们一进去,这个山合起来,人也不见了。他只好回去找丰干,丰干也不见了。这才晓得,阿弥陀佛、文殊、普贤是来给大家服劳役,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佛菩萨来做。闾丘胤在哀慕之余,请寺僧道翘捡寻他们的遗物,只于林间抄得三百多首诗偈,编录为《寒山诗》,拾得写在国清寺内的诗偈,也收进《寒山诗》中。
二,人间活佛,道济禅师
道济,即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求得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了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相哄传。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
三,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俗名张契此,号长汀子,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生活于后梁乱世。不知名氏,来历不详。当时的奉化长汀有个人叫张重天,无子,一个冬天见到一个七八岁男小孩坐在冰上,随带回家收作义子,取名契此,号长汀子。
长大后出家,方脸大腹,不论何事均笑口相迎。他经常佯狂疯颠,常挎着布袋,所以人们叫他布袋和尚。他逢人便乞,见物便讨,讨来的东西随手便放入口袋之中。说也奇怪,那口袋似乎有了魔法,无论放进多少东西总是不满。一次孩子们追著布袋和尚满街乱跑。他们是想看看布袋和尚的布袋中到底有什麽宝贝。布袋和尚被追得没办法,只好在大街上把东西倒了出来。哪里是什麽宝贝,不过是钵孟木鞋、鱼肉饭菜、瓦砾石块而已,他不这些物件一一放回布袋,并把大便放进去,把孩子们吓跑了……
蒋介石的祖上蒋宗霸慧眼识珠,见其出语睿智,行动不凡,遂拜之为师。侍奉追随.据《蒋氏宗谱》记载:“布袋和尚教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为日课,世因呼宗霸为摩诃居士。”溪口蒋氏后裔则称他为“摩诃太公”, 布袋和尚在圆寂前对蒋宗霸说:“我以布袋赠你,使你的子孙代代为衣冠世家。”蒋介石为蒋宗霸28代孙,对这位远祖十分崇敬,发迹后曾三临其墓地,顶礼膜拜。
他有一首著名的诗:“手捏青苗种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后梁贞明二年,布袋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磐石之上,圆寂前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人们这才悟到,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
四,金山活佛妙善法师
妙善法师,陕西终南人,俗姓董,在山西卧龙寺受戒。据云一九三五年示寂于仰光,世寿54岁,也有说84岁的。
妙善师既非在金山寺出家,也非金山寺住持等重要僧位,只是曾于镇江金山寺参究二十七年,但人们却叫他金山活佛。他的行为怪异,举止奇特,穿着邋遢,是一位济公式佛教人物,只是不像济公吃荤饮酒。
妙善师一年四季就穿一件破衫,夏不嫌热,冬不嫌冷,专喜欢吃残菜剩饭,欢喜把铁锅上生的“锈”铁皮添在饭里吃,还要拌上他的鼻涕、口水。
他为人治病,真是匪夷所思,他的痰可以治病,他的口水可治病,他的洗澡水可以治病,他身上的泥垢也可以治病。他治愈了各种疑难杂症,因此赢得了“活佛”的尊称。
他为金山寺募化了不少粮食度过兵荒马乱的艰苦岁月,收服了不少不信佛法的军队、监狱、政府中等强势人物,为百姓的安宁做出重要贡献。
临终他是在洗澡时,站立着冲凉而入寂的。
这些高僧为什么要以疯僧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其一是为了示现世间之人愚痴,世间的人把疯狂当做清醒,把清醒当做疯狂;其二是为了方便,因为佛教不允许炫耀神通,有很多严格的戒律,但疯子却没这个问题,没有人会和疯子计较,方便了教化;其三是告诫人们不要以貌取人,不要执著外像。
古代女人 偷情和尚
众所周知,做了和尚就必须遵守戒规,和尚的戒规中有一戒,叫做戒淫欲。因此和尚只要一踏入佛门胜地,就要与女色无缘。然而,据不少史料记载,古代女子,尤其美貌少妇却喜欢与佛门弟子幽会偷情,不期云雨一番,以满足自己的难耐的情欲。目前,史料上最早记载的与和尚偷情的女子就是历史上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徐昭佩。
据《南史·后妃列传下》记载,南朝梁元帝萧绎娶徐昭佩为妃,但二人关系不大融洽。这主要是因为元帝只有一只眼睛,相貌不雅。每次元帝临幸徐妃,徐妃“必为半面妆以俟”,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总是惹得元帝“大怒而出”。从此成年累月不入徐妃寝宫。徐昭佩深感宫闱寂寞,芳华虚度。
徐昭佩毕竟是个活生生的女人,也有七情六欲,她耐不得深宫的寂寞凄凉,便与荆州瑶光寺中的智远僧人暗度款曲,时常偷情私通。不久徐妃又看上了朝中大臣暨季江。
这暨季江丰姿神态、玉树临风,徐妃便派心腹侍婢,悄悄引他溜入后宫,密与交欢。暨季江不无感叹地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凓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于是“徐娘半老”便成为了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成语。
堂堂一国之君,难道真得连个和尚都不如?梁元帝终于忍无可忍,逼徐妃投井自杀,然后把尸体交还给徐家,“谓之出妻”。事后,梁元帝还尽杀包括智远和尚在内的所有与徐妃私通的人,并且亲自写了一篇《荡妇秋思赋》述其淫行,以泄其愤。
当然,喜欢与和尚偷情上床的远不止梁元帝的徐妃,古代皇后、公主喜欢与和尚私通的更是不乏其例。
据《北齐书·后宫》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继承帝位后,逼奸嫂嫂李祖娥,皇后胡氏不耐宫闱寂寞,同高湛的亲信随从和士开勾搭成奸。和士开被杀后,也成为太后的胡氏寂寞难耐,以拜佛为名,经常出去寺院,终于又勾搭上了一个名叫昙献的和尚。
昙献年轻貌美,精力充沛,固而身受胡氏喜爱,两人经常在禅房私会。胡太后把国库里的金银珠宝多搬入寺院,又将高湛的龙床也搬入禅房。宫中上下人人皆知,只有皇帝高纬蒙在鼓里。一次,太子高纬入宫向母后请安,发现母后身边站着两名新来的女尼,生得眉清目秀,当夜,命人悄悄宣召这两名女尼,逼其侍寝,可是两名女尼抵死不从。
高纬大怒,命宫人强行脱下两人的衣服,才发现玄机,原来是两名男扮女装的少年和尚!这两人都是昙献手下的小和尚,生得十分漂亮,被胡太后看中,让他们乔扮女尼带回宫中。高纬又惊又怒,第二天就下令将昙献和两名小和尚斩首示众。
说起古代女人喜欢与和尚偷情私通,就不能不说一代女皇武则天。这个坐拥天下的女人,也坐拥天下男宠,但第一个却是一个叫做薛怀义的和尚。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本是同官县街头卖膏药的小贩,后来因为在街头帮人打架误伤人命,为躲避官府的缉拿,潜逃到洛阳,在白马寺出家当了和尚。
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作为太宗的遗妃,都被送到感业寺出家为尼。白马寺和感业寺只有一墙之隔,一来二去二人就认识了,自然也少不了幽会偷情之事。武则天当上皇帝后,立刻让冯小宝当上了洛阳名刹白马寺的主持。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就让冯小宝自由出入后宫,以便随时召幸上床寻欢作乐。
大唐王朝的女皇喜欢和尚,大唐的公主也不甘寂寞,也十分喜欢与和尚偷情,最著名的有两位:一位是高阳公主,一位是太平公主。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女。还在她十五岁的时候,李世民就精心挑选了宰相房玄龄的次子高大雄壮的房遗爱作她的驸马,可是却一点也不合高阳公主的胃口。公主喜欢的是温文儒雅的书生,洞房花烛夜之后,房遗爱就再也没有上过公主的凤床了。
高阳公主喜欢打猎,在一次出猎的途中,遇见了文雅俊秀的会昌寺和尚辩机。这辩机自小就好学发奋,才华横溢,十五岁出家为僧,师从道岳法师。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大师求经归来,奉旨在弘福寺主持翻译取来的经文,辩机以渊博的佛学、飞扬的文采、出众的仪容,被玄奘法师选中,参与撰写青史巨著《大唐西域记》。
高阳公主与辩机私通的这年,辩机只有二十六岁。为了安慰房遗爱,高阳公主特别送给他两名年轻漂亮的侍女。房遗爱得此两名侍女,竟然在高阳公主与辩机上床时,为他们把门望风。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据《旧唐书》记载:“有胡僧惠范,家富于财宝,善事权贵,公主与之私,奏为圣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货流于江剑。”
五代时,和尚更是得到女人们的青睐。据宋代文人张邦畿的《侍儿小名录拾遗》中记载:五代时有一僧,号至聪禅师,祝融峰修行十年,自以为戒性具足,无听诱掖也。
夫何,一日下山,于道傍见一美人,号红莲,一瞬而动,遂与合欢。红莲见是一得道高僧,便来者不拒。至明,僧起沐浴,与红莲俱化。后人有诗曰:“有道高僧号至聪,十年不下祝融峰,腰间所积菩提水,泻向红莲一叶中。”
到了宋代,连青楼妓女都喜欢与和尚上床,当然这和尚一定要是有钱的和尚。据明朝文人余永麟的《北窗琐语》记载:“宋灵景寺僧了然,不遵戒行,常宿娼家李秀奴,后衣钵一空,为秀奴所绝,僧迷恋不已,乘醉直入,击秀奴毙之。”
宋代灵隐寺有一位和尚名叫了然,常去嫖妓女李秀奴,往来日久,积蓄花光,衣钵荡尽,李秀奴就不念旧情拒绝与他上床。了然恼羞成怒,将李秀奴打死,酿成血案。
当时,正在做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审理这桩血案。他意外发现和尚了然身上刺有这样两句情诗:“但愿同生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苏东坡不禁大怒:“这个秃奴,修行忒煞,灵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苏东坡当即斩了这个花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