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遗传型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年龄稍早,年龄在55岁以下的患者占43%。
前列腺癌的病因
前列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家族中无患前列腺癌者的相对危险度为1,绝对危险度为8,则遗传型前列腺癌家族成员患前列腺癌的相对危险度为5,绝对危险度为35~45。
此外,前列腺癌的发病与性活动、饮食习惯有关。性活动较多者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高脂肪饮食与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此外,前列腺癌的发病与种族、地区、宗教信仰可能有关。
饮食因素
病因学的研究提示前列腺癌和西方生活方式相关,特别是与富含脂肪、肉类和奶类的饮食相关。
美国出生的亚裔人群前列腺癌的发病危险与其在美国居住的时间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密切相关。国内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也证实前列腺癌患者的脂肪摄入量和脂肪所占的能量比明显高于对照者。
脂肪酸过氧化过程中可产生具有致癌损伤的过氧化物。研究发现参与脂肪酸过氧化的酶AMACR-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但不存在于正常前列腺组织中。
因为牛肉和奶制品是日常支链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前列腺癌中AMACR的上调可能有助于解释西方饮食和前列腺癌的相关性。
除此以外,动物脂肪可能通过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在高温烹调加工过程中产生致癌物等途径促使前列腺癌的发生。
流行病学的研究同样提示了许多有前景的预防前列腺癌的食物,如大豆和番茄。大豆被认为是亚洲国家发病率低的原因之一。
其富含植物类雌激素,在动物实验中能够缩小肿瘤体积并减少PSA的分泌。番茄中富含一种抗氧化剂――番茄红素,摄入量大的人群相对于较小者减少了16%的患病危险。
激素和其他危险因素
雄激素在前列腺的发育和前列腺癌的进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在动物实验中,雄激素和双氢睾酮能够诱发前列腺癌。
然而,流行病学研究并未肯定雄激素浓度在前列腺癌患者与对照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雄激素的致病作用是在肿瘤形成前数十年间所产生的,同时目前的研究忽略了复杂的激素网络的相互作用。
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也是前列腺癌发病的相关因素。国内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按胰岛素浓度均分为四组,浓度最高组的人群患前列腺癌的危险为最低组的2.6倍。
IGF-1是一种多肽生长因子,参于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前瞻性研究显示:与IGF-1浓度最低的人群相比,最高组患前列腺癌的相对危险为4.3倍。
近年来,慢性炎症和前列腺癌的相关性成为关注热点。有性传播疾病或前列腺炎病史的男性的前列腺癌发病危险增高,并且遗传流行病学提示的前列腺癌高危基因是炎症反应的调控基因。
当然,与许多未提及的危险因素一样,炎症的致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年龄和种族
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与年龄密切相关,美国70%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大于65岁。
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39岁以下的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的几率为0.01%,40-59岁的几率为2.58%1/39,60-79岁的几率达14.76%1/7。
国内也呈现高年龄组发病率高的分布,1997-1999年上海75岁以上前列腺癌患者占总数的51.2%。
除了年龄,不同种族的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差异也很大。美国黑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最高,达到185.7/10万,是美国白人发病率107.79/10万的1.7倍,比中国上海居民2.97/10万高出几十倍。
遗传因素
家族史是前列腺癌的高危因素,一级亲属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的发病危险是普通人的2倍,并且当患病亲属个数增加或亲属患病年龄降低时,本人的发病危险随之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遗传因素的作用在年轻患者中体现更为明显。台湾地区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6%的前列腺癌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而发病年龄小于70岁的患者中9.1%有阳性家族史。
前列腺癌家族聚集性的原因包括:基因易感性、暴露于共同的环境因素或仅由发病率高偶然引起。
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的前列腺癌同病率明显高于双卵双生子,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1996年对前列腺癌高危家族的基因组研究首次将前列腺癌可疑位点定位于1号染色长臂,称为HPC1基因座。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位于HPC1基因座的RNASEL基因在部分连锁家族中出现种系突变,导致其基因产物核糖核酸分解酶的表达异常,使前列腺细胞凋亡失控。
然而RNASEL基因的突变仅占遗传性前列腺癌的一小部分,前列腺癌发生过程中复杂的基因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前列腺癌的检查方法
显微镜检查
1.尿液涂片找前列腺肿瘤细胞。此种方法不能代替前列腺活检,只能作为辅助方法。
2.前列腺液涂片细胞学检查。此种方法的准确率较高某些报道称可达86%。
3.白细胞粘附抑制实验。这种实验被公认为是一种较为简便而敏感的肿瘤抗原检测方法。
生化检查
1.酸性磷酸酶PAP测定,这是前列腺肿瘤的诊断方法之一。
2.骨髓酸性磷酸酶BMAP测定。
3.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4.精浆蛋白r-Sm测定。
5.血清肌酸激酶CK-BB测定。
6.碱性磷酸酶测定。
7.相对酶指数。
8.癌胚抗原CEA。
9.激素受体测定。
10.免疫蛋白分析。
11.乳酸脱氢酶同功酶LDH的检查。
12.尿内多胺物质Polyaraine测定。
13.尿液生化羟脯胺酸Hydroxy Proline测定。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14.血浆锌测定和维生素A/锌的比值。
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
常用来诊断前列腺肿瘤的骨转移。
穿刺活检
穿刺活检也是一种常用的诊断项目,患者可能会有一些不适感。医生可采取经会阴、直肠穿刺,取活体组织检查,其诊断的正确率可达70%—80%。
还可经直肠按摩前列腺,收取前列腺液检查,其阳性率可达90%以上。绝大多数病例可由此得到确诊。
直肠指检和超声
直肠指检是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比如前列腺炎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诊断。用食指触摸前列腺。如果发现有前列腺结节,则怀疑有前列腺癌的可能,即便是无症状者,也应该进一步接受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
经直肠超声波检查
将超声波的探头像直肠指检一样放入直肠。此项检查对血清PSA有升高作用。因此应该在抽血后进行。经直肠超声波检查可以看到病灶的结节,或直肠指检没有发现的病灶。
血清PSA检查
这种检查方法是通过检查来观察患者的PSA指标,如果异常就有可能是前列腺癌。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PSA低于4微克/毫升。
患前列腺癌及其他前列腺疾病时则升高,这是目前筛查前列腺癌最敏感的指标。如果PSA水平高于4微克/毫升,应该复查一次,复查时,不再作直肠指检。
如果仍然升高,且排除炎症或其他因素影响者,则怀疑有前列腺癌的可能,应该行前列腺穿刺活检。
前列腺癌的诊断
直肠指检
大多数前列腺癌起源于前列腺的外周带,DRE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价值。考虑到DRE可能影响PSA值,应在PSA抽血后进行DRE。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
PSA作为单一检测指标,与直肠指诊等比较,具有更高的前列腺癌阳性诊断预测率,同时可以提高局限性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和增加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的机会。
国内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进行常规PSA和DRE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定期检查随访。
对DRE异常、有临床征象如骨痛、骨折等或影像学异常等的男性应进行PSA检查。血清总PSAtPSA>4.0ng/ml为异常,对初次PSA异常者建议复查。
当国人tPSA介于4~10ng/ml时,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率为15.9%,血清PSA受年龄和前列腺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患者年龄特异性tPSA值各年龄段分别为:40~49岁为0~1.5ng/ml,50~59岁为0~3.0ng/ml,60~69岁为0~4.5ng /ml,70~79岁为0~5.5ng/ml,大于80岁为0~8.0ng/ml。这构成了进行前列腺癌判定的灰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经直肠超声检查
在TRUS引导下在前列腺以及周围组织结构寻找可疑病灶,并能初步判断肿瘤的体积大小。
但TRUS对前列腺癌诊断特异性较低,发现一个前列腺低回声病灶要与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上皮内瘤样病变、急性或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梗死和前列腺萎缩等鉴别。
在TRUS引导下进行前列腺的系统性穿刺活检,是前列腺癌诊断的主要方法。
前列腺穿刺活检
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最可靠的检查,10针以上的穿刺阳性率明显高于10针以下,并不明显增加并发症。
前列腺穿刺指征包括直肠指检发现结节时,B超发现前列腺低回声结节或MRI发现异常信号时,PSA>10ng/ml;PSA 4~10ng/ml,f/t PSA异常或PSAD值异常。
另外,当PSA4~10ng/ml,如f/t PSA、PSAD值、影像学正常,应严密随访。因前列腺穿刺出血影响影像学临床分期,因此,前列腺穿刺活检应在MRI之后,在B超等引导下进行。
当第一次前列腺穿刺结果阴性,并在以下情况需要重复穿刺。
1.第一次穿刺病理发现非典型性增生或高级别PIN。
2.PSA>10ng/ml,任何f/t PSA或PSAD。
3.PSA 4~10ng/ml,复查f/t PSA或PSAD值异常,或直肠指检或影像学异常。
4.PSA 4~10ng/ml,复查f/t PSA、PSAD、直肠指检、影像学均正常。严密随访,每3个月复查PSA。
如PSA连续2次>10ng/ml或PSAV>0.75/ml/年,应再穿刺。第二次穿刺间隔时间目前多为1-3个月。如果2次穿刺阴性,并存在前列腺增生导致的严重排尿症状,可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将标本送病理进行系统切片检查。
前列腺癌的其他影像学检查
1.计算机断层CT检查
CT对早期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低于磁共振 MRI,前列腺癌患者进行CT检查的目的主要是协助临床医师进行肿瘤的临床分期。对于肿瘤邻近组织和器官的侵犯及盆腔内转移性淋巴结肿大,CT的诊断敏感性与MRI相似。
2.磁共振MRI/MRS扫描
MRI检查可以显示前列腺包膜的完整性、是否侵犯前列腺周围组织及器官,MRI还可以显示盆腔淋巴结受侵犯的情况及骨转移的病灶。
在临床分期上有较重要的作用。磁共振光谱学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是根据前列腺癌组织中枸橼酸盐、胆碱和肌酐的代谢与前列腺增生和正常组织中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光谱线,在前列腺癌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MRI检查在鉴别前列腺癌与伴钙化的前列腺炎、较大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瘢痕、结核等病变时常无法明确诊断。因此影像学检查TRUS、CT、MRI等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方面都存在局限性,最终明确诊断还需要前列腺穿刺活检取得组织学诊断。
3.前列腺癌的核素检查ECT
前列腺癌的最常见远处转移部位是骨骼。ECT可比常规X线片提前3-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差。
一旦前列腺癌诊断成立,建议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特别是在PSA>20ng/ml,Gleason评分>7分的病例,有助于判断前列腺癌准确的临床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