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6%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4%为散发病例,其中25%为遗传突变,其余为体细胞突变,亦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1.眼内生长期
开始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龄小,不能自述有无视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被家长发现。当肿瘤增殖突入到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将出现黄光反射,此时常因视力障碍出现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而家长发现。
眼底改变
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单发或多发,白色或黄色结节状隆起,表面不平,大小不一,有新生血管或出血点。
这样的症状,我们的肉眼有时可以发现,有时是发现不了的。所以,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注意小儿的不良变化。
肿瘤起源于内核层者,向玻璃体内生者叫内生型,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一的白色团块状混浊。起源于外核层者,易向脉络膜生长者叫外生型,常使视网膜发生无裂孔性实性扁平脱离。
裂隙灯检查,前房内可能有瘤细胞集落,形成假性前房积脓、角膜后沉着物,虹膜表面形成灰白色肿瘤结节,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一些临床依据。
2.青光眼期
由于肿瘤逐渐生长、体积增大,眼内容物增加,使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出现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眼红等。
儿童眼球壁弹性较大,长期的高眼压可使球壁扩张,眼球膨大,形成特殊的所谓牛眼”外观,大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等,所以应与先天性青光眼等鉴别。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3.眼外期
(1)最早发生的是瘤细胞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由于瘤组织的侵袭使视神经变粗,如破坏了视神经孔骨质则视神经孔扩大,但在X线片上即使视神经孔大小正常,也不能除外球后及颅内转移的可能性。
(2)肿瘤穿破巩膜进入眶内,导致眼球突出。也可向前引起角膜葡萄肿或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甚至可突出于睑裂之外,生长成巨大肿瘤。
4.全身转移期
转移可发生于任何一期,例如发生于视神经乳头附近之肿瘤,即使很小,在青光眼期之前就可能有视神经转移,但一般讲其转移以本期为最明显。转移途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1)多数经视神经或眶裂进入颅内。
(2)经血行转移至骨及肝脏或全身其他器官。
(3)部分是经淋巴管转移到附近之淋巴结。
检查
1.X线检查
可见到钙化点,或视神经孔扩大。
2.B超检查
可分为实质性和囊性两种图形,前者可能为早期肿瘤,后者代表晚期肿瘤。
3.CT检查
(1)眼内高密度肿块。
(2)肿块内钙化斑。
(3)视神经增粗,小儿的神经孔扩大,说明肿瘤向颅内蔓延。
4.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早期即动脉期,肿瘤即显荧光,静脉期增强,且可渗入瘤组织内,因荧光消退迟,在诊断上颇有价值。
5.前房细胞学检查
在荧光显微镜观察下,瘤细胞呈橙黄色,阳性检出率高。现已作为光化学治疗前明确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观察的指标。
6.尿化验
患者尿中香草扁桃酸(VMA)和高香草酸(HVA)24小时排泄增多。故当尿中VMA和HVA阳性时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仍不能排除肿瘤。
7.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测定
当房水内LDH值高于血清中的值,二者之比大于1.5时,有强烈提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可能。
8.其他尚可作同位素扫描、巩膜透照法、癌胚抗原等
Rb发展到三、四期后一般是容易诊断的,但在一、二期时就比较困难,这个时期在它的晶状体后瞳孔区内可出现白色反光或黄白色组织块叫白瞳孔。
鉴别诊断
1.转移性眼内炎
转移性内眼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因玻璃体脓肿的存在而在瞳孔中呈现黄色反射,足以混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由于此二病在幼童中都是比较常见的眼病,两者鉴别就更有必要。
2.视网膜母细胞瘤与Coats病的鉴别诊断
Coats病的根本性质是视网膜外层出血合并渗出性改变。虽有局限性增殖,甚至形成隆起或导致视网膜脱离。但病程缓慢,病变范围较为广泛,灰白色渗出物分布在视网膜血管之后。
除渗出物外,还可见出血斑和光亮小点(胆固醇结晶体)沉着。血管尤其静脉显示扩张、扭转、纡曲,并有微血管瘤。
病变常为进行性,新旧渗出物可交替出现,出血如果进入玻璃体,可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本病患者多为青年男性,单眼受累。超声波检查常无实质改变。
治疗
目前发达国家已较少采取摘除眼球的治疗方法,而是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范围,应用化学治疗及局部治疗(激光、经瞳孔温热治疗、冷冻治疗和放射性核素敷贴器)等保眼疗法,力争保存有用视力。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只有当肿瘤体积超过眼球的一半时才考虑眼球摘除。
图老师小结:看完了上面的内容,相信大家对于视网膜母细胞瘤应该都非常了解了吧!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彻底治好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方法。当然,在没有找到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之前,我们建议大家还是要注意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