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有效的中药疗方祛斑法

撒娇的感慨

撒娇的感慨

2016-03-28 15:41

超有效的中药疗方祛斑法,大体可分为药物中医祛斑法和非药物中医祛斑法两大类。

  大体可分为药物中医祛斑法和非药物中医祛斑法两大类。

  一、中医药物祛斑

中医药物祛斑

  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以达到祛斑目的的治疗方法。有活血化瘀法、疏肝理气法、温阳补肾法之分。

  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川芎、赤芍、柴胡、枳壳、香附、郁金、白芍、青皮、甘草、附子、熟地、肉桂、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薏苡仁等。

  选方可用:通窍活血汤、桃红四物汤、逍遥散、右归丸、桂附八味丸等。

  二、非药物中医祛斑

非药物中医祛斑

  1.非药物中医祛斑,是指在中医美容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不使用药物而达到祛斑目的的治疗方法。它包括针炙疗法、气功疗法、饮食疗法等。

  2.针炙疗法针炙疗法是人体的特定部位腧穴上给予一定的刺激,起到对经络的良性调节作用,或通过经络的转输调整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斑祛斑的目的。比如时下常采用的耳针疗法,以及耳尖放血疗法均属此类。

  3.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一种古老的养生锻炼方法,它是通过导引吐纳调神调息调形等自我锻炼的功法,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以达到养颜祛斑的目的。

  4.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饮食的寒、热、温、凉(四气象和咸、淡、甘、苦、辛(五味)等对人体产生的作用,来进行防斑治斑的一种方法。

  饮食方:莲子龙眼汤、苹果鸡蛋羹、百合猪蹄、八珍美容露

  功效:补脾助运化,刺激皮肤细胞生长、促进新陈代谢,可使粗糙、黝黑的皮肤逐步变得美白、细腻。

  祛斑方法

  中药面膜

  原理:白术、白果、白蔹等白色中药都具有白肤的作用,因此可以当作从外部进行美白祛斑的美容药,常见方式是制作中药面膜。经典的中医美容美白处方面膜:白正30克,白术30克,白附子9克,细辛9克。可在中药店购得研成的极细粉末,装瓶备用。隔三差五在晚上将面洗干净,然后取少药末,用蜂蜜或蛋清调成糊状敷在面部,30分钟后洗去。

  功效:美白效果较好,性质温和、天然、安全、环保,而且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耳针疗法

  原理:这种方法是针对人体的特定部位给予一定的刺激,起到对经络的良性调节作用,或者是通过经络的转输调整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斑祛斑的目的。比如时下常采用的耳尖放血疗法均属此类。美容穴道有合谷、三阴交、曲池、足三里等穴。

  功效:见效比较慢,祛斑效果相对好,但是美白不是太明显。

  适用范围:适用于大部分人群,只是需要专业医师的帮助。

  药膳食疗

  原理:治疗黑斑的处方都以调整体内五脏气血,增加新陈代谢为主要目的。常用药物有:桃仁、莪术、川芎、赤芍、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附子、肉桂、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等。选方可用:桃红四物汤、黑木耳红枣汤、知柏地黄汤、柴胡龙骨牡蛎汤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zhongyiyangsheng/)

选方可用:桃红四物汤

  功效:不伤身体,安全,无刺激,只是见效慢。

  适用范围:适用于一切人群,但是对于先天的斑祛除效果较差。

  经络祛斑

  原理:从面部斑点的形成原因来进行的中医疗法之一,主要是通过按摩、推拿来疏通人体经络。在按摩之前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中医药成分的泡澡排毒。经络祛斑利用专门的按摩手法来疏通人体的经络,使人体处于气顺的状态下,循序渐进改善五脏六腑的“气滞”从而皮肤能畅快呼吸,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各种由身体内质引起的斑点问题。

  功效:属于对皮肤问题的内调,有规律的按照疗程来进行就会对皮肤的斑点问题达到治本的效果。

  适用范围:内部经络不通、身体失去阴阳平衡而导致的各种斑点问题。适合大中型美容院引进。

  中医药方

  药方一

  组成:白芷、白茯苓、当归、红花、白蒺藜、夜明砂等。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取适量,加蜂蜜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周1~2次,4次为1疗程。

  药方二

  组成:当归、川芎、沙参、柴胡、防风、天花粉各20克,冬瓜仁、白芷、白芨、绿豆各1克。

  用法:将上药混合研末,过220目筛。冶疗时取药粉加蜜糖,3%过氧化氢各3毫升,10%枸橘橼酸钠5毫升,精面粉及40℃水少许,混合成糊状,先以蒸气熏脸10分钟,清洁脸部后将药糊敷于患部,用温热棉垫覆盖,30分钟后清除。1周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药方三

  组成: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各50克、樟脑50克。

  用法: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加入樟脑,研细为泥,装瓶备用,用本品加少许麻油调匀,涂患处,每晚1次。

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加入樟脑,研细为泥,装瓶备用

  药方四

  组成:青嫩柿树叶(晒干)、凡士林各50克。

  用法:将青嫩柿树叶晒干研成细面,用凡十林调匀,成雪花膏状。睡前涂搽于患处,早起冼去。

  药方五

  组成:甘松、山奈、茅香各15克,白僵蚕、白芨、白蔹、自附子、天花粉、绿豆粉各30克,防风、零陵香、藁本各9克,皂角9克,香白芷3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共研为细末,每早晚用药末涂搽患处。

  药方六

  组成:珍珠粉3克,白芷3克,细辛3克,胡萝卜1根,奶粉、蜂蜜适量。

  用法:将中药磨成粉,混均。胡萝卜洗净,切块,用搅拌机打碎。将各种配料混匀,拌成糊状,敷于面部。15~20分钟后洗去。

  中医方法

  1:枸杞生地黄美白方

  作用:治疗雀斑、蝴蝶斑和面色黧黑;

  出处:《太平圣惠方》

  材料: 枸杞子500g,生地黄150g。

 枸杞子500g,生地黄150g

  制作方法: 将上述2味药材研为末,调匀即可。每次服用10g,每日3次。

  2:阿胶核桃仁滋养粉

  作用:祛雀斑、黄褐斑

  出处:民间验方

  材料:阿胶150g,核桃仁100g。

  制作方法:将上述2味药材研为末,混匀。早晚空腹各服1匙。

  阿胶具有增强骨髓造血功能、保护肝细胞、防治癌症、补血、增强人体免疫力、强壮身体的作用。核桃仁具有固肾抗衰、润肤、延缓衰老等作用。这里提醒,脾胃虚弱及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本品。

  3:消斑蛋醋饮

  作用:润肤祛雀斑,减肥

  出处:民间验方。

  材料:鸡蛋1个,存3年的优质米醋500g。

鸡蛋1个,存3年的优质米醋500g

  制作方法:先将鸡蛋洗净,用酒精消毒,浸入醋中,密封;48小时后硬壳。

  开始溶解在醋中,待蛋壳软化,仅剩薄蛋皮包着胀大了的鸡蛋时,启封,用筷子将蛋皮挑破;将蛋清、蛋黄与醋搅匀;再放置24小时后,即可服用。每日取醋蛋液10g,加温开水1杯,清晨空腹时混匀服用,也可加入蜂蜜。

  4:薏苡仁醋方

  作用: 治面部皮肤色素沉着、扁平疣

  出处:民间验方。

  材料:薏苡仁300g,优质米醋500mL。

薏苡仁300g,优质米醋500mL

  制作方法:将薏苡仁浸于米醋中,密封10天后即成,每日服薏醋液15g。

  5:三白汤

  作用:润泽皮肤,美白,延缓衰老面部皮肤色

  出处:《医学入门》。

  材料:白芍、白术、白茯苓各150g,甘草75g。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材用水煎温服。如果嫌煎汤喝麻烦,也可以将上述药物分别研成粗粉末,混合均匀,装入30个小包中,每天取1包用沸水冲泡,当茶喝。

  白芍、白术和白茯苓是传统的润泽皮肤、美白的药物,它们与甘草一起还可以延缓衰老。在中医理论中,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面色萎黄,面部色斑、无光泽;白术性温,味甘、苦,有延缓衰老的功效;白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斑增白;甘草性平,味甘,有润肤除臭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口臭以及皮肤皲裂等。

  本方适用于体质虚寒,血液循环较差,肌肤失于气血荣养的女性,特别是更年期前后,出现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的女性使用。

  6:藏红花去晦暗方

  作用: 活血祛斑

  出处:民间验方。

  材料:藏红花1g,生晒参10g,灵芝15g。

藏红花1g,生晒参10g,灵芝15g

  制作方法:每日1剂代茶饮,每日饮时,可加蜂蜜少许,热服。

  本方月经过多女性及孕妇禁服。

  7:隋炀帝后宫面白散

  作用: 祛黄褐斑,使面部增白

  出处:《医心方》。

  材料:橘皮30g,白瓜子30g,桃花40g。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zhongyiyangsheng/)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捣成细粉,过箩即成。每日3次饭后服,每次用酒送服1汤匙(约1g)。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超有效的中药疗方祛斑法

中医养生 中医保健 中草药
超有效的中药疗方祛斑法

中药祛斑秘方 快速有效祛斑

中药祛斑 祛斑
中药祛斑秘方 快速有效祛斑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小寒节气 小寒节气养生 小寒节气养生知识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中药食补法祛斑

生活百科
中药食补法祛斑

中药祛斑秘法

生活百科
中药祛斑秘法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春节 春节拜年 春节拜年寓意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有效祛斑 食疗祛斑法最好

祛斑
有效祛斑 食疗祛斑法最好

超有效快速祛斑小偏方

问题肌肤
超有效快速祛斑小偏方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美白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五脏之心

五脏之心

六腑之胃

六腑之胃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