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归经为甘、平,无毒。归肝经。
有祛风,活络,定惊的功效。
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身体背部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黄色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体后部消失。
栖息于海拔1600m以下的中低山地带,常在农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村落中发现。
行动迅速,反应敏捷。
性温顺,不咬人。
以蛙类、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
形态特征
体全长可达2.5m以上。体背绿褐或棕黑色及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黄色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少在前段明显(成年个体),至体后部消失(有的个体是通身墨绿色的,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黄色,后半身是黑色)。次成体通身纵纹明显。
头颈区别显著,吻鳞自头背可见,宽大于高,鼻间鳞为前额鳞长的2/3,顶鳞后有两枚稍大的鳞片,上唇鳞8,第七枚最大,下唇鳞8~10,背鳞鳞行成偶数16-16-14,中央2~4行起强棱,腹鳞雄192~204,雌191~205,肛鳞二分,尾下鳞雄95~137对,雌98~131对。
乌梢蛇:人称乌蛇、乌梢鞭、一溜黑、乌药蛇等。成蛇体躯长达到2米,背面颜色由绿褐、棕褐到黑褐,也可分为黄乌梢、青乌梢和黑乌梢,有两条黑线纵贯全身,此黑线在成年蛇的身体部逐渐隐色。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其食用和药用价值作过详尽的说明。
在当时社会,乌梢蛇以其独有的食、药、保健疗效,再一次被人们认识。
传统的中药中的乌蛇即为本蛇的干品,皮可独立炮制“乌蛇酒”或“乌蛇胆酒”,此蛇长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市场畅销、很适宜人工养殖,母蛇每次产卵7-30枚,孵化期为45-50天。
生活习性
生活在中国东部中部东南部和西南的海拔1600m以下中低山地带平原、丘陵地带或低山地区。
垂直分布范围:海拔50~1570 m。常在农田(高举头部警视四周)或沿着水田内侧的田埂下爬行、菜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山道边上的草丛旁晒太阳、在村落中发现(山区房屋边的竹林)。
行动迅速,反应敏捷,善于逃跑。
性温顺,不咬人(和很多蛇类一样,只有在逼急或被你捉到时过度惊吓时不得已咬人)。
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狭食性蛇类)。
7-8月间产卵,每产7-14枚。
在中国分布较广福建等;在云南仅在滇东北和滇东地区有分布。
野外生存数量大减(栖息地破坏、大量捕杀),应予保护。
根据统计,乌梢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1%,受精卵占产卵数的91.4%,自然孵化率64.6%,自然成活率30%。
药材性状
乌梢蛇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
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
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该。
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 枚,较小,眼后鳞2 枚。
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
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
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
气腥,味淡。
乌梢蛇的性味归经
性味
甘,平。
归经
归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止痉。
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乌梢蛇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乌梢蛇、乌梢蛇肉、酒乌梢蛇。
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炮制
炙乌蛇:将乌蛇砍去头,温水洗净,切段,用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乌梢蛇适合人群
血虚生风者慎服。
乌梢蛇食疗作用
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熄风止痉,止痒解毒的功效。
①《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肤生疮,眉须脱落,瘑痒疥等。"
②《开宝本草》:"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
③《纲目》:"功与白花蛇同而性善无毒。"
④《医林纂要》:"滋阴明目。"
乌梢蛇的附方
①治风痹,手足缓弱,不能伸举
乌蛇150克(酒浸,炙微黄,去皮骨),天南星50克(炮裂),干蝎50克(微炒),白附子一两(炮裂)。
羌活50克,白僵蚕50克(微炒),麻黄100克(去根节),防风1.5克(去芦头),桂心50克。
上药,捣细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计时候,以热豆淋酒下十丸。(《圣惠方》乌蛇丸)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zhongyibaojian/)②治身体顽麻风
乌蛇100克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防风50克(去芦头)。
细辛50克,白花蛇100克(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天麻50克,独活50克,肉桂50克(去皱皮),枳壳50克(麸炒微黄去瓤),苦参50克(锉)。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温酒下廿丸。(《圣惠方》乌蛇丸)
③治骨、关节结核
乌梢蛇,去头、皮、内脏,焙干研粉,过120目筛,装入00号胶囊备用。
第一周早晚各服二个胶囊。
第二周早中晚各服二个。
第三周早晚各服三个,中午二个。
第四周早中晚各服三个。
第五周早中晚各服四个。(《全展选编·外科》)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zhongyibaojian/)④治干疥瘙痒久不差
黄芪100克(锉),乌蛇四两(酒浸,去皮骨,炙令黄),川乌头150克(炮裂去皮脐),附子100克(炮裂去皮脐),茵芋100克,石南50克,秦艽100克(去苗)。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食后以荆芥汤下,以差为度。(黄芪丸)
⑤治一切干湿癣
乌蛇(酒浸,去皮骨,炙)50克,干荷叶25克,枳壳(去瓤,麸炒)1.5克。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5克,空心蜜酒调下,日、晚再服。(三味乌蛇散)
⑥治破伤风,项颈紧硬,身体强直
乌蛇(项后取)、白花蛇各二寸(项后取,先酒浸,去骨,并酒炙),蜈蚣一条(全者)。
上三味,为细散。每服5~15克,煎酒小沸调服。(定命散。《圣济总录》)
⑦治婴儿撮口,不能乳者
乌梢蛇(酒浸,去皮骨,炙)25克,麝香0.5克。
为末,每用半分,荆芥煎汤调灌之。
⑧治紫白癜风
乌蛇肉(酒炙)300克,枳壳(麸炒)、牛膝、天麻各100克,熟地黄200克,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风、桂心各100克。
锉片,以绢袋盛,于无灰酒二斗中浸之,密封七日。
每温服一小盏。忌鸡、鹅、鱼、肉、发物。
⑨治面上疮及酐
乌蛇100克,烧灰,细研如粉,以腊月猪脂调涂之。(《圣惠方》)
乌梢蛇的临床应用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
该品性走窜,能搜风邪,透关节,通经络。
常用于风湿痹证及中风半身不遂,尤宜于风湿顽痹,日久不愈者。常配全蝎、天南星、防风等,治风痹,手足缓弱,麻木拘挛,不能伸举,如乌蛇丸(《圣惠方》)。
或制酒饮,以治顽痹瘫缓,挛急疼痛,如乌蛇酒(《本草纲目》)。
治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宜配通络、活血之品。
2、小儿惊风,破伤风
该品能入肝袪风以定惊搐,治小儿急慢惊风,可与麝香、皂荚等同用,如乌蛇散(《卫生家宝》)。
治破伤风之抽搐痉挛,多与蕲蛇、蜈蚣配伍,如定命散(《圣济总录》)。
3、麻风,疥癣
该品善行袪风而能止痒,配白附子、大风子、白芷等,以治麻风,如乌蛇丸(《秘传大麻风方》)。
配枳壳、荷叶,可治干湿癣证,如三味乌蛇散(《圣济总录》)。
此外,该品又可治瘰疬、恶疮。
4、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化学成分
该品含赖氨酸、亮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等17种氨基酸,并含果糖-1,6-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等。
药理作用
乌梢蛇水煎液和醇提取液有抗炎、镇静、镇痛作用。
其血清有对抗五步蛇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