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行功中,以腰带,以手领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不能一概而论。两者关系不明确,配合不好,要不出现手动腰不动零零散散。要不出现腰劲手不动僵硬之状。在某些动作里,腰身和四肢有分工不同,往往是身体某个部位起主导作用另一个部位起辅助作用(辅助作用有助势,对称,上下对拉,阴阳互补等)它们主次作用不一样,但相互之间的配合缺一不可。42式剑提膝劈剑一式,右弓步削剑后,先是腰胯重心后移至左腿,在此基础上,右臂挥剑向右后引带为辅,待剑至头右上方时再向前方下劈。这就是以腰带为主,以右臂挥右半圈为辅。如果颠倒两者用力的主次关系,或者平分后坐与扭腰抡臂之力量,势必出现上身向左倾斜之状。
还有一些动作,主辅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动作的运行而交替改变。如揽雀尾一式,掤是以手领,两手又是以右掌为主,以腰胯催劲,而不是以腰胯领劲。如果不是以手领,就会出现身子已去,弓步已形成,而手还不到位,
又是以腰带臂。如果不以腰带,就会形成手动腰不功。接挤式,腰微右转,两臂翻转,左掌搭在右腕部挤的预备式,然后,以腰胯向前涌动之势向前挤去。该式一进一退,以手领以腰带往复两个回合,可谓变化惟妙惟肖。总之,主辅作用,腰带与手领在动作中是不停地微妙地变化着,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去体悟,举一反三,力求把每个动作最完善最顺达地表现出来,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地。
三、枝动叶随、由里及外、透过现象找本质,摸着枝节抓大节
在不断精炼协调中,不但要用力气去练,还要善于用心用脑子去练
遇到某个动作做不好,做不到位,就要分析为什么,原因何在?是功力不到,还是方法不对头?要用辨证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中医看病一样,通过体表症状诊断内脏病因,标本兼治,否则,就是无的放失,或是事倍功半,如42式拳云手一式,两脚的横向移步必须是平行移动。一些人总是呈外八字,尽管落脚时用心用力落地成平行,可身子往左或往右一扭动,左脚往右或右脚往左一移,又扭成外八字形。如果就事论事,在脚掌上原因,看你怎么用意用力也达不到规范要求。问题不在脚的踝关节,而主要在髖关节,髋关节拉不开或拉的幅度不够,两脚事先摆的再平行,也经不住髋关节的牵动。相比之下,渺小的踝关节根本经不住髋关节庞大的控制而呈外八字。所以,就要抓住髋关节松开的环节的重点训练,通过侧压腿、劈叉等基本功专门训练,使髋关节松开,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对其它动作也会有极大的帮助。诸如此类的窍道很多,大家可以触类旁通。
要使动作协调精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运作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一个重要原则,从字面上好理解,但在实际动作中并不好实施试问,不用力,毫不用力两臂怎么挥动。不用力,器械在手中怎么去点、削、劈、刺等使出各种剑法。可见这个力还是要用的。仔细体会,身体之所以能做出各种造型,表现出各种手法、腿法、剑法、刀法都是要用力的。这个力是由内辐射至外,从腰脊上至肩、臂、手;下至胯、腿传到脚。太极拳的用力,正是这种由内及外,内紧外松的用力法。用一个最简单和较为复杂的动作说明。起势一式,当双臂上举时用力如果不是从内到外,不是从腰脊至背、肩传到手,技击中完全可以被人所采。凡各种套路中有此动作的大多都有一句以腰脊之力缓缓将两臂挑起”。
对于初学者甚至练了好多年的人来讲,这句话不好理解,怎么用腰脊之力举起双臂?从腰到手臂,中间隔着肩背怎么不用力才能举起双臂。看起来有些离奇,其实,用腰脊之力,也就是发劲点在腰,从腰传导至背肩,带动手臂。云手”一式,也是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往返运转。42式剑中提膝后截剑”,如果挥剑后截时手上用力,由于右手向右后方用力的缘故,身体必然向左后方倾斜,这是因为自己破坏了自己平衡。如果是以臂用力挥剑后截,即可动作到位顺畅,又不会影响自身的平衡性。分脚、蹬脚一式,不是脚向外用力,而是两胯和大腿在用力。一胯向下一胯向外向上同时用力。如果是脚向外向上用力,不但抬不高,还会因破坏自身的平衡而摇晃。
太极拳的内涵十分丰富,同时也十分的细致,需要练习者在全面学习的同时,还要抓住细节。对于动作协调,除了以上的三点,还有很多其他的学习内容,而这就需要练习者提高不断地实践练习来自行领悟了。
以上我们探讨了三个帮助我们做到动作协调的要点。学习太极拳的人,要能够记住这些要点,并将它们实际的运用到太极拳拳架的练习中,才能使这些要点发挥出作用,帮助提高练习者的太极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