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胸拔背
第一个层次:是说的形体外在的一种状态,即胸部和背部,都要平整,不凸不凹。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人们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状态校正过来。
第二个层次:是说的内里的一种主要感觉——气感。在胸部,其内气向胸腔周围弥散,形成圈状,好像把胸腔包围住一样,含者,包含也,是谓含胸;在背部,有气贴于背的感觉,就像热的出汗,衬衣沾在脊背上一样,实际上没有出汗,衬衣也没有沾在脊背上,而是一种内气潜行的感觉。背部状态规范了,气贴背的感觉充分了,与沉气”、顶劲”上下对拔对拉(指意、气、神)相配合下,就会出现一种上拔的劲势,是谓拔背。含胸拔背”这条规划,是指内里的感觉说的,不好懂,多有曲解,误解。因此,笔者把它通俗化,称之为开胸开背”,这样,既形象,又好理解,也反映了实质问题。这是因为,胸开了,气就能通;背开,气就能顺。胸和背的内气通顺了,胸和背的外在状态也就平整了,不凸不凹了。
第三个层次:胸和背,这两个部分是身体的一部分。含胸拔背是腰脊带动四肢运作的一种劲道。
2.沉肩坠肘
也分三个层次理解。
第一个层次:沉肩坠肘”与含胸拔背”相辅相成。含胸拔背”成式,气就下沉丹田,并在肩与肘的沉坠作用下,加大了丹田的沉劲,使下盘稳固。
第二个层次:沉肩坠肘”与虚灵顶劲”相反相成。在顺项贯顶,虚灵顶劲”形成同时,与提顶方向相反,肩与肘仍保持沉、坠放松状态,此时,正如拳经所云: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有上有下,有顶有沉。
第三个层次:沉肩坠肘”的肘”,离中盘”(腰圈)最近。在腰”的运作过程中,腰”离不开肘”,肘”也离不开腰”,两者相辅相成。并且,肘”还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曲坠,意向中盘”,充分发挥肘”的相辅相合作用。
3.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这两个要领,需要在一起说。这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本来,太极拳的各个规则之间的联系,都非常紧密。这恰恰反映了人体各个机能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和不可分割性。
虚灵顶劲”,说的是顶”劲的状态和朝向。状态要虚灵,朝向是上方。
气沉丹田”,说的是气的穴位和朝向。穴位是丹田,朝向是下方。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这里,顶”与沉”系指上与下呈一线的反方向运作状态。目的在于将身躯对拔对拉成松直形状;因此,要求上顶”不丢沉”,下沉”不失顶”,亦即沉中有顶,顶中有沉,不可有偏,偏则违反了太极对称规则”。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还主气的呼与吸。亦即顶吸沉呼。实际上,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就是太极拳的呼吸法则。
腰脊的运作,就要按上述四个规则的规范来;并且,从中还必须用意、气、神去催动,才有劲,才够味,才是太极拳!否则,单凭腰脊的自然机理去带动,其能量微弱有限,这正是人们(类)四肢自动、直动的根据。
胸开背开了,躯干就直了;顶劲、沉气上下对拔对拉,使身躯更加中正松竖;在沉肩坠肘的辅成下,这四个规则配合得极其得机应势。一言以蔽之,腰脊带动四肢主要借助——胸背开势,顶沉对拔,都系意、气、神。
太极功夫的高境界,是虚无劲、空灵劲。这似乎给人一种玄乎的印象;其实,你只要按太极的力道”去练、去悟,是能够做到的!作为太极载体的意、气、神,看不见,摸不着,就是虚无的;乘着这种虚无的载体,自然会到虚无的彼岸!
原则性的理法:
中正松竖
中正,指的是直、稳。直了,稳了,就不会前倾后倒,左斜右歪。这是个物理或力学常识。用在人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们一般理解的中正,如军操中的立正;另一种是太极的要求——中正松竖。包括:尾闾垂直、底盘平正,松腰塌胯,沉肩坠肘,含胸拔背,项竖头正,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等规则。这在太极预备式”就要做到的,也基本上是做气功的站桩。
太极关于中正”要求,是起码的。但是一般人做不到;练太极拳的人,进不到太极力道”里去的,也做不到。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这是一种生活定型状态和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凹凸程度会越来越大,积习难改,须下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