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力发于足”或力由脊发”,达到手指,作用于人,都要经历一个传递系统。生物力的传递不同于机件,力做用于一端,另一端必然产生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人体则不同,脚作用于地产生反作用力,由于复杂的肌腱,骨骼,关节等生物力的传递系统,力可能完全被传递系统吸收(消耗),变得无影无踪。这是因为生物力得传递不是靠刚体而是靠肌腱的伸缩和关节的转动。太极拳宗师虽然不可能从生物力学原理认识这个道理,但他们从实践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总结出一整套提高生物力传递效率的技击方法和训练方法。《十三式行功心解》发劲需沉着松净,关键在松字,只有放松关节和肌腱才能使力的传递效率最高。对此,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中论述得很透彻。他论述道:发劲时需求周身一致,且于不知不觉,发者本身自觉愈无劲,而受者愈觉其重。反之,本身自觉出劲甚猛,但被击者并未受得如其理想中之重量。此中原由,实因发者自觉有劲,其劲并未全部透出;其自觉无劲者,彼已全部透出矣。故发劲需如放箭,曲中求直,当完全吐出勿稍停留于手臂中。盖发劲多不畅者,每有三停。以上肢言,一停于肩穴,二停于拐肘,三停于掌根;以下肢言,一停于髀,二停于膝,三停于踵;以中部言,一停于胸,二停于腹,三停于丹田。”可见,发劲效率不高,多因力消耗于传递系统了。如何发挥力的传递系统效率呢?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说要练松功。他说练功首先要练松功,这松功可难了,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颈椎,除了头颅之外全要松开。”所谓松九节(脚腕,膝,胯,腰,肩,颈椎,肘,手腕,手指关节),八段(脚,小腿,大腿,脊背,上臂,小臂,手掌,手指),每个定势都要松开。这样练太极拳,练一趟的时间要拉长一至两倍,运动量要大二至三倍。练松功的目的,除提高生物力传递系统效率外,还有增大所产生生物力的效果。生物力的大小决定于肌腱松弛与收缩之差的大小,练松功使这个差增大。经典著作中的蓄劲如开弓”是肌腱最大程度的收缩,发劲如放箭”是肌腱最大限度的放松。显然,这二者之差愈大,产生的生物力也愈大。
招法的转换之机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开始接受推手不是太容易处理的,这是两个技术招法的转换。
而这在推手实战中是随时随地要处理的,即应变能力。如当攻击倍对方化解或落空时常出现等待对方还击而没有后续招法跟上,这种转折之处常有下述情况发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1.我的攻击虽然被对方化解或落空,但他已几乎失去平衡,处于调整状态;
2.我出手攻击对方,对方防守,我手迅速撤回,彼防守落空处于茫然状态;
3.对方攻击,我防守落空;
4.我击中对方,效果不大,但对方已不顺遂。
在这些转折中,一方稍有迟钝都是对方取胜的良好时机,否则就坐失良机。例如,我出手按对方前胸,看到对方回防,我立即把手收回,对方防守落空,我乘其接空而不知所措之机,迅速再次出手按其前胸,往往两次出手攻击收效甚佳。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推手过程中双方攻守千变万化,会出现许多意料不到的复杂技术情况,处理这些情况要靠平时训练的技术招法的随机组合。运动员在竞技场上不可能当场思维来组织技术处理招法的随机组合,因而运动员要有丰富的训练储备,包括招法随机组合能力的储备。在如上的基础训练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就应放手让运动员自由发挥,以锻炼临场实战的技术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