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练太极拳时转圈的幅度要大,练习日久后转圈要逐渐收小,这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锻炼步骤。圆形的动作是达到和谐与连贯的必要前提。练到纯熟后,逐渐达到得心应手”、心身相应”的境界,就能够一动则内外、上下、左右无有不动,一圈无有不圈(外形有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体内有内脏作轻微旋转的自我按摩,气血按照经络路线缠绕运转,内外、上下、左右自然柔和地同时协调动作)。精炼已极,极小亦圈”;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这是由大圈练至小圈,由小圈练到没圈;由开展而渐至紧凑,由有形而归于无迹的最高级技术成就。由极小的圈练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没有圈的形式,这种境界只有下苦功才能做到。例如,太极拳名家杨少侯晚年练的发劲小架子,仅有意动的运劲,外形看不见有圈,只看见发劲,就是这种高级技术的表现。转圈不论大圈、小圈、没圈(有圈的意思,但在外形上不容易看出来的称作没圈),都应该有内劲作为统帅。这种内劲是通过长期锻炼,用意识贯注而形成的,它似松非松”,不刚不柔,亦刚亦柔,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刚柔相济”,极为沉重而又极为虚弱。
在太极拳使用内劲的时候,内劲的运转,其中就会带有螺丝旋转的缠丝劲。
太极拳的圆形动作,可以柔化对方的力量,并且随时可以由弧线转化为直线加以还击,所以陈鑫说:胳膊令其骨转,方能以真劲引动”,也是《打手歌》引进落空合即出”所根据的原理。孙子兵法说: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创造太极拳的人,懂得圆的运用最灵活,圆的力量最大,所以求圆是太极拳的特点之一,但是它必须通过螺旋式(抽丝式)的缠丝劲来完成圆的动作,否则仍然是直劲,直劲碰到来力仍然要有顶撞,因此也就失去太极拳化而后打”应有的作用。所以陈鑫说: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劲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又说:拳中必用缠丝者,粘连之法,全在于此;引进之法,亦在于此,不可忽也。功夫久能令人不敢进,进则打之,退亦打之”。
太极拳推手时,在接触面上不丢不顶,通过避实就虚地微微一转,即可发劲,即是螺旋劲的运用。太极拳推手中的擒拿法(推手中的擒拿法,现仅在陈式推手中保持。擒是抓脉、截脉、按穴、闭户;拿是反筋背骨),在沾连粘随的基本原则下,是以螺旋劲的运用为其特点的。
内劲发源于丹田
内劲发源于腹部(丹田)。古人以丹田为气海,每势完成,必令气归丹田。丹田劲如假定以十分计算,用意识将六分劲上行分达两肩,缠绕运转至膊、肘、腕、掌,透达于两手指尖。手臂外旋的称作顺缠”,先小指,依次至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手臂内旋的称作逆缠”,先大指,依次至小指。另外四分劲往下运行,经胯分达两腿缠绕运转至膝、足,透达两足尖,先小趾,依次至大趾。随着动作的开展、引伸、呼气而运转缠绕到四梢(两手尖、两足尖),是由内而外的顺缠,称作前进缠丝劲(简称进缠)。这就是呼、伸、进、放、开、发劲。等到内劲贯到九分,神气贯到十分,姿势似停非停的时候,动作的开展者转化为合聚,引伸者转化为回缩,呼气将尽转化为缓缓吸气,这时内劲之上下行到达四梢者复由原路线缠绕退行至腹部(复归丹田),是由外而内的逆缠,这称为后退缠丝劲(简称退缠)。这就是吸、屈、退、收、合、蓄势。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可以看出,在陈式太极拳中,缠丝劲是表现的比较的明显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