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部分食管及胃都受大脑控制,胃以下部分则由腹脑负责,当最后到达直肠及肛门时,控制权又回到大脑。
腹部也会生病,而且比头脑的毛病还多。当腹部神经功能紊乱时,腹脑便会发疯”,导致人的消化功能失调。有关研究表明,腹脑具有记忆功能。过度或持续不断的恐慌不仅在头脑留下印象,甚至会给肠胃器官打下烙印。腹脑有病直接会影响睡眠,人在沉睡时,肠器官进行柔和有节奏的波形运动。但做梦时,其内脏开始出现激烈震颤。反过来,内脏及其血清基细胞受到刺激会使人做更多的梦。许多肠功能紊乱的病人总抱怨睡不好觉,原因就在这里。
人类对神经系统的研究,已有约1013年的历史。但相对于大脑,人们对腹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现在所有腹脑专家都相信:人的肚子拥有智慧。”因此,意识与腹脑的关系将是本世纪科学的另一探索领域。
太极拳是锻炼第二大脑(腹脑)的最好选择
在太极拳中,我们可以从太极拳的运动和呼吸的方面去看大脑之间的关系。
太极拳以意识为主导的练功方法。
太极拳上场打拳要求先入静蔼片刻,洗心涤滤,凝神壹志,检查自己全身上下是否放松,然后引真气下行,意注丹田,待感到丹田发热后,再由丹田内转带动周身转动,这时感到小腹内真气逐渐充盈、鼓荡,从而使真气带动小腹内的诸多脏器转动起来, 腹内脏器的旋动刺激了内脏及腹 部表皮内外的诸多神经系统的良 性反应,进而产生信息并且通过神经系统网络与大脑交流。然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向身体各部发出有关指令。
太极拳整体螺旋,带动四肢顺逆缠丝的运动形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太极拳,特别是陈氏太极。拳,强调在全身放松、立身中正的前提下,发挥整体作战的特点,即丹田内转带动全身的螺旋运动,强调丹田内气与四肢躯体动作要完全协调一致,做到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打拳时,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以腰为核心,动作走螺旋劲,即以胸腰的整体螺旋带动四肢的顺逆缠丝劲,姿式大小动作都要以腰为枢纽,出劲人劲,都走腰劲,每一动作先是意动,再而丹田转动,进而丹田内气鼓荡带动四肢螺旋转动。在实际走架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很多太极拳的独特的运动形式对腹部的全面运动调节,打拳时丹田内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前后、左右、上下、斜向、横向等多种立体螺旋方式, 但这些内动方式必须是与外形动作协调一致的。而且强调这种协调是以内动意识为先,做到内外一致。如:丹田走前后圈时,外形也走前后卷放,如: 左冲”、右冲”等式;丹田走左右圈时,外形也要走左右螺旋, 如: 运手”、三换掌”诸式;丹田走斜圈,外形动作也是斜向旋转,如:白鹤亮翅”、六封四闭”等式。
走架,所有拳式自始至终要求胸腰折叠与丹田内转结合,这种大大小小拳式的螺旋转动,每时每刻都是在意念引导下以腰为轴为核心的旋转,这种有慢有快、有柔有刚、有松有紧、有斜形有平行、有上下有前后的全面螺旋运动,在外加强了腹肌腰肌的锻炼,增强了其腰腹肌的弹性力,在内对腹内的诸多脏器起到有机的震荡和按摩作用,无疑会增强它们的生理功能。
古拳论日: 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始而意动,即而气动”都是强调打拳意念与外形及呼吸的协调一致。而这里所言之气,特指丹田气动,由于丹田(腹部)神经系统得到了头脑神经信息传递,进而丹田内转,腹内营气促动内脏蠕动,刺激腹脑神经系统作出反馈信息传递给头脑,头脑经过信息处理再给腹脑发出指令。我们认为这种意气协调联动,也就是头脑中枢神经与腹脑神经系统的联网交换信息,从而联合指挥人身整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