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诸多名家考据。太极拳源于明末清初,若此论不误,则我们要问,为什么太极拳独独产生于中国,又独独产生于那个历史年代?这不能不说。
我国明末清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客观影响限本性地决定了太极拳创始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当他们以自创的太极拳运动去反映客观世界并积极作用于周围生活时,其心理活动及其个性心理特征不能不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决定乃至制约。
明清之际,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面临严重危机的天崩地解的大动荡年代。在李自成、张献忠农民战争的推动下,在清王朝统冶下日益尖锐的矛盾中,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孕育及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批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有了极大发展,不能不对古代人民中的习武者及太极拳创始人的世界观产生程度不等的影响。也许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古代武术家才将这一表达自己心理意识的拳术,称为太极”。
由此可见,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上解释来阐述太极的概念。
进一步说,倘将明清之际的社会状况及思想潮流与太极拳的哲学因素稍作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太极拳及其心理现象的产生,曾经多么强烈地受到当时客观世界的影响。比如:在黄宗羲理在气中”、道寓于器”、无气则无理”的唯物论命题的影响下,太极拳讲究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内外相合,精神寓于动作之中。
当然,太极拳创始人也不可能不受到程、朱理学的干扰,如主静”说就在太极拳家心理上留下深痕,自然,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前进的太极拳,终于反其静”意,而创立了自己的动中求静”的新的心静说。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总之,太极拳及其心理现象,是十六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客观事物的作用所决定的,是明清之际哲学观的活的具象化与凝固体,同时,也是古代武术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思索与处理事物时,不断扩展、精确、丰富自己认识的可能性而产生的。
看到太极拳及其心理现象具有高级物质形态的属性,是中国人民特殊身体活动的表现,乃是我们应具的唯物主义观。四百多年来,在太极拳普及活动中、似乎中,老年人比年青人更感兴趣于此道,诸多原因之外,是不是还与太极拳更接近于他们对世界有一定深度的认识有关?
2、太极拳心理现象,是在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太极拳心理现象是有意识的反映,是自觉的反映,它产生于武术家对自然与对自己的运动改造——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际生活,即太极拳实践活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离开了这一实践,太极拳家就不可能获得对这一拳种的直接印象,也不可能进而掌握有关太极拳的知识、情绪、意志、能力与性格。更谈不上将二者联系起来,产生太极拳心理现象了。
四个多世纪以来,太极拳走过漫长的历程,其间,无论多么艰难,它始终不曾有一天停止过运动,停止过脚步。迄今,在其实体己经蔚然形成拥有杨、陈、吴、武、孙等多种流派的洋洋大观的同时,其心理现象也日益富瞻、深沉与高雅。
3、太极拳心理现象是武术家们神经组织活动所产生的,是他们大脑的功能。
有位老拳师谈练拳经验时说:外部情况一经触动,内部行动和外部动作便自然合格而起”,这里内外自然”相合的纽带(或环扣)是什么呢?我以为正是他练拳时所产生的心理现象。
列宁说: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全集》第14卷第238页)太极拳心理现象也不例外,归根结底,其基本原则也是反射,是由神经兴奋过程——心理活动——效应器官的活动——反馈”四个环节组成,心理现象是这互相联系、制约的四环中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