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要领
一、全身松沉
具体地说就是要感到躯体的所有肌肉都像是依附在自然直竖的脊柱上,没有为了维持站立稳定的横向用力紧张,除了头与脊柱,从头颈上缘开始的所有肌肉都始终向下沉垂,尤其是两肩、两胯(髋关节),胯的松沉要使躯体像被吊放到着地脚的大腿上端,因此臀纹沟处会感到受挤压,全身的内力像流水一样能够顺流沉降到独立脚,独立脚的脚底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脚底有很大的压力,就像脚被地面吸附住了一样,这种感觉很多近代太极拳家用脚入地三尺”来形容。
当中的技巧在于将要将我的重心放低。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这是身体内力沉降引起重心下降的反映。当然,这种反映是太极拳诸多要领长期综合锻炼的结果,太极拳初学者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掌握的。但有些人说的脚要有如踏在厚厚地毯上或厚厚草地上的绵软感觉,笔者认为这种感觉实际上反映了全身沁有松沉的重心飘浮。
二、五趾抓地
承担体重之着地脚的脚趾自然地不同程度地蜷屈,因而趾肚着地,这也就是古太极拳经典拳谱所谓的五趾抓地”。这是由于全身松沉、身体重心下降、劲(气)从脚起自然引起的,不是脚趾主动用力蜷屈。五趾抓地,会有脚被地面吸住的感觉。
平常人向前走路时一脚着地,五个脚趾几乎是不承担体重的,仅仅是后脚离地时脚趾才着地。而五趾抓地”使得脚趾成了下支撑面的前缘,成了承担体重的重要部分,从而使下支撑面增大。
增大支撑面就是为了增强我们的平衡感。
虽然每个脚趾肚着地后脚底面积平均前缘向前增长不多,但对于承担整个体重的脚而言所增大的面积是可观的,对于稳定身体重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手中是否有五趾抓地”而与地面相吸的感觉,步法的沉稳程度是不一样的。
许多近代太极拳家都对五趾抓地”很重视,如牛春明、刘晚苍、刘石樵等。有人说五趾抓地”有违松沉,此说法是没有拳经与人体运动力学根据的。
三、胯、膝、踝关节不能完全挺直,应保持似直未直、似弯非弯的自然竖直
这样,腿部似乎是直立的,又有弹簧般的感觉,古太极拳经典拳谱所谓五趾抓地上弯弓”之上弯弓”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状态不仅有利于脚下劲力的上传,而且有利于全身重心的下降与调整,体重通过足弓的中央均匀分布到脚趾与脚跟,使身体重心垂直线准确地落在下支撑面的中心也就是足弓的中央(这个部位在武术语言中被称为涌泉”)。如果脚、腿、胯完全挺直,要使身体重心垂线准确地落在下支撑面的中心往往就会有困难。
四、独立动作中身躯上升可以配合增加腹压的呼气
金鸡独立与分脚等拳式是弓步的前腿蹬直、身躯上升成为独立的拳式,在身躯上升时应该配合增加腹压的呼气,这样可以使身体重心下降,就会有如乘突然上升的电梯时身体往上升、重心往下沉的感觉,从而增加站立的沉稳度。
五、劲从脚而起
无论是提膝还是分脚、蹬脚等,活动的腿脚与手臂不要主动用力,必须由着地脚的沉蹬支撑引起的向上传递的劲力通过腰骶部再传递到需要活动的腿脚与手臂,腿脚的提膝或踢蹬都应有一种从着地脚的脚底像抽丝样贯通到活动脚的末端与手臂的末端的感觉。
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站立的沉稳度,有脚入地三尺之感,另一方面可以使活动的腿脚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在实战应用中,劲从脚起不仅可以使得提起的腿脚轻灵有力,而且便于着地脚带着躯体迅速弹跳离开,从而有效地避免双重”。这种劲(气)从脚而起的反应,也是在有了一定松沉功底的基础上,经过长期锻炼才能渐渐掌握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