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奇制胜,就在于对机会的把握,不能急躁。
如翻身劈剑”一式中,翻身时提右腿,右手提剑,再向后转,上右步,震脚踏实,同时右臂画弧带剑向下劈,左手剑指顺缠画弧至左额上方,手心斜向上,剑指与剑尖相呼应,眼看剑尖,要求脚到、剑到1、剑指到、眼神到、内劲到,实现五合一”,呼吸带动丹田内转,配合外形动作,只有内外统一才能体现出整劲,使力完美地传递到剑下刃,完成劈剑动作。
眼为心苗”,练剑时还要特别注意眼神所向,使内外合一、形神合一、神剑合一、人剑合一。
动与静
静为动之源,动为静之效。只静不动,是为呆滞,只动不静,是为虚浮。太极剑讲求静中有动,动中求静,以静制动,以静养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这与太极拳的思想也是不谋而合的。
兵法云: 奠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阳,动之如雷霆。”李亦畲说: 心不静则不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静”在与敌人交锋时,如果心不静、神不聚,招法就会散乱。
如此自立尚且不稳,何谈制敌取胜?比如提剑、带剑等动作,并不是只有手腕动作,身体各处均要动作,从而保持整体的平衡,正所谓上下相随、左右呼应。拳论讲 能动能静,道之圣也,动而不静,道之病也。”静不是思想空虚、消极地待敌来攻,而是心静心专,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全身处于整装待发般备战状态。
在整个太极剑套路习练过程中,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将剑法运用自如,收放有度。
上与下
上下关系是整个剑路中非常重要的~个阴阳关系,与拳理相同,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有上有下、有升有沉,升中有沉、沉中有升。
在每一个剑式中,身体只耍有上升的部位,就必然有下沉的部位,绝不许一升皆升、一沉皆沉,时刻保持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和五趾抓地。即便是非常细微的动作,也要坚持升沉兼备。如东方衔日”中,右手变剑指,不是拇指直接扣在无名指上,而是先向下塌腕,再在顺逆缠丝中扣指变为剑指,再微上提,臂外旋顺缠翻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再如弓步点剑”中,腕部放松,突然曲腕上提,力达剑锋,同时肘微曲上提,肩下沉。上与下从内劲看,也要求对拉拔长、上下对称、升沉统一,从技击上看,则要求上下相随、上惊下取、上引下击。
先与后
太极剑法中依然有往复折叠。所谓折叠,就是从反面入手的一种来回劲,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后、欲后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收先放、欲发先蓄,欲要先给、欲给先要等。
老子讲:反也者,道之动也。”只有明白了先后关系,才能真正体会太极的内涵。如欲发先蓄”,没有蓄劲就没自发劲,蓄劲是发劲的准备。蓄不是被动,而是主动收敛凝聚,以创造最佳攻敌之形势。蓄之既久,其发必速。
拳经云:擎开彼劲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在金鸡抖翎” 式中,右手持剑压腕崩剑,使剑立于右膝前上方,左手剑指压右腕,随即双脚同时离地跳起,右手剑、左手剑指先往里收蓄劲合于腹前,然后分别向左右棚开,落地震脚,就像公鸡抖动身上的羽毛一样,又如驴打滚后起来抖掉身上的尘土一般,似一种压缩弹簧后突然放手的反弹劲爆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