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力不能下达涌泉,根力也不能上达命门上下之力只会滞留在膝间这个三角区内,形成对膝关节的强大压力和冲击力,这样不但破坏了弓蹬步周身之力的完整和通达,而且必然出现散架,练出体病,造成对膝、踝关节的损伤。
前膝的位置放在何处为好呢?杨澄甫先师讲:膝盖不越过足背,足跗须软如棉,足心涌泉穴方能松沉踏地,”其次子杨振基老师讲: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动限度为膝盖不能越过足尖。”
傅钟文先生讲:弓步时腿的屈度以小腿垂直为准,”杨家弟子们,如崔毅士、董英杰、牛春明、李稚轩等都是这样练的。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弓步桩架摆好,前膝尖落到脚面根部,把右手背贴在命门处,这时你会感觉得桩架稳扎,劲力饱满。然后你有意让前膝前移,当膝盖越过足背时,你会觉得腰劲渐失,且腰椎前凹。
当膝尖垂直或越过脚尖时,周身劲力的贯串就会散乱,功架也会‘懈塌、松散。所以小腿不过垂直线,膝尖落在脚面的根步,是前腿弓满、张力均匀的最佳腿位。
后腿蹬展,展的意思是直而不僵,自我感觉膝窝的肌肉不绷,若绷紧了,关节顶死,失去松弹,那就是一张死弓”;若蹬而不展,膝关节处打了一弧,那就是一张软弓”。软弓者不具 发于腿”的能力,上下不能贯通,劲力走不出来。
还须明白,前后两弓的张力应该是对等的、均匀的,若出现断弓”、 死弓”或软弓”,就破坏了两弓的整体张力。
(2)劲的根点要扎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两脚全掌踏地,前踩后蹬,但不可满脚掌平均对待。前踩的根儿”应该发自前脚的前掌,后蹬的根儿”应该发自后脚的后跟。这样实中有虚的练法,才能产生出透达的根劲和锥劲”。
(3)劲路要顺畅
前脚掌向前下的踩劲向后上反弹,直达命门,同后撑的腰脊合为一劲;后脚跟向后下的蹬劲向前上反弹,直达尾阁,同前收的尾阁合为一劲,两劲主宰于腰。
三、操作要领
当两脚的位置站定后,在后实前虚的状态下。
第一步是将身体转正
使胸向同前脚尖同向。
第二步是腾位置”
即在身体的重心保持在后脚下不动的前提下,屈前膝使胯根松落,脚掌吃地。习惯上把这一腾位置的动作称之为虚进前膝虚落胯”。同时裆略下沉,尾闾有前扣之意,射住前膝。
第三步是尾闾追前膝
即前膝牵着尾闾,尾闾推着盆区,推动周身使重心前移过两脚的中点。此时前脚掌已踩住劲,前膝已接近确定位置,后腿曲度变小,后脚掌承重大大减轻。
第四步是蹬脚跟
即后脚跟蹬劲,将后腿蹬直,劲力由脚跟达于尾闾,同前脚掌达命门的踩劲合二为一,顺于脊背,达于肩臂,形于手指。
这种前踩达命门,后蹬达尾闾的走劲方法,对保持身弓这张主弓的弓体张力一致极为和谐。同时非常有利于走出一个劲儿”来。这一个劲儿”的标志是后脚跟的蹬劲必须从手的劲点上发出。后脚跟与手的劲点沟通为一条劲力直线。
学好杨式太极拳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盘好拳架
拳架,对于任何武功来说,都是基础中的基础,对于杨式太极拳也不例外,我们需要掌握当中的动作要领。
以传统杨式太极拳而言,动作姿势应符合二十要”。即:头要悬、颈要贴、眼要平、身要正、形要准、度要对、肩要沉、肘要坠、臂要弯、腋要虚、手要展、指要分、拳要空、勾要吊、胸要舒、背要顺、腰要塞、臀要敛、裆要圆、腿要曲。
这二十要”包括了太极拳形体动作从头顶到手脚的基本要求,是杨澄甫《十要》中部分内容的具体化,目的是为更方便操作与实践。所以二十要”是杨式拳的基础要领,也是评判形体动作正确与否的硬标准,因此必须不折不扣地达到这二十要”。
第二步练好行拳
当拳架套路的形体动作基本学会,动作的姿势基本正确时,就应进一步练好行拳。所谓行拳,就是指操练套路。在这操练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拳架套路的单个动作连接好、转换好,使之形成一个和谐、流畅的整体。
这行拳的标准是十六个字,即:松静、轻灵、柔和、圆活,沉稳、慢匀、协调、神合”。这十六个字是全面衡量拳艺水平的标准。
由于行拳是动态的,形体姿势变化较快,要娴熟地完全做好十六字,有一个渐进累积和层次递增升达的过程,需要绞长时间修炼,才能逐渐达到圆满。
为此下面再赘述几句,十六字中的重点是行拳松静”‘柔和’,松静是基础,柔和是目标。练拳时要求放松,用意不用力。
即做到大脑松静、皮毛松展、肌肉松柔、骨节松开、筋腱松长、脏腑松舒、血脉松畅、经络松通 (简称八松”),全身由表及里,自上而下,没有一点僵力,没有一处僵硬,在无处不松的情况下,进行着绵缓(非激烈的)柔和(非刚猛的)的形体运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能柔和方能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和以柔克刚”的技击特征,方能显现太极拳轻盈柔美的风格,故应重点修炼。
经过这样长时间的锻练,它会促进人体气路”和血路”的通畅,加速气血循环,通常称之为活气活血”。这种两路”畅通、气血两活的状态,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是养生的需要。
十六字中的难点是行拳协调”,王宗岳讲: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实际上是要做到五个一”,即:一动都动,一静全静,一开百开,一合俱合,一转齐转(一转无有不转)。杨澄甫《十要》中也有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要求。
在行拳中常常会发生左动右不动、上动下不动、肢动身不动、身动眼不动、外动内不动等情况。此时必然会发生某一部分身肢停顿、呆滞和等待的现象,这样的行拳就属于不合格。
这种动作不协调不同步的毛病,之所以难改,就在于人们平时大脑是指挥肢体单向运动,不习惯于行拳时大脑要调控身肢同时进行异向运动,所以行拳协调的难度就大些。但是,只要下决心多练多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达不到的协调”。
第三步练好用意
太极拳是内家拳,特别注重用意,王宗岳《十三式歌》中写道:若问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思是行拳时要把用意放在主导的地位上,使意起主导作用。杨澄甫《十要》中要求用意不用力”,更具体地指明了行拳要用意。
所谓练好用意,是指能够娴熟地以意行拳”。以意行拳”的具体方法是以意导形”,以意导形”就是运用意念导引太极拳形体动作的演变,故行拳时意在形先,动在意后。
即先意动,再内动,继而形动”,这就是形与意的统一。用意要求无过不及”,即用意不能过,过则易僵、易呆、易滞,不能轻灵松柔;用意也不能不及”,不及”则易丢、易散、易断。
故以意行拳”首先心要静,不静则心不专、意散乱,行拳时会发生过”与不及”现象。心专一才能把握好用意的度,使用意度恰到好处,做到劲断意不断”。
第四步练好呼吸
1)行拳时要求呼吸做到深、长、细、慢、匀、轻”
太极拳行拳的呼吸,比人们平时的呼吸要求更平和、徐缓、均匀、深长,达到吸之轻轻,呼之绵绵,没有闭气、憋气、向下压气、强提拉气和用劲逼气的现象。
2)行拳时要求呼吸为腹式逆呼吸”
太极拳行拳时的呼吸,是把人们后天的胸式呼吸,还原为先天的腹式呼吸,并且要调整为腹式逆呼吸。
腹式逆呼吸的方法是吸气时腹部收缩,呼气时腹部鼓起。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训练,行拳时慢慢习惯腹式呼吸了,进而娴熟到不用意念控制,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了。
如果能够再做到腹式呼吸日常生活化,全都还原为婴儿的先天腹式呼吸,那就时时刻刻在练功了。
3)行拳时要求呼吸符合动作配合呼吸”的原则
行拳时要求动作与呼吸的配合非常协调,做到收吸发呼”、起吸落呼”、合吸开呼”。
那么行拳时是以动作为主,还是以呼吸为主呢?当太极拳发力技击时,是以动作为主,即要呼吸配合动作”;而当太极拳以养生为主要目的时,则要以呼吸为主,即要动作配合呼吸”。
这是因为太极拳养生要求呼吸均匀,每分钟呼吸的频次基本相等。由于太极拳每个动作行程的弧线长度不相等,只有在行程弧线长的姿势动作加快点速度,在行程弧线短的姿势动作放慢点速度,使动作到位与呼吸完成同步,以保持呼吸基本均匀。
图老师小结:综上所述,相信您对杨式太极拳的前弓后蹬步已有了解,在练习中要严格按照以上内容练习,能帮助你快速入门。初学太极拳可按照图老师小编上文建议的步骤学习,练太极拳对你的身体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