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作分解
为叙述方便和利于学者练习, 在此将全式动作细分为四个分动作。即转腰缠绕,震脚铲步,左转提钩和偏马步按掌。
1、转腰缠绕
接白鹤亮翅拳式,向右微转腰再左转,重心不变仍在左腿,右脚尖点地随腰转动碾转的同时,左手外旋顺缠向右向下,再微内旋逆缠向左划弧置于左胯旁,掌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外旋顺缠向上向左划弧置于右前上方,掌指向上,掌心向左后,目视右手。
2、震脚铲步
紧接上动,上体微向右转,右脚微微提起后震脚落步,屈膝半蹲。左脚在右脚震落时迅速屈膝提起,脚尖上翘,以脚跟内侧贴地向左侧铲出的同时,左手继续向左向 上屈臂外旋顺缠,向右向下划弧屈 肘置于左肩前,腕同肩高,掌指朝上,掌心向右。右手内旋逆缠继续向左向下向右划弧置于右胯侧,掌心斜向后下,目视右手。
3、左转提钩
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左脚尖落地踏实屈膝半蹲的同时,左掌随转体继续向右向下向左经腹前过左膝变钩,向左上方提钩置于左膝上方,臂微曲,钩尖向下。右掌外旋顺缠屈肘收于右耳侧,掌指向左后方,掌心向内,目视右手。
4、偏马步按掌
身体右转,右掌臂由右耳侧向左向前,经胸前随身体右转向右划弧平展,左钩手向左平展的同时,重心微向右移。接着,重心微左移呈左偏马步,身体微左转,两肩下沉,坠肘、松腕、屈膝、合胯,左钩手高与肩平,钩尖向下,右手塌腕下按,指尖斜向上,掌心斜向前,目视右掌前方。
二、动作特点
节奏与呼吸该式动作左缠右绕,上捋下铲,前采后按,快慢相间,实属陈式太极韵味十足的一个招式,初学者须抓住这些要点,认真学习,反复体会。
1、转腰缠绕时,一定要突出腰为轴之特点,带动两掌左旋右转,协调一致,如风摆杨柳,轻灵沉稳。动作节奏稍慢,此动吸气。
2、震脚铲步时,要抓住一动俱动、上下呼应之特点,当右脚震踏一落地,左脚随即铲出的同时,左手捋按,右手采带,一气呵成。动作速度较快,此动呼气。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3、左转提钩时,要突出以身带手、螺旋下沉之特点,左手呈钩上提要随身体转动而动,身体要螺旋下沉,注意塌腰、松肩、沉肘,劲贯左手腕。动作柔和舒展,速度较慢,此动吸气。
4、偏马步按掌时,要抓住开中寓合,合中含开之特点,先双开后双合,气向下沉,立身中正,圆裆合胯,八面支撑。动作速度缓慢,此动呼气。
三、技击意念
斜行拗步拳式技击内涵丰富,它左右兼施、开合兼用、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上下翻绞、顺逆螺旋,可掌击,可肘靠,可打可摔。因此,可按三种不同技击方法进行意念控制练习。
1、以静制动
(1)做转腰缠绕时,想像对方用右掌向我面部打来,我速侧身右转,用左手臂拦截其右拳。若对方见右拳被拦,又改用左拳击我,我再速向左转体,用右手护面,拦截其左拳,左手下按其右小臂。
(2)做震脚铲步时,想像对方抽出右手向我胸部击来,我速向右转身,用右手从内向外拦粘对方右小臂,向右向下采捋,左手搭在对方右手臂上,向右捌带的同时,顺势提左脚向对方身后上步,绊封其两脚。
(3)做左转提钩时,想像对方双脚被封,急欲撤身后退,我乘势用左手从前往后反搂其腰部,左肩贴靠其胸肋,向左转体并向左移重心,右手折推其右手,以助左转摔力(或用右手肘击打对方胸部),左膝内扣对方胭窝,将其摔倒。此动俗称七寸靠”。
(4)做偏马步按掌时,想像对方右转下沉,迈左脚变左实右虚,企图改变其被动地位,并用左肘向我右侧进击,我右转身,右手向右外展开,用捌劲击其右耳门。如其仰头让开,我右手再改用按劲击其胸部,将其打倒。
2、以动制静
(1)做转腰缠绕时,想像我欲击打对方左脸颊,却先用左手佯击其右脸颊,待对方防护右脸时,我右手速打其左脸。此动俗称猫洗脸”。
(2)做震脚铲步时,想像对方让开我右手,上右步出右拳打我时,我身向右微转,用右手采对方右手腕,左腿提膝将左脚插入对方两腿之间,封住对方右脚,左手搭其右手肘部。随之身体右转,右手向外旋采拿对方手腕,使其右手肘尖向上,我左手乘势用捌劲击其右大臂,左小腿崩弹其右腿膝部,三力同使,将其摔倒。此动俗称顺水推舟”。
(3)做左转提钩时,想像对方为解我向下采捌之劲,身体向后挣脱,我身形疾速下沉左转,重心左移,双手合力,一并向左抖发,将其送出摔倒。此动俗称童子送佛”。
(4)做偏马步按掌时,想像有敌从右侧用左拳向我胸部袭来,我速向右转身,用右手掤架住敌左小臂。敌又改用右拳击我,我则用左手采拿其右手腕,右手按推其胸口,将其击倒。
3、被动反击
(1)做转腰缠绕时,想像对方用两手抓我双臂肘弯处,我双臂弯曲,身微右转,用左手缠伸至对方右手肘下,向右上掤托,右手则按附于对方左手肘弯处,并向右下捋,使对方立足不稳,向其左侧歪斜;当对方为对抗而向右使力时,我乘势左手内旋搭在对方右手臂肘弯处,从上向左下捋带,右手外旋伸至其左腋下,向左上打挒劲,使其左倒右歪。
(2)做震脚铲步时,想像对方向左使力,企图保持身体平衡,我速右转身,上左步封于其右腿前,左手插于其右腋下,向右上旋带,右手用肘弯截绞其左手,向右下旋压,借力打力,将其绞摔跌倒。
(3)做左转提钩时,假设上动仍未摔倒对方,对方为挣脱被动之势,必往后撤,我左手顺势弯于其腋下,从下往上扣住其右肩臂,右臂绞夹住其右手,重心左移,向左下转体将其侧旋摔倒。
(4)做偏马步按掌时,想像另有敌人从我右侧用左拳向我袭来,我则左手采拿其左手腕,右手击其肘关节,将其挒倒。
陈式太极拳的全身配合
陈式太极拳的配合规律,从全身来讲为眼、身、步、手四个主要部分,从躯干来讲分为上、中、下三盘。我们先讲躯干的基本规律。人体头至颈部为上盘,胸、脊、腰部为中盘,小腹、尾骨以至裆、腿、足部为下盘。
上盘的头部要中正。术语说: 虚领顶劲。”《十三势行功总歌》中说: 满身轻利头悬。”顶”和悬”字虽不同,方法却是一样的。正如陈鑫解释的: 如同用绳子从头项百会穴将全身向上悬起似的。”只要下向内收,则头顶自然中正向上,颈也自然立起。眼法总要平视,注视每式的主要方向。但陈鑫加了耳听身后”四字,以防有人从身后袭来。
中盘的脊要随着项劲的上领而同时立直,胸部既不外挺也不内收,术语谓之含胸拔背”。 含”或涵”的意义都是要求松圆而不压迫肺部,以便呼吸通畅。腰部亦以中正为主,但陈式每一动作向左右旋转,转的角度一般不超过45度,在步法进退时可达90度或至360度以上。腰是随着对方的变化左右旋转以带动步法进退的,所以既要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又要灵活旋转,忽隐忽现,但不许前倾后仰。
下盘尾骨微向后翻。陈鑫指出: 尾骨长强穴(尾骨下端)微向后翻。”这样的姿势可使小腹下边斜向里收。一来气自然沉于丹田,二来大腿根的两条大筋放松,可加大躯干旋转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与平衡。各式太极拳都以敛臀为规律,其实这是为了纠正突臀之病,但敛臀过大就会违背拳理。所以陈鑫讲长强穴微向后翻,是和其他太极拳的区别,而且也是陈式躯干方面最要紧的关键。
陈式要求裆要开圆,最忌人字裆即尖裆。这种姿势仍然和长强穴的后翻有密切关系,只要长强穴向后翻一点(只是一点,绝非突得),姿势恰如我们端坐的样子。裆部只要能够开得圆,也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强躯干的稳定。人字裆时两只脚距离再宽,而裆劲无法下塌,就如同两条腿的木架,从前后稍微一碰就会倒。
陈式上盘称为顶劲,中盘称为腰劲,下盘称为裆劲。顶要向上虚领;腰劲要中正旋转,不许前后摇摆:裆劲则要向下松塌。
陈式要求膝部随身体旋转一提一落,也是和裆部开、长强穴后翻有直接关系的。裆部的圆下与灵活变化有关,膝部的提落则与运动中的稳度有关。它的运动方法是:凡身向左转,则左膝顺缠上提,右膝同时逆缠而下垂;如身向右转,则右膝顺缠上提,左膝逆缠下垂。
《太极拳论》说: 立如平准。”陈鑫也说:拳者,权也。”平准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平,权就是秤砣。我认为陈式拳等于同时用两套秤。手等于普通秤上的砣,它的作用是拨转对方加在我某个肢体上的力量,能够引进而落空。膝则等于天平上的砝码,对方来力在我左肢,我方以左膝上提引化来力,同时右膝下沉以加强身体的稳度。这种动作等同于杠杆原理,顶劲上领就是支点,对方来力就是重点,我方的手和膝就是力点。不过它和我们日常用秤称物的目的不同。称物时要求力点和重点平衡,在拳法上则是对方力大则减小力点使它落空,对方力小则加强力点使之反转回去,但都必须配合自转的顺逆缠法,适当地滚动摩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借劲与截劲的作用。
腿和足是服从眼的指挥而因敌变化、转换进退的。正常来讲,大腿根的高度应当随裆劲的松塌而和膝部略平。在步法进退时只能以腰的旋转带着小腿变化。但这种功夫如今习陈式者多练不到了,所以不一定这样要求。动作时,实腿要塌好裆劲,然后空腿向前或向后倾斜。前进则足尖斜向内勾,以足踵贴地前进,进到所需方位然后踏落足踵。不论进退都要提膝,而足部随着架式的需要或前或后地走里弧或外弧。足与膝的配合是膝部要和足踵上下对照,略向里合,成三角形。膝部要和胯根、足部配合,也是略向里合,成三角形。
总结:通过上文对陈式太极拳斜行拗步练习方法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它的练习有了一定的心得,太极拳中每一个招式都有其存在的含义,图老师小编建议大家要认真的学习每一个动作要领,只有这样才能将太极拳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