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家沟陈伯先所传陈氏小架拳,与陈氏老架一路拳布局也很接近,惟动作有所简化。老架一路中所谓搂膝”的动作,在这趟拳里又叫做初收”,再次出现时叫再收”,左脚尖在前作虚步着地状,杨氏拳手挥琵琶”双手与此动作相同。这趟拳的最大待点,是从一势向另一势转折时,腰胯有一个瞬间转体发劲动作,这个动作对转腰活胯很帮助。在腰胯发劲时,即便是掩手肱捶”这样的发劲,手臂似乎并不主动向前弹抖,而是仅靠腰胯带动而已。此陈氏小架拳”,与当年武禹襄赴赵堡镇得陈青萍所传之小(新)架,不知是什么关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三、陈小旺在记录片《陈氏太极拳》中演的陈氏拳一路、二路片段,是陈氏17世陈发科晚年所定式的陈氏拳。陈发科于1928年应许禹生之邀,赴北京教拳,直到1957年去世,主要生活在北京。所以,北京练太极拳有成者多出于陈发科门下。据说,陈照丕 之父陈登科不习拳脚。陈照丕学拳从祖延熙、鑫及族叔发科”。陈氏老架在陈照丕那里还没有变化,但从陈长兴晚年到陈发科晚年总计100年,陈氏拳有了一些变化,除多了缠绕外,还增加了不少细致的动作。仍以提收”为例,在老架里名为搂膝,在陈发科定架里,这个拳式改为左膝提起、双手向前推按。令人印象很深的是,陈小旺在左腿提收时非常放松,脚而并未像长拳那样绷得很紧,符合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一书里所说的对下肢、腿部的一些要求。
四、陈发科幼子陈照奎,是18世陈氏太极拳传人,1928年生于陈家沟,1932年随父赴北京,1981年5月病逝。陈照奎是陈氏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家。陈照奎所传的陈氏拳,是在其父晚年所定拳式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陈氏拳架。该拳式不但完全具备陈氏老架风格特点,而且有所发展,是陈氏拳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其金刚捣碓”在左脚铲出、右脚上步的同时,左掌手背向空中一个上撩掌,显得是那样的轻松活泼;掩手肱捶”的多种打法;中盘、退步压肘、双震脚、左右金鸡独立之间转换时的双脚腾踏……无不给人极其强烈的印象。该拳有细腻的动作要求,演练起来十分引人入胜。初学时难度很大,学会之后渐入付佳境,玩味其中,使人有物我两忘之感。该拳仍沿旧习,自称为83式,其实何止83式。以中盘为例,退步压肘之后,1.先是一右手向外折打;2.然后身子下沉成仆步;3.再把重心移至左脚成独立步,右脚抬起、两掌推出;4.经过右脚下震等两个小过渡动作后,双脚腾空跃起、双脚踏地,双手交叉下叉;5.右手上撑、左手下榻,不计中间小过渡动作,如此五个节奏明确的动作才把中盘动作完成。由于拳架强调走低架子、裆走下弧,整套拳架运动量很大,所要以求演练者要有很好的腰腿功夫。
五、从1928年至1957年,陈发科在北京传拳近30年。北京是人杰地灵之所在,王建春录像所演练的陈氏一路拳,是在陈氏晚年所定的拳架基础上有所变化,赋予了陈氏拳另外一种风格,缠绕环的动作,把各个拳式连接起来,使人耳目一新。这趟拳从起势的金刚捣碓,右手的撩掌至右膝上方即下再上走,然后一个右手握拳向内螺旋转环,在旋转中把拳举起,然后向下再完成捣碓”动作;由第八式的斜行拗步”至第十式的前堂拗步”,中间要经过一个提收”,王建春在演练这三个式子时,通过一系列在右手复杂的旋转动作,一气呵成,不留一点痕迹;5个左右倒卷肱”连续不断,在两个动作的衔接之间,有一个类似形意拳退步劈掌的瞬间发力。诸如此类在陈氏拳缠丝劲基础上的丰富变化,是不胜枚举的,最精彩的是收势前的当头炮”,使拳套达到高潮。观赏完王建春的这趟拳,再体会一下王宗岳说的:太极拳,一名长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太极拳应该怎样炼,不是一目了然了吗?这趟拳以中速进行演练,不可太慢,太慢则神滞。对于中年人来说,以中架演练,运动量亦属中等,一趟拳打下来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这趟拳虽有所变化,但并未离陈氏拳之本,只是加强了陈氏拳的诸靠缠绕”之连贯性,不知是否可以称之为变架”。
六、冯志强是在世的一位陈氏拳大家,他18岁向胡耀贞学气功,20岁向陈发科学太极拳。经过继承和研究,又加上自己的心得,创编了太极混元功。将太极混元功法揉进陈氏拳,马志强不仅在修练陈氏拳,而且在修练混元内气功。所以说,马志强的陈氏拳偏重强调的是气”,这是陈氏拳原来所不具有的。冯志强演示的陈氏一路拳,根据一些学习者的愿望,把重复的式子去掉,不重复的一个不少,缩减为陈氏太极拳精炼48式”;二路拳则依原来的结构未予缩减。冯志强在演练这两路拳时,细节动作变化较大,其定势时尚可窥陈氏拳之原貌,过渡式则有不少新意顺势而出。冯志强以几十年对气功和陈氏拳的体悟,演练起来似不经意之中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中国写意画论中有得意忘形”之说,以内家拳”明、暗、化三种境界之旧说,冯志强可说是得意忘形”已臻化境矣。整个教学演示的每个招式,都是由冯志强亲自示范。或许是年龄的关系,冯志强教拳不主张太大的发力,即使是陈氏二路拳亦是如此要求,这是对的。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是说大风大雨总不能长久,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轻缓的练法对人直养而无害”,太极拳之所以有广泛的适应性,其特点也正在于此。
七、门敢红演练的陈氏拳竞赛套路,可说是陈氏拳的现氏型。全套81式无有重复,是陈氏拳一路和二路的综合,其中单鞭”、六封四闭”、掩手肱捶”等多个拳式出现了左势,是陈氏拳原来所没有的。陈氏拳竞赛套路的出现,无疑丰富了陈氏拳的内容。在练法上,竞赛套路廛究每一招式的规范化,从比赛角度看,一人打一个样,各人打一种风格,是无法进行比赛的,不规范化怎能进行比赛呢?毫无,在比赛场上,把套路规范化是非常的重要的,规范化过程中,为了比赛的需要,在不悖于太极拳的原则下,稍稍离开一点陈氏拳的原貌,也在情理之中。比如,传统陈氏拳的二起脚”是在原地所谓旱地拔葱”平地跃起,门敢红在演示时往前跨一步跳打,也并没有什么不好。门敢红打的陈氏拳竞赛套路,如游龙戏水、吴带当风,其动作势正招圆,规范到位,松稳低沉,难度大、运动量大,达到如此之境界,确须下一番功夫。总之,是美不胜收,令人百看不厌。
传统陈氏拳为了适应比赛的需要,制定规范化竞赛套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留传统陈氏拳风格多样化问题,解决好传统与现代的统一问题,是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一个艰巨的任务。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成弦乐四重奏和弦乐合奏,美则美矣,但失复了阿炳如泣如怨的风格,不无遗憾。如陈氏拳在武术运动会上,风格仅限于规范化的陈氏竞赛套路一家,则不利于上述各具风格的陈氏拳之发展。竞赛套路美则美矣,但并不能概括陈氏拳的全貌,如何解决?这是一个难题。
如果用书法艺术来比较以上七家陈氏拳风格的话,陈氏老架、小架拳犹如秦汉篆隶,古拙典雅;陈发科定架如晋唐正楷,端庄大方;陈照奎拳架如欧阳率直,法度森严;王建春演练如行书,流动飘逸;冯志强拳法如大草,狂放不羁;门敢红竞赛套路则如现代书艺,美不胜收。
陈式太极拳拳架特点
陈式太极拳具有刚柔相济、快慢相兼、轻沉兼备、蓄发突变、松活弹抖的特点。如何在学习拳架的过程中体现这些特征和要求呢?笔者根据数十年的习练和传授的点滴体会,归纳为八字循环法,先将它介绍如下,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松:松是初学者最难逾越的第一障碍,由全身拙力到圆活、轻灵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习拳者全身放松。如肌肉、骨骼、关节处处放松,不能有任何拙力的表现。二是精神放松。开始由于边学边想,动作上顾此失彼,精神上容易紧张,表现为肢体的僵硬和笨拙现象,这时无论怎样刻意放松总是有牵强做作的痕迹,非常不自然,也不符合太极拳松”的要求。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和长期的锻炼中逐渐掌握了放松两肩两胯技巧后,仔细揣摩,潜心领悟,才能功到自然成。
柔:初学者在肌肉、筋、韧带、关节没有松开之前,胳膊、腿的一举一动都带有僵硬劲。这种僵硬不去,即使苦练也无益。柔的目的就是化硬摧僵。只有通过放松的训练,在意识的引导下,动作逐渐顺随协调,屈伸、开合、旋转自如后,逐渐产生一种轻灵圆活和富有弹性的韧带力量。柔是在骨骼、韧带和肌肉联合放长中锻炼出来的,时间久了自然会进入刚柔相济”阶段。
慢: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学好每个动作,是每个习拳者的必经之路,决不可不求甚解。慢练的目的是便于解剖分析、领会动作要领,熟悉动作运行路线,掌握手、眼、身、法、步的具体要求。慢练也是加深理解、巩固、实践和自我矫正的过程。如果贪快就会手足错乱、运行呆滞、忽略细节问题,一旦形成习惯不但会丑态百出,日后改起拳来也会非常困难。陈式太极拳动作有快有慢,快慢有机结合。我们在练拳时,如果节奏处理不好,会使整体动作显得呆板乏味、平淡无奇。
静:这里所说的静”,不单纯是指在动作之前,要在思想上排除杂念或选一个清静意识容易集中的地方,而是在习拳过程中经常出现静动交叉现象,这种所谓的静不是不动的静,而是一种外形上的静态,在这瞬间的静”中,能起到稳定情绪,平缓内气,达到精神与意念的有效调节,在这瞬间的静”中也包括了下一个式子的萌动。例如在第一金刚捣碓动作中双手上提,腰慢慢螺旋下沉,百会穴上顶;当双手扬指挫腕向前棚时,百会穴、会阴穴下沉,小腹、命门向外撑鼓,气沉丹田,定式时呼气放松。身体在这瞬间静”中已是其行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充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
动:就是时机的掌握,时机也可以理解为习拳者发挥某些技术的手段。在拳架演练中,主要是根据动作的要求,充分掌握时机的体现,手、眼、身、法、步与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二路拳闪辗腾挪的要求闪辗”是避实就虚之法,身体随着方向、角度、力点突然转换,迅速发劲;腾挪”则是意动形未动的动之式,若上动,而下自随之;下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这些要领是每一个习拳者应该掌握的基本要领。
快:快是对运动者在时间上的基本要求。陈式太极拳讲究快慢相兼,具体讲究是要求每个习拳者的一招一式都必须得机得势,干净利落制敌,不能拖泥带水,拳打不知”往往令对手措手不及,防不胜防,乃掌握了快”之真谛。如金刚捣碓三中蹬腿及掩手肱锤的最后冲拳,皆要求形成整体的快。快还要求全身必须具有灵活性和协调性,只有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利于快”动作的提高。拳架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合而成,每个动作的快与慢是需要认真实践和体会的。
刚:当力量迅速集中到某一点的瞬间称为刚”,也是发劲的刚”,这种发劲是一种爆发力,它速度快,位移小,冲击力量大,如金刚捣碓震脚具有助拳势、增功力、固根基、攻下盘的作用和功效。太极拳的刚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柔起点,刚落点”是陈式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具体体现。
稳:稳是保证拳架质量的根本,即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动作的稳健关键是足稳,足稳则身不摇不晃。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因方向、角度的变动上下、前后、左右协调不一致,原有的稳健重心也会出现失衡的现象,影响了动作和呼吸的顺随自然,这样,就必须运动步法的虚实转换和腰裆的变化协调重心,使重心重新趋向稳定。进退需转换”,步随身换”,就是指身法有转换,步法上必须虚实跟着转换,使前后、左右、上下有同等支撑性和同等稳定动作变化的重心。如初收中前后四次倒换重心,双手臂和双腿必须要稳,要轻松圆活,提左腿如果裆不能下沉,右腿重心掌握不好,必然会出现腿不稳身体摇晃的现象。只有掌握了步法的虚实转换和腰裆变化协调,上肢和下肢的动作才会平衡,顺随圆活。
八字循环法是习拳者在演练拳架上的要求,如能把他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能始终不渝地贯穿和应用到锻炼的实际中,定会获得最佳效果。
图老师小结:怎么样,看完上面的这篇文章相信你对陈式太极拳拳架应该有了充分的了解了吧,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否则终究难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