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自转比较易于区别顺逆。凡大拇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上,则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下,则为逆缠。
手与臀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则为公转。公转的方向有左、右、前、后、上、下的区别。左右及上下公转中的自转,只有一顺,一逆。
即:凡手向右转、逆缠上开而顺缠下收的为正旋。开时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从心口前下颏旁斜向右上转,转到手高齐眼为度,这是上半圈。接着松肩、沉肘、塌腕,手指上扬,将肘收到肋旁,肘贴肋部,只用小臂带转经脐上转到心口前为度(掌心斜对心口)。陈鑫先生说:一只手只管半个身躯”(在技击方面,手像岗哨,以防卫躯干为主)。陈鑫原话以鼻为中界”,洪均生先生恐学者误会为必须将手收到鼻前”,所以洪师将其改正为心口前。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说:无过不及”,当然应该有个界限作为过与不及的标准。陈式太极拳手法与躯干的配合便是:高 不过眼,低不过脐,中不过心口(要求掌心斜对心口)。过则劲顶,不及则丢。一般说来从心口到眼的旋转约为90度为限。以上为正旋的规律,如云手的左右手或揽擦衣的右手运动。
公转左右反旋的手是:顺缠从左右外上斜角向里收转,而手指的方向仍向左或右外上斜角,肘收到乳房下,然后变逆缠,先将肘贴肋部,再以手领肘经心口与胯齐,再转到高于眼齐为度(又是一圈),如一路十字手等。此为公转的反旋。
手部上下反旋的势子最少,只有金鸡独立、朝天蹬是两手同走反旋而一上一下,从心口前变逆缠,经口、鼻前转到头顶百合会穴,如托物状向上托起。下手也从口前向下变为逆缠,经过胯前向胯外按。它的自转缠法只是顺逆两转,但要注意上正、下斜的方向。
前后公转手的配合都是走反旋,但后手从顺缠经心口前向下变为逆缠,经胯前斜向外后转出,转到90度(从心口前计算)即变顺缠沉肘收到肋旁,然后从腕边逆缠,经耳下向胸前转出,如演手红捶,自转缠法共变4次。高探马则当时以顺缠收到肋旁,手向耳旁上转时,又略变逆缠,经耳下时复变顺缠外转,缠法共变5次。二路炮捶伏虎势则共变6次。所以应当注意在不同的式子中,手部缠法在运行到什么部位时变什么方向,一点都许错。《太极拳论》说:差之毫厘,谬千里,”是有道理的,也是学拳时应当注意的。
手的前后旋转如搂膝拗步、倒卷红等还有个规律是前手正,后手斜。或说前窄后宽。它指的是两手配合方向,同样应当注意。至于眼法是否也有顺逆区别呢?当然有的 ,眼是传达意志、指挥全身因敌变化的器官。陈鑫先生曾说:练拳时,无人若有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孙子兵法也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练拳时,无人若有人”是指眼观对方法肢体的动静而适当用各种着法应敌,是知彼的方法。知彼的方法首先是看对方站立的步法,从而推断对方采用何种方向、方法进攻。这都是由眼观察所得,加以合理判断,才能机动灵活地进行防守与反攻。所以陈式太极拳每个式子都有一定的主要方向。主要方向是当未动步前,以出步的方向为主。出步方向定后则以手的最后攻击目标为准。因此眼的方向和身法步法一致者为顺;眼的方向与身部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
二、陈式太极拳全身的配合
陈式太极拳的配合规律,从全身来讲,为眼、身、步、手四个主要部分。从躯干来讲,分为上、中、下三盘。我们先讲躯干的基本规律,从头至顶为上盘、胸、脊、腰为中盘,小腹、尾骨以至裆、腿、足部为下盘。
上盘的头部要中正。术语说虚领顶劲”,《十三势行功总歌》中说:满身轻利顶头悬”。顶和悬字虽不同,方法是一样的。正如陈鑫先生解释的:如同用绳子从头顶百会穴将全身向上悬起似的。”只要下颏略向内收,则头顶自然中正向上,而颈也自然竖起。眼法上文已讲过,总要平视前方每势的主要方向。但陈鑫先生加了耳听身后”四字,以防有人从身后袭来。
中盘的脊骨要随着顶劲的上领而同时竖直,胸部既不外挺,也不内收。此谓之含胸拔背。含胸部的意义都是要求松圆自然而不压迫肺部,以便呼吸 畅利。腰部亦中正为主,但陈式太极拳每一动作必向左右旋转。转的角度,一般不超过45度,在步法进退时,可达90度,或大至360度以上。腰是随着对方的变化,左右旋转以带动步法进退的。所以既要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又要灵活旋转。一侧忽隐,一侧忽现。但绝不允许前倾后仰。
尾骨与裆部要求前文(陈式太极打手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已讲,不再重复。
陈式太极拳上盘称顶劲,中盘称腰劲,下盘称裆劲。顶劲要向上虚领,腰劲要中正地旋转,不许前后摇摆,裆劲则要向下松塌。
陈式太极拳的膝部随身体旋转方向一提一落,也是和裆部因长强穴后翻而开圆有直接关系的。裆部的圆否与灵活变化有关;膝的提落则与运动中的稳度有关。它的运动方法;凡身向左转,则左膝顺缠而上提,右膝同时逆缠而下垂;如身向右转,则右膝顺缠上提,而左膝逆缠下垂。腿、足、手的规律前文已讲,不再重复。至于配合,不外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