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于明朝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真武大帝)于天柱峰,并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供奉玄帝香火,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会仙馆”。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
后来,明太宗果然大修武当山,封武当山为五岳之首,曰大岳”。
明洪武二十二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山,不知去向。当年湘王朱柏朝谒武当山,寻张三丰不得,写有《赞张真仙诗》一首,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
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因张三丰声名远播,故特意叮嘱使者:有张玄玄,可请来”。但终未找到张三丰。
明太宗朱棣入继大统,非常想把民间影响很大的真仙”张三丰延请诣朝”,多次派人寻访。并有致张三丰《御制书》: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之怀,敬奉书。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由此可见他渴见及仰慕张三丰的心情。
久寻不见,于是明太宗朱棣下诣在武当山专为张三丰建遇真宫”,塑铜像供人朝拜,并派官员洒扫。至高无尚的皇帝为一名武当道士专门建庙礼奉,这在中国道教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集大成者张三丰
在张三丰之前,有东晋时代的葛洪创太极法术”太极秘法”;有南北朝时代梁国人韩拱月所创小九天雏形太极拳”;有唐代隐居道上许宣平的兰十七式太极拳”;有李道子创俞式太极功”。
有明代俞莲舟创先天拳”;民间则流传有粘沾拳”摸鱼拳”绵拳”等。张三丰对上述拳法进行提炼升华,将道家哲理融会贯通于太极拳技之中,创造了一套以太极十三势”为代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武当内家拳。
与佛教少林拳并称中国武术两大奇观,从而使太极拳名震江湖,广传于世,形成了武术史上南尊武当,北崇少林”的局面。由此观之,在太极拳史上,张三丰实有集大成之功。这些有史料可寻的太极拳传承脉络,正是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的渊源和线索。
张三丰太极拳理论
张三丰生平及其创拳立派情形
张三丰其人,传说不一。据《明史方技传》中的《张三丰传》记载,他是辽东懿州(今辽宁义县)人,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义号玄玄子。祖籍江西龙虎山。长相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平常不修边幅,寒暑唯一衲一蓑,人称张邋遢”。行踪飘忽不定,处事怪异,书经目不忘,善嬉谐而旁若无人。曾屡次云游武当山,在山上创草庐居之”,炼丹,行拳。后又入四川青城、鹤鸣诸山访道求真。
张三丰一生著述颇丰,其传世之作较为可信的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张三丰与其徒在武当山修道,明成祖专为他营建武当官观,所以其丹法流传了下来,称武当道派”。
其特点有五
1、崇祀真武大帝”,奉真武大帝为祖师
真武大帝为北方七宿之神,其像为龟蛇,足道教信奉的北方大神。武当山自古就是道教奉祀真武之神的道场。
2、以太极”学说为根本教义
张三丰的丹道思想源于陈抟学派,以无极而太极”立说。其《大道论》一文,系统阐述了太极分阴阳、逆用阴阳、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丹道思想,认为天地足一太极,人身也是一太极,识得此天地之太极、人身之太极,即可行拳炼丹证成道果。
3、先双修而后清修的内丹实践过程
张三丰的丹法属于内丹双修派系统,以《玄机直讲》《玄要篇》《无根树》为代表。其炼法称神仙栽接法”,以双修炼采外药”,以清修炼养内药”。外药在造化窟中而产,内药在自身关元气穴中而生,内药是精,外药是熏;内药是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叫代中期以后,武当道派并入全真龙门派,双修法因不合全真北宗之旨而失传,至此时起,清修取代了双修。
4、创武当内家拳技”,形成道教武术派
道教史卜多习武之人,如道士王重阳曾巾武举、白玉蟾任侠好武,但直至武当道教兴起,才形成道教武术派。武当内家拳技是道教史上之一绝,其创始之首功当推北宋武当道士张三丰。
张三丰因观鹊蛇之斗,忽有会心,遂编演而成太极拳。清代黄百家的《内家拳法》所涉及到的《王征南墓志铭》《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等相关文章均认为张三丰是武当内家拳的奠基人。
5、以《道德经》为刨拳的理论基础
张三丰汲取了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并以道家为主干,摄取传统医学、兵法知识.运用太极说、刚阳说、五行说、八卦说来高度概括武当内家拳的拳理、拳技、战略战术,从而形成了独到的武当内家拳见解。
张三丰拳法特点
(l)拳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一文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张三丰以老子的本体说作为他创拳的理论基础。老子认为人是效法自然的,就应顺乎自然规律自
成法则,张三丰在创拳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道法自然的法则,按照顺其自然”的规律行拳。
(2)圆形运动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乃由道产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的变化越是伸展,离道就越远,而最后仍要收敛,返回于道。换句话说,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
据此原理,张三丰创下的原式太极拳均以圆弧轨迹为主,在行拳过程中或平圈、或立圈、或斜圈、或止圈、或倒圈、或半圆……均走弧形,变化多端。
(3)拳法阴阳
俗话说:不懂阴阳,就无法练习太极拳。”说明通晓阴阳规律对练习太极拳极为重要。
(4)贵柔处雌的战略观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说:知其雄,守其雌。”老子认为知坚强者最好经常处在柔弱地位,这样才能避免过早走向死亡的结局。张三丰运用这种贵柔处雌的思想,形成了武当内家拳尚变不尚力,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的技击特点。
也就是说,武当内家拳在技击上专讲柔化,不在气力上胜人。在训练上,也纯以养气为主。
练拳时,忌用蛮力,务使全身松开,气血贯注,日久自成内功。与敌交手,以手之圆转劲化解敌击来之直劲,而不采取以硬碰硬的打法,以脚之走来避开与敌互相顶撞的打法。但贵柔
守雌不是武当内家拳之终极目的,其终极目的是以柔克刚。《武当拳法手诀》一书中言:撺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元,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待动,以曲取直。”
这表明,武当内家拳在技击上讲究以小力胜大力,以速快打速慢,以圆转劲打直劲,以柔弱胜刚强。在技击过程中,要求达到身似游龙,步踏九官,手运缠裹,出手软如绵,上身硬似
铁。对抗时,以变应变,随意而动,似攻似守,似发似收,如水之流,似云之绕,奠测端倪,达到动静自如的境界。
(5)后发制人的战术观
张三丰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的区别
张三丰根据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哲学思想,结合孙武的后发先至以制人”的兵家战术。
武当张三丰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理论,虽都同用太极”一词,但二者区别较大,在陈式太极拳理论中可寻找出经络”、易经”兵法”等痕迹,拳架与拳理互相渗透,密不可分。
武当三丰太极拳主要在道家养生功基础上形成的,有能筑基壮元气的无极桩,能增长浩然之气和掤劲的混元桩,能增长功力并提高技击性的立圆功、平圆功等。太极两仪之理是张拳应用之本。
区别之一
陈式太极拳内动功法理论借鉴了人身经络学说原理,陈式太极拳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畅通气血,内气潜转”。
因而说陈式太极拳的周身缠绕运动,是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的内在运动,它沟通表里,渗灌激活机体每个细胞,这是陈拳理论之一。
区别之二
陈式太极拳的始创者以《易经》学说贯穿拳理,创造出一种别于武当张三丰太极拳的缠丝劲路。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叙述中明晰看出陈拳是以《易经》学说原理,创出太极化劲圆与发劲方紧密相连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拳与武当张三丰太极拳区别之二,也是本质的区别。
区别之三
从武当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在战略战术的论述中,能清晰的看出陈拳借鉴了兵法自卫反击,进攻和防卫相互策应,贯穿在整套拳种,周身一体之攻击防卫理论。
相同之处
(1)练习太极拳时平 静自然的心态。
(2)都是采用自然呼吸”法, 也就是动作与呼吸自然配合。当套路熟练后的提高阶段,要用 腹式呼吸”。
(3)只要能够长期坚持锻炼,两者确实可以从多方面改善和增强人们的健康状况。
(4)二者的理论、拳法、技击、均有一套系统科学方法,博大精深。同为当今不可或缺的拳种。
武当张三丰38式太极拳
武当三丰38式太极拳拳谱
1,起势
重心下沉,脚尖点地,迈开马步标准,重心轻移到左脚。做到:松肩沉胯,含胸拔背,全身放松。两手合到腑前下沉,抱球提到胸窝,翻腕沉到膝盖与膝平,再抱球从两膝盖提起与肩平,成大圆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沉肩沉肘沉掌,气运掌心合掌于头顶,翻腕下沉至肠位与脐平,后收起,下沉做勾手提与肩平,同肩宽。
2,退步崩式
两手交叉抱球,扣脚收脚丁步,手抱圆,手臂撑圆。转身左脚向斜角迈步前移,马步棚掌,左掌心朝里右掌心朝下,两臂撑圆。
3,揽雀尾
穿掌后坐,扣脚,上手齐眉下手齐胯,抱球收脚丁步。穿掌下沉,迈右脚推、按,摆左扣右,摆右扣左,一插,二插收脚,三托换掌,左掌穿出,翻腕提膝,脚尖扣起蹬出,绷直收回。
重心下沉,上步,马步送掌。摆脚一带至左上斜方,二换手退步,转身弓步带掌至右后斜角,后坐穿掌收脚,下沉扣脚抱球,面向正前方。
4,正单鞭
左掌外翻,右手从左掌心穿出勾手,左手扶助右肘,提膝蹬脚,脚尖绷直收回,重心下沉,左脚迈出,掌心朝里向外逐渐分开。
5,提手上势
后坐扣脚,左掌从肠位穿出,稍低于肩成正马步。翻腕摆脚带掌收脚,肘与膝合,掌向正前方,托掌带手至肠位,形成一个立圆形,勾手提于肩平,提膝与手同步,蹬脚。
收脚抱球,重心下沉,脚跟着地,扣脚转腰翻球,左脚点起与两掌心相对,左脚迈出,马步沉掌,左掌心提至心窝,两掌背相对。
6,白鹤亮翅
抱球收脚,穿掌上步,右撩左按,左脚前点,两臂撑园。
7,左搂膝拗步
右掌下按,左掌上托,左脚收回成丁步,左掌心下按,右掌心上托与肩平,重心下沉,左脚迈开,搂膝推掌。
8,右搂膝拗步
跟步后坐,转身带掌,左掌托与肩平,右脚收回丁步,重心下沉右脚迈出,右搂左推。
9,倒转肱
拨掌后坐,转腰右掌从肠位向左膝下插,抱左插扣脚。拨掌后坐两手收至肠位,送掌提膝,两掌心朝上。重心下沉右脚后退,左掌收至肠位向膝盖下插,二插扣脚,拨掌收脚,两手收至肠位,掌心向上,送掌提膝,脚尖绷直。
10,斜飞式
重心下沉,左脚向斜角退步,转身右掌下插,二插收脚丁步,右脚后退,转身右掌从心窝送出,掌心向上。
11,虚步亮掌
左掌收到肠位,从腋下穿出,左脚前点成虚步亮掌,两掌心朝前。
12,提手上势
右掌穿出,左脚后退,带手收脚,两手收至肠位,勾手提膝蹬脚。收脚抱球,重心下沉,脚跟着地,扣脚转腰,翻球收脚,掌心相对。重心下沉,左脚迈开,马步沉掌,掌背相对。
13,白鹤亮翅
抱球收脚,穿掌上步,右撩左按,左脚前点。
14,左搂膝拗步
右掌下沉,左掌上托,收脚丁步,左掌下按,右掌上托,迈步,搂膝推掌。
15,海底针
按掌收脚一插,二插换脚,三插上步。
16,闪通背
重心前移,摆脚翻左架右,两拳心朝上。
17,上步搬拦捶
跟步合手,后坐转身收脚,上步带拳冲,两拳交叉与肩平,拳背朝上。
18,揽雀尾
跟步后坐,两手收到胸前,推掌丁步。重心下沉,右脚向前迈出,左手从右臂上方穿出,右掌托起带手蹬脚。收脚送掌,带手转身,丁步抱球。重心下沉上步推球。沉掌至膝前,摆左扣右,摆右扣左,左手收到肠位。
一插至膝前,二插收脚,三换脚托掌。左掌穿出手腕交叉,两掌心向上,翻腕提膝,拨掌蹬脚,收脚下沉,两手收至肠位,上步马步送掌,两掌心朝上。
翻腕摆脚,摆掌收脚丁步,送掌退步,转身弓步带掌,收掌后坐,穿掌收脚,下沉按掌,扣脚抱球,面向正前方。
19,正单鞭
左掌外翻,右掌从左掌心穿出,勾手提膝蹬脚,收脚下沉,左脚迈开,重心前移,掌心朝里向外旋转分开。
20,云手
收脚后坐,扣脚按掌,形成正马步,左掌心朝里,右掌心朝下,左托右沉。一云重心转到左脚,右托左沉,右脚收回两脚平行。二云右手重心转到右脚,左脚点起,左托右沉左脚迈出。
三左云重心移到左脚,左托右沉右脚收回,两脚平行,面视正前方。四右云手,重心移到右脚,左脚点起,左托右沉左脚迈出。五左云手,重心移到左脚,右托左按右脚收回,保持两脚平行。六右云手,左脚点起下沉按掌,转身抱球起身,面向斜角。
在云手时注意,上手齐眉下手齐胯。重心不要上下起伏,要平衡均匀的走。两肩不要左右摇晃,它是以腰带手而不是两手在划。希望大家慢慢领悟每一个小动作。
21,正单鞭
左掌外翻,右掌从左掌心穿出,勾手提膝蹬脚。收脚下沉,左脚迈出,勾手勾好,左掌心朝里,重心前移,掌心向外旋转分掌,两臂保持一个大圆形,掌要立起。
22,高探马
翻腕收掌收脚,左掌心朝上,右掌心朝下,右掌从左臂上推出,左脚提起,脚尖平行。
23,狮子右蹬脚
翻腕,左脚后退,左掌穿至右掌心,两掌心朝上.翻腕后坐,拨掌收脚成丁步,下沉按掌,托掌起身,两掌托与肩平,同肩宽,掌心向上,两掌相里转收形成拳,提膝蹬脚,两拳背朝内。
24,狮子左蹬脚
收脚抱球,穿掌迈步,前移分掌,右掌心朝上,左掌心朝下,两臂撑园.左掌收至肠位,穿掌收脚丁步,翻腕下沉,按掌托掌起身,两掌心向上.两掌向里卷收成拳,下垂提膝蹬脚,两掌背朝里。
25,转身左楼膝拗步
收脚,左掌带至右肩,左脚后点,扣脚转身,右掌上托,左掌下按,左脚迈出,搂膝推掌。
26,右搂膝拗步
跟步后坐,摆脚转腰,右掌带自左肩,左掌上托,右掌下按,右脚迈出,搂膝推掌。
27,上步伏虎捶
跟步后坐,摆脚转腰,左掌带至右肩,右掌上托左掌下按.左脚迈出,左掌在膝前搂至背后变拳头,右掌握拳砸至膝前,拳背朝前。
28,闪通背
后坐扣脚,成正马步,以腰带手,右翻左架,两拳心朝上。
29,上步搬拦捶
收脚,左拳带至右肠位,拳心朝里,脚跟着地,摆脚转腰提膝格拳,拳背朝前,左拳放至右肩,下沉上步,左拳穿至右拳内则,转身带掌左脚收回,两拳背朝上,下沉左脚迈出,左拳从肠位带圆,右拳冲出,两腕交叉,拳背朝上。
30,小擒拿手
跟步后坐,转腕扣掌前顶,左掌在右肘内则。
31,右踢脚
带手提膝蹬脚,两手带至左肠位,收脚抱球,插步分掌,左掌心朝外,右掌心朝内,右手齐肩,左掌齐腰。
32,左打虎式
后坐,右掌收至肠位,左脚收回,右掌托起,左脚迈出,右掌握拳向膝盖下砸,左掌从肠位带与耳平,拳背朝里。
33,右打虎式
穿掌收脚,扣脚转身,面向正前方,左拳在肠位,右手齐胸掌心朝内,右手收至肠位,左拳托起,左脚收回丁步,上步左拳下砸,右拳带与耳平。
34,独立式
后坐摆脚摆腿,重心下沉,两手交叉,右拳在外,抡拳提膝,脚尖绷直,左拳心朝上,右拳心朝前。
35,上步搬拦捶
重心下沉,脚跟着地,右拳撩起,拳腕交叉,转身带拳,收脚丁步,重心下沉,左脚迈出,左拳从肠位带圆,右拳冲出,两腕交叉,拳背朝上。
36,如封似闭
收脚后坐,扣脚抱球,形成正马步,抱转球,翻球摆脚,两手翻至肩前,前移推掌,两掌同肩宽。
37,十字手
收脚后坐扣脚,两手交叉,掌心朝下。
38,抱虎归山
抱球下蹲,十指相对,提至胸窝,右脚退步,左脚收回,与肩同宽。两掌心朝下,沉至下丹田,两臂撑圆,两掌分开合与肩平,沉掌收脚,气沉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