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习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采用自然呼吸。
24式太极拳是国家本着弘扬国粹、发扬传统武术的指导思想而编制的一套入门级的太极拳,它动作简练,浓缩了传统太极拳的精华,老少皆宜,实在是居家晨练之必备佳品!
吴阿敏24式太极拳的优点
太极拳的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太极拳的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太极拳的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得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吴阿敏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如何练好吴阿敏24式太极拳
1、步法和单个动作的练习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
武谚有之:未习拳先习步,未练武先练桩。可见步形步法的重要。步形步法的学习看似简单,所以易被初学者忽视。
步形步法是稳定中心的关键,步形不正确、步法不得当都会造成重心不稳。如迈步过小、过窄,出脚的位置、方向、角度不对,都会形成上身不正、重心不稳等现象。
所以步形要准确,出步要适度,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始终保持百会穴与会阴穴在一条垂直线上。
正如拳论所讲: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立如标杆,活似车轮。”因此步形步法的练习有利于下盘动作的稳定性及培养身形、步法的协调性,可为进一步学习太极拳打下基础。
初学太极拳时不要贪多求快,潦草从事,如果贪多求快造成错误的定型,再进行纠正就困难了。错误的姿势如臀部外凸,就会牵连出现腰和胸的前挺、腹肌紧张等问题,不但对身体无益,对将来提高拳艺也是大敌。
因此,初学者应该从基础学起,从单个动作一招一势地认真学起。24式简化太极拳中的一些动作如左、右野马分鬃,左、右搂腰拗步,左、右倒卷肱,左、右揽雀尾,左、右云手,左、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均可提取出来单独练习。
逐一练习这些单势,不但便于动力定型”,而且有助于专心体会动作细节。这些单势动作是套路的核心、骨架,练好了就等于构筑好了套路立架。从健身效果看,单势重复亦能达到预期效果,单势动作同样涵盖了完整套路的要领和作用。
因此,初学者不要贪多求快,要耐心体会每一单势的要领和感受,做到学会一势,掌握一势,并能够运用这一势进行健身锻炼。
单势练习还有一个便利因素,即不受时间、场地的约束,无论室内、室外、时间长短,少则左右重复三五遍,多则数十遍,总能随心所欲,真所谓拳打立脚之地”。把这些单个动作练纯熟以后,就可以学习完整的套路了。
2、完整套路的练习
在掌握了步法与单个动作后,就可以结合一些过渡动作学习简化太极拳的套路了。在练习套路时,可分成3个阶段来练习。
第一阶段塑形
在塑形阶段,首先要讲究立身端正,心静体会。所谓端正”,就是体要正直、中正,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要保持尾闾和脊椎呈一直线,始终处于端正状态。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重要环节,立身端正才能稳住下盘重心。初学时可能会出现动作死板与不够灵活的现象,但是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由拙变巧,在中正的基础上求圆匀。
所谓心静”,就是心平气静;体松”就是身体舒展。在练习过程中,思想上要尽量排除一切杂念,,心理上始终保持安静状态,把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上去,做到专心练拳,肌肉、关节、韧带都尽量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使其不受任何拘束或压迫。
第二阶段匀劲
当大脑逐步建立了完整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形体外表符合太极拳的技术要求,即动作规范、立身端正、心静、体松、套路熟练,达到自如的程度时,就应当注意动作的匀劲。
要使动作表现出匀劲,必须注意连贯圆活”、上下相随”两方面的练习。圆活”就是动作不能直来直去,练习时动作要做得灵活自然,衔接活顺,动作路线能按不同的弧线反复交换。
在动作要领上要特别注意由腰背带动四肢进行活动,体会转腰、旋臂、松肩、垂肘、屈膝、松胯。
连贯”是指各动作之间都前后衔接,不可出现停顿、突变和断续的痕迹。全套动作要势势相连,运转不停,犹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像行云流水相连无间,节节贯穿,一气呵成。
上下相随”指的是上肢、下肢和躯干等各部的配合要协调一致,上下连贯,手腕相随,周身协调、完整;运动时,必须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须完整一气,腰背领动,手脚随动,眼神随之,浑然一体。
针对这段练习应该是先从理论入手,阅读有关太极拳理论方面的书刊,再观看一些名人的太极拳录像带,尽量多了解太极拳术的特点、方法以及练习要领。其次,反复练习套路,由感性练习上升为理性练习,逐步使动作走出匀劲。
第三阶段求意
求意阶段是练好简化太极拳的最高阶段。在本阶段的练习中,主要强调意识与呼吸、动作的协调一致,故有意、气、神合一”之说。而呼吸自然,虚实分明是求意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大要领。因为柔、匀、细、长”的腹式呼吸符合太极拳动作要求。
在太极拳运动中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顺应自然,吸满当呼,呼尽当吸,呼吸均匀”。根据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大体上是起吸落呼,开吸合呼”,通常在完成两臂上伸外展、扩胸、提肩、展体时吸气,完成与上述动作相反时呼气。
太极拳里所说的虚”就是灵活松软的意思,实”就是紧张、坚实的意思。虚是松、实是紧,虚实在太极拳动作中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从动作上来讲,一般上动作结束的定势为实”,动作变换过程为虚”;发劲为实”,蓄劲为虚”;支撑体重腿为实”,移动换劲腿为虚”;体现动作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动作配合的手臂为虚”。
分清了动作的虚实,在练习中就能有张有弛,区别对待。当然,这个规定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因为太极拳的走劲形式变化多端。
有时出手蓄劲,收手发劲;有时沉降落劲,提升发劲;有时连续发劲或连续蓄劲,即连续数次走化敌意,借以争势,伺机而发等等。
那么,什么时候当实”,什么时候当虚”,应以行为中的真意为准,方能完成好动作,使意识、呼吸与动作能巧妙自然相合,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轻灵沉稳,势换劲连,劲换意连。
24式太极拳特点及练法规则
一、立身中正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讲究立身中正。所谓中正就是要使身躯不可前倾后仰,要保持尾阊和脊椎成一直线,始终处于中正状态。
拳经上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尾闾中正则能稳定下盘重心,下盘重心不稳,运用中则易为人借力失势,受制于人。因此要做到立身中正,在内则必须精神内固,神不外驰,稳定心性。在处则必须拔,松腰塌胯。如此则自然保持立身中正的姿态。
二、安舒松静
太极拳是练神、练意、练虚灵的拳,练拳时始终保持精神安然舒适,体态轻松自然,松要松得彻底。要松透,松得毫无拘滞之力。松得百无所有,从预备式开始到整套拳的终了。
在全部演练的过程中思想上都要摒除杂念,静如止水,精神集中。专心致一,澄心静虑,所谓一静无有不静,静可以保持其大脑神经的清醒灵敏,培养人的智慧聪明,拳经中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高深境界,正是在稳静安静的练拳中悟出而得到的灵敏感应。
练太极拳还要求练时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并须贯以神气率领。放松要先松心,后松身.从头颈脊背、肩、腰、胯、膝、手、肘、腕、脚各部关节都须完全松开,松透,毫无拘滞之力,要大松大软。
拳经所谓一松百松,柔若百折若无骨”,百骸舒泰。气血畅通,神清骨爽,久之则内劲增长。最后将能生出极柔软化为极坚刚的松沉柔弹之内力。达到太极拳技能的上乘境界。
三、虚灵顶劲
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神贯于顶。所谓虚灵顶劲即是头容正直,头顶的百会穴要向上轻轻顶起,好像一恨绳索将头顶提悬似的,又好像头上便起一硫水,不使它西下来,此全是神意领着,下颚微收,颈部放松,舌舔上颚,时时保持灵醒轻妙的感觉。
有头顶青天,下踏黄泉的气概。但此全是意,不可用力向上顶劲。用力向上顶劲必然拘滞僵硬,失掉灵感,练拳时,只要时时保持了虚灵顶劲的感觉。自然精神能提得起,气血自然流通矣。
四、气沉丹田
练太极拳强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丹田在脐下三寸处,练习原时用意识引导呼吸,将气用意沉下丹田。练习太极拳功夫有素的人,多是采用腹式呼吸。初学者切不可着意追求气沉丹田的效果,决不能故意去憋气,以鼓荡腹部。
须知气沉丹田是练太极拳全身松开后的自然结果,只要全身松开,安舒松静,先松其心,后松其身,心身俱松。气则自然下沉注入丹田,学者切记之。
五、松肩垂肘
松肩垂肘又叫沉肩坠肘,松肩者肩部放松向下沉塌,又叫塌肩。两肩忌耸起,耸起则意气上浮,妨碍内气的运行和气血的流畅。垂肘者即是肘部有松坠下沉之意,故练太极拳时。
两臂决不可挺直,臂部微屈,保持弧形,肘部松坠,感觉到有一种内在的沉劲。绵软沉重。这种沉劲外柔内刚,如棉裹铁。练好之后,入里透内。威力无穷。
六、含胸拔背
练太极拳强调要含胸拔背。所谓含胸者,即是胸部向内涵虚,舒松自然。使气能沉于丹田,胸部不可外挺,处挺则气易阻滞,妨碍呼吸的畅通,但又不可故意内缩,故意内缩易成驼背,驼背则胸腔缩小,使横膈肌不能下降。
妨碍呼吸和血液回流心脏,影响拳势动作和健康。含胸在太极拳技击中很重要,常运用于防守中含化对方来手之不可缺少的手法。
拔背者,即是背部舒展。并向上拔伸,常须顶头方能拔背,《拳经云》:尾闾中正神意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顶悬则背自拔,拳势赠气魄壮,且拔背畿使气贴背面敛入骨,推手技击中,则能力由脊发,发人至远。
吴阿敏24式简化太极拳
练吴阿敏24式简化太极拳的十个误区
一、过分用意
意念过重容易出偏差。有人认为,传统太极拳论中说用意不用力”,就反复强调用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以偏概全。太极拳的用意是云淡风轻的,若有若无的,意念重就滞,其危害尤甚于用力。用力只是功夫不高,用意过分则伤及精神。
二、贪多求全
太极拳流派众多,每一流派又有很多套路。初学太极拳容易犯的一种心病就是看这套路也好,看那套路也好,割舍不下。前面的势子还没学好,就想学后面的,学了拳术又想尽快学器械。
学拳一要沉住气,二要能舍。一通百通是太极拳一个重要特点,练到一定程度就会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三、萎靡不振
太极拳论中讲含、收的较多,这是针对人后天的张扬因素过多,通过练拳要懂得收敛。收的本质是守中”,中气充沛,再鼓荡全身,达到神全意足。有的人练拳,一味地收”,不懂得守”,精神不敢提起,仿佛神气一抖擞就违反了太极原则。
实际上恰恰相反,练习太极拳就是要练得精神饱满,气宇轩昂,如果越练越萎靡则是适得其反,功得其反。
四、追求感觉
太极拳是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身体感觉。这些感觉有的是正常的,有的不正常。对于不正常的感觉就要及时纠正,否则越练越偏。即使是正常的感觉也是练拳的自然现象,不能过分去追求,过分追求感觉就是着相”。
就会跟着感觉走”。太极拳要领是一致的,长久不变的,而感觉是临时的,是不断变化的,追求感觉就会失去原则,最终走入迷宫。
五、软弱无力
太极拳提倡以柔克刚”,但并非软弱无力。有些人练太极拳不敢用力,出拳伸腿软塌塌,这样越练越松垮,这是没有解决好柔”和弱”的关系。太极求柔但不求弱,是通过练柔,把弱变成强。其练习也经历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用力、运劲、用意、行气等几个过程。特别是在太极拳初期,不要怕别人说用力而把拳练软塌了。
六、技击为上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拳种,自然有很强的技击功效。但有的人练太极拳一切从追求技击效果出发,每一式必究如何技击和怎样应用技击。如此,心中总有努气,难以放平,难以放下,难以舍却。
太极拳并非每个动作都有确定的技击应用,有些动作是练功力、练敏锐、练意气,是整体上提升身心的活力水平,这样对健康、对技击都有根本性的帮助。而过分关注每个招势的技击应用,则流于表面,在练拳中也容易一叶障目,因小失大。
七、出手怕错
这是很多初学太极拳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这主要是把太极拳看得太难、太艰涩的缘故。太极文化很深奥,但太极拳是一种很亲民”的拳,学会并不难。太极拳是一种放松的拳,学拳届要有一种放松的心态。
太极拳几项大的基本要领要掌握,动作上不要有太多的负担,只要符合要领,出手就是对的。步子大小、手臂高低都是细节问题,可以随时间长久而慢慢打磨,那是如何练得更好的问题,而非对错。所以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大胆、放松的练拳,这才是太极原则。
八、回避刚猛
很多人由于长期练习太极拳,学习了很多太极拳理法,柔、慢的观念深入骨髓,于是把刚、猛视为洪水猛兽。其实太极拳并不避讳刚猛,特别在技击上。柔、慢只是练习的方法,而不是终极目的。
所有拳种,在技击的最终环节上,刚猛的体现是不可避免的,以慢打快,是要比快更快才行,以柔克刚,是比刚更刚。通过练习太极拳身形应该更加敏捷,反应应该更加快速。
九、故弄玄虚
太极拳以太极阴阳理论为基础,在技击、养生上具有突出效果。但太极拳是一门科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理”可析。有的人练拳中毫无根据地随意演绎,故弄玄虚,将他人也将自己引入岐途。
太极拳有很好的养生作用,但不可能包治百病。太极拳有独特的技击能力,但也不是包打天下。只有客观地认识太极拳,才能科学地练太极拳。
十、急功近利
太极拳是慢”拳,练起来慢悠悠的,它的作用、效果也是逐步积累、显现的。它不是吃西药、打点滴,很快就有效果。这种快速的效果,同时对生命机体也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太极拳对生命质量的改善是长期的,它的作用过程也是长期的。练太极拳要有耐心、恒心,不能追求快速成功,而应追求长远成功。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放松练习
1、放松是用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沓的,不能把放松做成松软漂浮,也不能把内意收敛理解成无精打采,甚至闭目养神。
2、放松的练习要始终坚持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将由内向外放松贯穿练拳的始终,不能虎头蛇尾,打打就忘了放松,或打这套拳放松,打那套拳不放松。也要培养集体练拳、配乐练拳时的积极放松。
3、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动作是靠肌肉的伸展和收缩交替完成的,完成动作的力,在放松意念的引导下,应该是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就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内劲”。
即在动作蓄发转换过程中要最大限度放松,在动作定势时应是沉稳、贯劲,但是这种沉稳是含蓄的,这种贯劲是轻灵而富于弹性的。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桩法练习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站桩分为无极桩、马步桩、川字桩、踩腿法四种。站桩要站的时间根据练习者自己的身体情况来站。
无极桩也就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预备式。从外表看,它是极其自然地垂手站立着,两脚左右平行分开,距离与肩宽相等;膝关节不要用力挺直,要放松微屈,两膝坚实点、韧带、肉、骨只是轻轻相会。
对胯部要求尾闾自然中正,整个躯干要自然放松,既不挺胸收腹,也不弯腰驼背。两肩的坚实点、韧带、肉、骨放松自然下沉,肘部不要用力伸直,任其保持坚实点、韧带、肉、骨的自然的略微弯曲。
两掌轻轻向前翘起,掌心朝下,有如坐腕下按之形态;手指坚实点、韧带、肉、骨自然分开前伸,但勿用力伸直;掌心在全掌坚实点、韧带、肉、骨舒展的状态下略为内凹,整个掌指如贴在一个大圆球上。
两臂勿贴身,有分向左右松开的思想,两腋有空虚的感觉。按照以上姿势站定之后,全身的重量应落承在两脚跟和两脚的外圆上,脚掌和趾不要过分的着力,只是轻贴地面即可,如果掌、趾过分着力,定是身体前俯所致,应予纠正,否则影响全身各部坚实点、韧带、肉、骨的松弛。
无极桩是在坚实点、韧带、肉、骨、满体松弛的状态下,全身一副骨架子完全要符会力学支点的原理,安定得则像搭积木一样稳置的摆放着,不要过分依赖肉的着意紧张来支持,然后把全身的皮、肉尽量放松,安放在全身的骨架上。使之犹如一件衣服搭在一个安定的衣架上那样。
无极桩的重点部位是躯干。躯干的松弛要在立身中正、安舒的状态下才能办到。而立身中正、安舒,首先要求脊柱的姿势要端正。脊柱,它作为躯干的中轴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
整个脊柱(颈椎、胸椎、腰椎)由24块零碎而不规则的骨头所组成,动摇性很大,是人体受压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就是要在此韧带处调节平衡。腰椎韧带调节好后。
它和全身的坚实点、韧带、肉、骨,松静稳实、饱满的腹部和清空自然宽舒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善的整体。躯干的松弛最重要的是建立腹部坚实点以代替胸部坚实点,是中华武术运动用力的重要功法,是武术功法使用内劲(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的精髓之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根本之点。
只要有了这个功夫,就是找到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劲法(心静出来的方法)的真谛了,这时那怕你走架的动作还不熟练,甚至很不像样,也可以打上合格以上的分数。
反之,如果不会建立腹部坚实点,那么,不管你练拳的动作多么熟练,规范化,优美,也是不及格的。因为这只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形,没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质,严格说来,不能算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也不可能练出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功力来。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不仅把无极桩作为拳架、推手的起式,而且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功法来练习,由于它的价值很高,不少人终生锻炼不厌。在此必须指出。要练好无极功夫,不是轻而易得的,需要长期耐心的锻炼,才能获得它的最深效益。
吴阿敏24式太极拳教学
24式太极拳四大步法
一、前进
这个前进步法中,就包含了三大动作,分别是弓箭步、逼步、连枝步。
人体的对应窍位是会阴穴,属肾经。如欲前进,意想会阴,眼神向前上看,有助于顺畅前进。弓箭步为今名,即后脚尖外移约45度,踏实,腿略伸直,前脚向正前方迈出步,脚尖朝正前方,全脚掌着地踏实,膝前弓至小腿垂直为度,身体正向前腿的正前方。如搂膝拗步等拳式。
旧名(上面坫,下面瓦)步”(音店,支也),较形象、准确,因它也点明了运作之法,旧称这是吴式太极拳的独特步法。
腿膝曲蓄,足尖略扬,前进之腿提起的高低度要合适,要既轻灵又沉着。
如果想要学好这种步法,就必须考后面腿的力量,只有后腿的支撑,这样才能快速踢腿。
腿膝曲蓄,足尖略扬,前进之腿提起的高低度要合适,要既轻灵又沉着,虚迈实放,即运作轻灵,落地后沉着。
初练者如真能循规蹈矩,会感到运动量很大。吴式太极拳前进之步,均原于此步。逼步,乃是旧 名,现不见有此名称。
此步乃前进后随进之步。腿必须有前之劲,进而逼之。如中架子之如封似闭便是,现之练大架子者,大都已舍去 不用。
上面所说的连枝步在如今很多流传很广的招式中,已经不见踪影了,但是老架子里面还是存在的。
方法是两足均略下蹲,前足才出,后足即紧跟而上, 前足向前,后足外撇,两足呈45度。 前足为实,后足为虚,足尖点地。如 高探马穿掌便是。
二、后退
此步法中,只有一个半马步。人体的对应窍位是祖窍穴(即印堂穴),属心经。如欲后退,意想印堂,眼神向前下方看,便会顺畅后退。
半马步为两足并立,右足退后一步,足尖外移45度。踏实,曲膝下蹲,前足尖朝前,身体半斜向前腿方向。倒撵猴拳式便是。半马式,旧名后(上面坫,下面瓦)步。
因吴式太极拳有进生退死的说法,因而拳式中向后退步,只有倒撵猴一式,乃是以足尖点地,足跟后落实。其余与(上面坫,下面瓦)步同,不过反其方向而已。
三、左顾
此步法中,含有碾步、撤步、敛步、斜步。人体的对应窍位是夹脊穴,属肝经。如欲侧转前进(向左向右均一样),意想夹脊穴往实足滂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如地侧转前进。
碾步,是旧名,现已很少有此提法。凡拳势左右转换时,均以足跟为轴,足掌贴地随身而向左右移动,产生如碾之摩擦力,使不致发生前倾后仰与虚浮之病,因名曰碾步。
如揽雀尾、野马分鬃式便是,搂膝拗步与倒撵猴之前进、后退,在
左右转换时亦须用此顾、盼之步 法,老架子之搂膝拗步更为明显。 以上(上面坫,下面瓦)、碾两种步法,为吴式太极拳的 基本步法,在运、接、蓄、发四劲之 圆圈内,均离不开这二种步法。
撤 步、敛步、斜步,均旧名。撤步是由 里往外开之步,腿须含有圆圈和开 的搠劲,如抱虎归山式便是。敛步 与之相反,为由外往里合之步,腿 须含有圆圈和合的劲,如十字手便是。
斜步,乃是左右斜挪之步,腿须有上下相随之劲,如斜单鞭式便是。
四、右盼
此步法与左顾基本相同,除去碾步、撤步、敛步、斜步外,尚有一翻身步。人体的对应窍位是膻中穴,属肺经。如欲侧转后退(向左向右都一样),意想膻中穴并向内微收,眼神顺着食指往下看,便能自然侧转后退。
翻身步,亦旧名,乃是回身以脊背领起向后转移之步,如翻身撤身捶、白蛇吐信二式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