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暴躁。容易感情冲动,神经过敏,稍不顺心便大动肝火。
(4)身体不适。眼睛易疲劳,视力迟钝,全身感到不舒服,眩晕、头痛、头重、背酸、恶心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lijiankang/)(5)疲倦、困乏,但躺在床上又睡不着。
(6)食欲不振,挑食,口味变化快等。
2、心理调整指南
人到中年诸事不顺,万事累心,身心负担极重。
从家庭来说,对子女的衣食住行、道德品质、学习、工作操劳;有对子女或家庭中,婆媳关系处理的担心。
还有对老一辈年迈多病不能亲自侍奉产生的不安,以及繁杂的家务和精神负担早晨的心理压力。还有社会环境,同龄人升迁流动,同事间的关系处理,刚离退休后新环境的角色转换等,都会带来压力。对这些若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危机。
(1)首先理顺家庭关系问题。
(2)理顺人际关系问题。
(3)注意劳逸结合,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松弛神经,锻炼筋骨以适合环境现状。
二、偏瘫的心理康复
1、心理分析
偏瘫患者脱离危险期后,意识渐渐清醒,开始意识到自己患了严重疾病,失去或部分丧失生活、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家庭的负担,由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
早期多表现为对疾病的否认,情绪易激动,常拒绝合作。随后过度到期望康复心理。由于不可能很快康复,于是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悲观失望、最后是无可奈何。
偏瘫患者心理障碍的程度往往与功能丧失及脑组织受损的程度密切相关。病情严重者常表现为易怒、烦躁不安、情绪消极、常苦闹;对医护人员产生敌意,拒绝接受治疗。
这类属于人格外向型心理的病人,情绪反应激烈,大起大落,心理障碍较重,短期内难以纠正。还有一类患者表现为心理抑郁、表情冷淡、终日无语、悲观失望。属于内向型人格心理患者。
偏瘫病人对愈后往往产生两种极端的想法。一是期望过高,病人常极为兴奋,积极地进行功能训练,甚至随意加大运动量及延长运动时间,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另一极端则表现为悲观绝望,不愿再作任何主观努力,甚至放弃治疗、患者发病年龄越早病后心理障碍越重。环境、家庭、社会、职业等因素也会影响心理状况。
2、心理康复指导
医护人员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悲观和依赖心理。对于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中老年患者,尤其是性格内向的患者,应掌握其个性及人格特点和周围的社会家庭情况,与家属配合。
进行集体活动,如练气功、参加文娱活动;进行集体治疗,听音乐、器械疗等。通过集体活动,进行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唤起患者心理上的愉快感,去掉自卑,转移对自身疾病的过分注意,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3、做康复计划
根据病人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安排一些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关的小作业,让病人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完成。这样能使病人产生某种满足感,大大增强其恢复肢体功能的信心。这是一种很好的功能康复手段。
偏瘫病人发病后各阶段的心理状况,与其社会经历、心理特点、患病的严重程度、周围环境、所从事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因人施治,因势利导,把心理辅导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这是康复成败的关键。
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对偏瘫病人的康复颇有益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是治疗的根本保证。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家庭成员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