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中,也不能满足于被动地接收需求然后执行,而是在前期就主动介入、深入思考,发现并驱动问题改进落实,尤其是落实这点,否则前面的工作会白费很多(这一点我目前做得还不够好,希望能在之后的项目里争取到结果)。这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很多次,再次不再赘叙。
习惯
以往我比较忽视工作之余的自我提升,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现在则在业余时间逐渐培养起更多良好的、有利于自我提升的习惯。在每个阶段给自己设定一个「踮一踮脚能够到」的小目标(而不是妄想一口吃成胖子,设一大堆不切实际的高大上目标),然后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直到目标形成习惯为止。
比如给自己设定「每周至少写作一篇」的目标,如今已经坚持八月有余,从一开始的「总找不到灵感」(所以那时候写作以读书笔记为主,因为没什么好写的),到慢慢有一些稳定的思考输出、形成习惯。现在我又给自己设定了「每周练习一次板绘」的目标,从数位板零基础的菜鸟起步(作为理工科背景学生,绘画基础一般)开始练习,已经坚持了五六周,希望未来也能够像写作一样固化成习惯。这种循序渐进逐个击破的方式对自我的管理更加专注到位,相比过去总是想做一大堆事情结果一个都做不好,成效要明显很多。
视野
这是我自觉做得很不够的地方,在过去喜欢仅仅抓住狭义的交互设计这个点深钻,却忽视了纵横两个方向的知识面拓展(纵向的商业技术角度换位思考,横向的其他领域设计知识),导致视野受到局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pmsj/)纵向上,我一度对「商业思维」非常排斥,不理解别人为何推荐设计学生阅读一些商业、经管领域书籍,缺少主动研究应用的动力,后来被市场上一些「设计精美然并卵」的项目失败事实冲击,才放下清高的态度,开始重拾这些书籍、认真阅读和思考,甚至提出一些质疑;视野打开之后,看问题的角度变得更接近本质,更愿意在非常前期的阶段主动去思考和介入项目,也在思考深入这点上得到了合作产品经理的肯定。
横向上,在接触和阅读过一些年轻设计师朋友的观点和文章后,我越发觉得自己在交互设计之外的「大设计」领域知识贫乏得可怕,包括平面、建筑、艺术、品牌等。过往「专精、深入」的学习应用策略也许能帮我在狭义的交互设计领域钻得比别人更深,但慢慢会感受到天花板的限制,也不利于做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型设计解决方案(得不到其他设计领域知识的启发与借鉴),而只是在前人的轮子里小打小闹。而这些不同设计领域的知识和设计原则,其实有不少都可以通用到互联网产品设计之中,甚至很多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一些产品设计原则的来源。
如今我常看的书单,已经从过去的各种图灵交互设计经典书籍,慢慢变成了一些经管、营销、建筑、平面类书籍,但我深知这种视野上的不足一时半会并不足以弥补,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质变。
担当
作为互联网产品设计实习/校招新人,我们在公司的前一两年被安排做的事情,想要完全「如愿以偿」显然不太现实,我们会觉得有些任务「简单、枯燥、没技术含量」,而有些任务「太难、挑战太大、不现实」,进而产生消极畏惧心理,最终影响到的是自己的发展。回想起自己在实习期间遇到的一次漫长瓶颈期,就和心态没有端正息息相关,而一旦把心态调整成「不抱怨不畏惧,敢于担当,从枯燥与挑战中看到成长的机会」,新人期的瓶颈瞬间烟消云散。
新人也许会做一些比较枯燥的工作,比如整理规范、写分析报告、基于已有组件做一些小模块的设计,看上去「谁都能上手,技术含量低学不到东西」,我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么认为,一有机会就想投入到自己更喜欢的项目中去而敷衍本职。但后来时间长了,发现这些前期的枯燥工作其实是在帮自己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让设计输出物变得更加专业,而不是东一个小错西一个不合规范,各种不拘细节导致设计师的专业性被人质疑。我现在甚至愿意在有时间时主动做一些这样的事情,帮自己沉淀更为专业规范的设计输出物。
而挑战性的工作,虽然看上去难,实则是可遇不可求的良机,能让我们的成长速度得到几何级的提升。回想自己在两个公司先后实习/正式入职时,分别得到了在交互/视觉设计之外也承担一部分产品的职责和负责一个大型复杂数据平台型网站「从0到1」的全站交互设计工作与后续迭代的机会,起初的情绪是「恐慌、不自信」,坚持过来后就发现比过往同期的进步幅度不可同日而语。这里要说一点,很多同学觉得BAT的核心成熟大设计部门就一定比其他好,但其实BAT内部也有很多称得上内部创业的小型团队(比如钉钉,比如早期的微信),在这些团队里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一个完整产品「从0到1」的创建过程,同时又能享受到公司丰富的公用设计资源,在同样的时间里带给人的成长,比在成熟大部门里大部分时候只是做一个APP/网站里的一个小组件/小页面,是要大得多的。
你现在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做去发现去争取去承担,而不是机械被动地执行,虽然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太多的改变,却会在将来的一天让你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