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走出语言学习的误区
开口说话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语言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学会交流沟通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基础,是智力发展的先决条件。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如何教幼儿说话,怎样让你的宝宝口齿清楚、思维敏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却是每位家长应该加以重视、认真探讨的问题。此前,发生在一些家庭中的语言学习失误现象,以及片面理解智力开发,重识字、轻语言的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几则来自媒体的报道
去年《新闻晚报》曾报道过,有个3岁半的幼儿童童张口把“老师”叫成“老希”,把“葡萄干”说成“帕塌干”——除了父母能猜出他的话来,别人一概听不懂。原来,童童的爸爸美式英语讲得非常流利,妈妈又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高明”的办法:从孩子刚一出生,就由爸爸对他讲英语,妈妈讲日语,退休在家的爷爷奶奶则与孩子讲汉语,“三管齐下”对童童进行早期语言培训。刚开始时,童童是掌握了一些外语词汇,但时间一长出现了问题,他经常会把英语、日语和汉语混在一起,结果话不成句,讲汉语时也拖长音发出一个外语腔。他的爸爸妈妈着急了,加大“教育力度”,频频纠正童童的发音。没想到纠正来纠正去,小家伙索性不开口讲话了,而且看到生人就躲,有什么需要宁可用手比画也不愿意开口。童童妈妈带他到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后得知,由于过早地混学几种语言,童童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语言障碍。
另据《北京晚报》报道,大连5岁幼童可楠英语说得流利,汉语却很拙劣,她经常脱口说出:“妈咪,我肚子饿现在!”这样语法混乱的句子让可楠的妈妈非常诧异。她已经让女儿接受了近两年的正规英语教育,并一直以女儿一口流利的英语为荣。现在出现了这种情况令她不得不开始认真地思考,幼儿的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到底哪个重要。
还有一则消息说,某街道有对聋哑夫妻,孩子已经两岁半了还不会说话。街道居委会的大妈们发现了这个问题,热心伸出援助之手,每天把孩子带到居委会,大伙轮流教他说话。不久,由于缺少语言环境而丧失说话功能的孩子,终于能开口叫爸爸妈妈了。居委会的大妈们还在继续教他,直到他的语言功能完全恢复,能与正常的孩子一样说话交流为止。
重视语言学习关键期
上面的几则报道,说明了幼儿学习语言有个关键期,就像种庄稼,种子发芽时要有适当的温度、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一样,错过这个播种期,你给它再多的阳光、水分,庄稼即使发了芽也很难茁壮成长。有些人以为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懂,用不着急着教他说话,往往就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壮壮的情况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壮壮的父母都是白领人士,壮壮刚出生那会儿,他们两口子正在创业阶段,整天忙于工作,先是请个小阿姨照顾壮壮,后来干脆把壮壮整托在一个老太太家。也是凑巧,赶上这小阿姨和老太太的性格都很内向,孩子看得还很尽心,就是每天说不了几句话,结果壮壮直到上小学了说话还吐字不清,父母纠正了几年他才改过来。对这件事,壮壮的父母很后悔,要是能再生一个孩子,他们绝不会再忽视对他的语言训练了。
客观地说,刚出生的孩子,对大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天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当妈妈总是冲着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你饿了吧,来吃奶。”“看看镜子里有谁?这是宝宝,这是娃娃。”“宝宝吃饱了,该睡觉了。”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会明白,那个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此刻他虽然还不能开口说话,已经有了很强的说话欲望,经常发出“啊”“呀”的声音,即所谓咿呀学语。一般说来,半岁到2岁是婴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大人说的每句话都会如同符号不经意地储存到他的大脑中,经过反复的语言刺激、积累,到了1岁多的时候,他开始会叫“爸爸、妈妈”了。而这时,你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宝宝,灯在哪?”他就会转身或抬头去寻找,显然他已经明白了你说的话的意思。
在这一时期,宝宝虽然已经明白大人的话,并且能够与具体的物品、图形相联系,但他还不会说出来,总是习惯以动作代替语言。比如,宝宝指着水瓶,大人马上会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就会把水瓶递给他。只是我们大多数成年人没有想到,这种轻易满足宝宝要求的方式会延缓其语言的发展。因为幼儿不用说话,大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他的要求已经达到了,因此而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说出“水”字,仅仅为说出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表扬他,让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uexi/)聋儿大学生周婷婷小的时候,全家人为训练她开口说话费尽了心机。有一次,小婷婷饿了,想吃饼干。她指着饼干对奶奶“啊啊”地叫,奶奶尽管疼爱孙女还是没把饼干给她,一边对她大声说:“你要饼干吗?说出来——饼干。”一边用手举着饼干在她眼前晃着。小婷婷说不出来,憋得满脸通红,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奶奶仍然坚持着,坚持着,直到她发出了含糊的“饼干”两个字。或许在常人看来,奶奶的做法有点儿不近人情,可是若没有他们全家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聋儿周婷婷怎能开口说话,并像正常人一样成长为一个大学生呢?
纠正语言学习误区的方法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因此幼儿学习语言也有自身的规律。一般的孩子都是经历从单词句(用一个字或词表达多种意思)、到多词句(用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再到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时,首先应该了解这一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希望孩子一下子什么都能说了。更要注意的是,尊重幼儿语言学习的规律,不要怕麻烦而忽视了对孩子的语言训练。同时,要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引导孩子的语言从简单向复杂,一步一步向更高阶段发展。
1、不要用小儿语和幼儿讲话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正处于单词句阶段,经常会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果果”、“拿拿”,再结合身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他说“抱抱”时,就张开双臂伸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到了1岁半个月左右,幼儿开始能用两三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时他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此时幼儿能把两个词重叠在一起说出来,像“吃饭饭”、“妈妈抱”,“拿球球”等。多数的幼儿快到2岁时,语言中就出现了简单句,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这就是所谓的“小儿语”。
幼儿的语言学习到了这一阶段,进一步训练就会有较大的飞跃。而此刻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用小儿语不仅会限制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还会限制其语言的发展。有些家长不了解这个过程,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小儿语,或是觉得孩子这样说话很好玩,于是过分地迁就孩子,也用同样的小儿语言和宝宝讲话,亲子关系倒是很融洽,却很可能延长了孩子学习语言的过渡期,迟迟不能发展到说完整话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不管孩子怎样说话,父母都应该用正确的语言来回答,采用标准的话语跟孩子讲话。这样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正确语言示范,反复良性的语言刺激,宝宝就能较早地学会说完整的句子。
2、不要重复幼儿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用完整句子说话的幼儿,已经能基本上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老虎”说成“袄虎”,把“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还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还比较弱,不能准确地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正确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老”的音时,舌尖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幼儿还做不出这样的动作,舌尖是平放的,发出的音就错了。这也是大多数幼儿在说话初期都会出现的情况,父母不要着急,更不能学孩子的发音、重复错误的语言,而应当给宝宝示范正确的发音,张开嘴巴让他看说话时舌尖放的位置,训练他发出正确的音。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纠正,在父母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孩子的发音就会逐渐准确,口齿就会越来越清晰。
3、语言学习的早期环境不要太复杂
时下,有不少年轻的父母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早开发智力,孩子越聪明”的片面舆论影响,经不住一些惟利是图的商家的蛊惑,总想及早开发孩子的智力。于是,当宝宝刚一出生,就在墙上贴满了大字的识字卡片,买来了识字书、儿歌录音带CD,恨不得宝宝出了满月不久,就能一边喝奶一边认着字叫妈妈。他们完全不了解幼儿学习语言的阶段性和规律。
事实早已证明,幼儿学习语言不能操之过急,语言学习的早期环境也不能太复杂。以往就发生过有的家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讲各的家乡话,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弄得一家人南腔北调,给正在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不知道学谁的说话好,今天学南腔,明天说北调,结果学习语言的阶段拉长了,学会说话比正常的孩子都晚。因此,父母要记住在幼儿半岁至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应该着重先教他一种正确的语言,即教他先学会普通话。
如果了解了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了解了幼儿学习语言的阶段性,我们就不会盲目地跟风,不会为出个把个能讲几国外语的神童所迷惑。超常发展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上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都会付出不同程度的代价。正如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的杜亚松博士,对童童妈妈的告诫:幼儿过早地混学几种语言,会导致产生语言障碍。当幼儿连汉语(母语)的发音、词汇都不能准确掌握的时候,就要他学习发音、构造、语序等截然不同的外语,无疑于是拔苗助长,这样做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功能,更会给其以后的学习、生活增加麻烦。
语言学习的确是幼儿成长发育的一大关键问题。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要重视,既不要因为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宝宝的语言训练,也不能望子成龙,陷入过早开发、过度教育的误区。
及时开发新生命的心智潜能
科学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能用“无土栽培法”,让一棵普通的西红柿苗结出13000个果实,能让肉眼看不见的原子核,释放出威力无比的原子能,然而,我们能否开发出人类自身的“心理原子能”,使每一个新生命中蕴藏的智慧潜能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呢?
近年来,有关婴儿潜能开发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前沿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果。它突破了以往人们看待婴儿的习惯眼光和传统观念,使早期教育的概念不断更新。
人们发现,每一个正常的新生儿都具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学习能力。例如,出生8小时后,他就会模仿母亲吐舌头;当你叫他的名字时,他就会转过头来;他喜欢看人脸、看图片和汉字;目光能追随眼前20厘米移动的物体。如果让他趴在床上,用手抵住两只小脚,他就会向前“爬行”;一旦扶他站起来,光着脚在桌面上,他就会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由于胎儿本来就生活在子宫的“羊水”里,如果在水下分娩,一出生就会在水中游来游去,不会呛水;如果出生后每天都听读《婴儿画报》等图书。他就会建立对其一生都产生重要影响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他的专注力、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惊人地超前……而像“爬行”、“行走”、“游泳”等先天就有的能力,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训练,几个月后就会自然消失,如果及时加以训练,这种先天的反射就会变成后天的本领。难怪有人把发现婴儿的潜在能力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
就像所有的生物活动都有自己的生物钟一样,人类的智能发展也有它的“智力钟”。人的智力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它运转的不等速性。在生命的早期,它的运转速度最快。它几乎以一种不可遏止的神奇的力量在飞速地运行。正如布鲁姆在长达二十年的婴儿追踪研究后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以17岁时所获得的智力作为100%的话,那么,50%是在4岁前获得的。第二,是它的运转具有许多关键时刻,这些“时间驿站”,正是儿童成长的一个个里程碑,在成长的关键期里学习某种能力,就会事半功倍,而错过了关键期,某些能力就很难发展起来,或者说很难达到他本来应该达到的水平。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是婴幼儿期,特别是生命头三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之魂,百岁之材”。在发展的关键期里,每一个正常的婴儿都有一次遗传赐予的智力飞跃的机会,都有可能培养成个性健康、聪明智慧的人。总是在于你能否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开发出他本来就拥有的智慧潜能。趁热打铁才能成功,亡羊补牢不足为取!
婴幼儿期之所以是开发智慧潜能的黄金年华,主要是因为主宰孩子“智力钟”运行的大脑,正处在“突发生长期”这一最为关键的时刻。而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条件,或者说真正的“营养素”,就是丰富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刺激。这种刺激,将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观结构和整个大脑的性能。而人的智力差异,本质上是脑的差异。因此,婴儿潜能的开发,实质上是大脑潜能的开发。而强调婴儿教育,实质上是强调教育应tulaoshi.com当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尤其是人脑发育的规律。
今日中国,大多数年轻的父母只有一个孩子,只有一次养育初生婴儿的机会。孩子的生命发展是一次性的,是一去不复返的。只有及时、充分地开发新生命的智慧潜能,才能为孩子终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程淮)
七至十个月婴儿的培育方法
这是用四肢爬行的时期。
视觉
把窗户打开,让孩子注意到:花盆里的植物被风吹得轻轻摇动,风铃在微风的吹动下摇来晃去地发出清脆的响声。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uexi/)到公园去,让婴儿看看其他孩子玩耍的情景;或者一边对他说着话,一边在公园或田野散步。
我不赞成推着婴儿车带孩子去散步。把婴儿抱在怀里走路是很重要的,通过皮肤接触而产生的母子亲情,会使婴儿获得安定的情绪,从而成长为一个聪明的孩子。
在婴儿的面前转动或开动活动玩具,或者是摇动拨浪鼓,让他的视线追逐这些东西。
听觉
给婴儿听那些调子柔和的乐曲。我反对整天开着大音量、放着像摇滚乐那样刺激性很强的音乐。
敲击琴键让婴儿听,他会把音阶记住。
看看婴儿对不熟悉的声音的反应,比如突然打开收音机的开关,以培养婴儿区别各种声音的能力。
把你所知道的摇篮曲都唱给孩子听。
触觉
让婴儿玩父母的手指。还可以给他一些纸,让他自由地撕。
把镯子或丝带套在婴儿的手腕上。在他手够得着的地方放上东西,让他伸手去抓。
在婴儿的床头装上商场出售的那种挂有各式玩具的玩具架,然后教给他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诸如打、按、转、拉等。
婴儿吮吸手指,意味着他的发育进入了新的阶段:已经开始会自己把东西放进嘴里了。大人要在不伤害他的自信心的前提下阻止这一动作。
六个月前后,母子俩可以玩皮球了。还可以把盒子当玩具,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