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孩子的智力和语言能力在3岁这一年里会有许多显著的进步,这些变化不仅能让孩子在新的层次上思考,学习和交流,还能为孩子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独立的人做准备。如果你问一个两岁大的女孩她是谁,她的回答五花八门。也许她会告诉你她的姓名,或者回答说自己是个女孩而不是男孩。如果你问她是大人还是孩子,她也许会说:“我还小!爸爸是大人。”或者她会说,“我是大孩子了,”因为她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婴儿了。这些自我了解的知识看似零零碎碎,但拼凑起来却表明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孩子的头脑中已开始慢慢形成了一幅图画。这幅图画向她展示了自己是谁,什么东西能使她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
要点:“表扬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父母该做的“我的拿手项目是……”活动:与孩子轮流说自己擅长做的事。家长可以先说:“让我们来玩个游戏。我说我擅长做的事,你说你擅长做的事。”然后从有趣的事开始,如“搔你的痒,我拿手。”给孩子一些提示,直到孩子能重复说这些事。到最后,她自己会给出答案。益处:榜样和帮助有利于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在这一年里,孩子的自我观念会不断拓展。她会急着告诉你,她喜欢的事物——蓝色和胡萝卜——以及她讨厌的事物——学校的同学比利和西兰花。因为她正忙于树立一种自我意识并向她人展示自己能干什么,所以一有机会,她就会试着自给自足。这就意味着,她有时会对你的建议提出异议,无视或拒绝你的要求。通常还会试着说明,对于自己的世界,她能把握多少。无论这对父母有多沮丧,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需的一步。当孩子培养起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而她人对于这些技能又给予积极的评价时,孩子的自我观念就会增强。利用孩子对于自身的浓厚兴趣和注意力,当她自己想出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表扬她是个聪明的孩子;当她自己拿午餐包的时候,称赞她是个坚强的孩子;当她与来自街那一头的朋友分享她的新推车的时,夸奖她是个善良的孩子。孩子对于自己是谁和自己能做什么的意识正不断增强,而这类表扬能让孩子的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关键:“理解情感才能学会控制情感。”
你快乐吗?
孩子2岁的时候,她对情感的了解已不少了,她能辨别和确认出自己和她人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有了这项技能以及对于因果关系日趋深入的了解,孩子开始能谈论自己的情感和致使她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你也许会听到她说:“我生气了!”如果你问她为什么tulaoshi.com,她会说:“简很小气。”这种解释自己感受的能力
能让孩子对自己的情感有更多的控制权。一旦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感受并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如果有必要,她就会采取行动改变这种感受。当她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她便不再受一时冲动的摆布了。这样她就培养起了研究人员所说的自我约束能力。
自我调节:想法让自己有良好感觉
自我调节是指孩子能表述自己的感受,想办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并从她人那里获得对于她恰当行为的口头认可。这也是成人一直不假思索做的事。但对于孩子来说,自我调节是一件需要有强烈的意识才能做到的事。你也许会注意到孩子很积极地要去拿她的小熊或毯子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是两岁左右大的孩子用来调节情绪不佳的一个普遍而又有效的对策。孩子长到3岁大的时候,便已掌握了调节情感的多种对策了,其中包括:
蒙上双眼、闭上耳朵不看或不听她不想看见或听见的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用语言消除自己的疑虑(例如,“爸爸回来后,我们一起看故事书。”或者“我现在是个大孩子了。”)
用肢体动作安慰自己(如拉扯衣服或摆弄什么东西)。
从家长或其她照顾她的人那里寻求安慰。
改变目标(如当她知道没有自己原来想要的那种饼干的时候,就改要薄脆饼干)。
当孩子陷入了一种情绪,而她自己似乎无法摆脱,家长不妨建议孩子采取以上某条对策。这既有助于解决目前的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孩子长期的情感调节能力。研究表明,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便是每天与孩子进行这样的交流。
情感表达的规则
当孩子在努力学习控制情感的过程中,对于何时、何地、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问题,孩子是从父母那里获得反馈的。只有当孩子清楚了这些情感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她才会告诉父母,她对于父母的表扬或狂怒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孩子会敏锐地觉察到家长对于什么情感会有肯定的反应,对于什么情感会有否定的反应,而对于什么情感毫无反应。否定的反应反而会使孩子对某些行为印象更为深刻,所以家长最好无视自己不喜欢的行为,表扬自己喜欢的行为,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急于想知道情感有什么用,她对自己的环境有多少的控制权,所以努力想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如发脾气,事实上反而会增加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次数。
无论何时,只要孩子的行为合家长的意,哪怕只是一点点,家长也应给予关注和表扬。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提示或对策,教她如何自我调节。例如,告诉孩子他可以踩踩地板或揍揍枕头来发泄他的沮丧和失意,但不能打人、打宠物或踢家俱。这样一来,孩子便知道了排解心中不顺的正确途径。如果孩子发现拉上裤子对他而言太难,教他如何向他人求助。如果不这样做,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而现在,孩子对同一件事却有了积极的看法。当孩子三岁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发现孩子已掌握了一系列全新的自我调节的技巧。当你在朋友家做客的时候,他会在你耳边,悄悄地告诉你他很难过或者直到你坐在车里时才突然哭起来。此时,你便知道孩子在表达坏情绪时已很有技巧。他已懂得使用语言,而不是动作来表达情感。另外,他已经从你的身体力行中掌握了情感表达的规则。
有自觉意识
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同时他也越来越清楚父母赞赏什么行为,反对什么行为,这时,所谓的“自觉”意识情感便开始出现。在孩子刚两岁时,这些情感主要包括羞愧、尴尬和自豪;当孩子快三岁的时候,这些情感中
情感表达的规则
当孩子在努力学习控制情感的过程中,对于何时、何地、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问题,孩子是从父母那里获得反馈的。只有当孩子清楚了这些情感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她才会告诉父母,她对于父母的表扬或狂怒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孩子会敏锐地觉察到家长对于什么情感会有肯定的反应,对于什么情感会有否定的反应,而对于什么情感毫无反应。否定的反应反而会使孩子对某些行为印象更为深刻,所以家长最好无视自己不喜欢的行为,表扬自己喜欢的行为,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急于想知道情感有什么用,她对自己的环境有多少的控制权,所以努力想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如发脾气,事实上反而会增加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次数。
无论何时,只要孩子的行为合家长的意,哪怕只是一点点,家长也应给予关注和表扬。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提示或对策,教她如何自我调节。例如,告诉孩子他可以踩踩地板或揍揍枕头来发泄他的沮丧和失意,但不能打人、打宠物或踢家俱。这样一来,孩子便知道了排解心中不顺的正确途径。如果孩子发现拉上裤子对他而言太难,教他如何向他人求助。如果不这样做,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而现在,孩子对同一件事却有了积极的看法。当孩子三岁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发现孩子已掌握了一系列全新的自我调节的技巧。当你在朋友家做客的时候,他会在你耳边,悄悄地告诉你他很难过或者直到你坐在车里时才突然哭起来。此时,你便知道孩子在表达坏情绪时已很有技巧。他已懂得使用语言,而不是动作来表达情感。另外,他已经从你的身体力行中掌握了情感表达的规则。
有自觉意识
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同时他也越来越清楚父母赞赏什么行为,反对什么行为,这时,所谓的“自觉”意识情感便开始出现。在孩子刚两岁时,这些情感主要包括羞愧、尴尬和自豪;当孩子快三岁的时候,这些情感中增添了歉疚和嫉妒,每种情感不是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就是粉碎这种意识,这些情感的出现意味着两件事:第一,孩子具有自我意识;第二,成人已给予了他某种指导,教他做些什么,教他感觉些什么。这些教导不必是些讲得激动人心的大道理,通常就是一些基本的知识,教孩子如何保证安全,如何与他人相处,比如,和颜悦色地告诉孩子“我们不能打人”。这些更为复杂的情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巨大的飞跃,现在,你的孩子不仅知道你期望他做些什么,他还能将自己的行为与你的期望相比较。每个人向他人伸出了真挚的援助之手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是生活的一大美丽回报。”
查尔斯·达德利·沃纳,作家
一开始,孩子只有在那些经常提醒他情感规则的成人面前表现出自觉意识情感。但研究表明,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是合作型的,而且情感交流上也是积极有益的,那么这种关系在孩子稍大些时便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是非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孩子会逐渐将你传达给他的道德知识内在化,甚至当他没有父母陪伴,与其他孩子在操场另一头的沙箱里玩的时候,他也会表现出这些情感。
家长如是说:卡莱恩两岁半的时候,有一天在一家杂货店里看中了一包M&M’s的巧克力糖。她一屁股赖在地上,又是踢又是叫,非买不可。杂货店里的每个人都盯着我们,可出于某种原因,我站在原地纹丝不动,对她也不加理会。经理走了过来,问我孩子这样有没有关系。我说:“噢,她没事的。”我不知道我哪来这么大的定力不去理她。以前,我常常竭尽所能,对她百依百顺,要她停止哭闹,而现在我厌倦再这样做。但奇怪的是,我们一走到收银台,她停了下来,然后又继续往前走,就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过,即使我没有给她买M&M’s巧克力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