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缠人、羞怯的孩子
如何帮助缠人、羞怯的孩子
羞怯可以是对不可抗拒的社会经历的正常反应。孩子可以辱骂或嘲笑,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感觉尴尬,这都会强化羞怯的行为。如果父母认定孩子是羞怯的,或者哄骗沉默寡言的孩子进入社交环境,恐怕都会使孩子更羞怯。
亲朋好友一起外出郊游。4岁的小丽很开心地坐在妈妈腿上,而同龄的其他孩子在一起开心地玩着。对小丽来说,很多人都是陌生的,其他孩子也没有注意到小丽的举动。一个和蔼的母亲主动过来邀请小丽和她自己4岁的孩子一起玩,可小丽则紧紧地牵着妈妈的手,上了自家的车……
小丽的表姐小兰则充分享受了这两个小时的郊游时光。她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编新游戏。无论小兰是否能再遇到这些孩子,她都已经实践了一些将来会对她有所帮助的生活技能。而小丽却只是和妈妈在一起看着别的孩子玩,直到她实在厌烦了,才加入游戏。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所以她玩得很少,几乎完全失去被看作领导者的机会。在生活这场游戏中,小丽损失了很多。
或许这世界上的小丽们总要比小兰们性格内向一些。没有父母会对孩子缠人是个坏习惯抱有异议,可孩子的羞怯却很少被这样认为。因为很久以来,当人们听到有谁羞怯时就会说:“是啊,他就是这样的呀。”当孩子因羞怯而离群索居、寡言少语时,并不对周围的人构成伤害、破坏;也很少令父母们为此而焦虑;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她是正在严重地虐待自己。父母的漠视、容忍和对此的纵容,致使失去了帮助孩子们的机会。鼓励羞怯的孩子在碰到新人或新环境时克服焦虑的情绪,你会发现大有裨益。帮助羞怯的孩子进行社会交往,与教好斗的孩子学会考虑别人同样重要。
对于缠人、羞怯的孩子,下面的方式能帮他们在交往中感觉舒适一些。
首先是弄清原因。
缠人是大部分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正常阶段,时间或长或短,因人而异。它源自个性的形成。有时候离开父母这个过程感觉太可怕了,而缠人可以帮助他们放弃你——他们的“保护伞”一小段时间。不在家工作的父母们经常会认为这是导致缠人的原因,但实际上这是孩子的个性决定的。比如你带孩子去上幼儿园,而通常情况下不是由你带他去的,这对孩子来说是个特殊情况,所以也会有特别缠人的情况发生。
羞怯可能是种能帮人们处理新情况和特殊刺激的适应机制。羞怯的人其实并不想跑开或者藏起来,他们的感觉有点复杂:又害怕又感兴趣,既紧张又高兴。所以我们得给他们一点时间,找个方式帮他们适应环境。
羞怯可以是对不可抗拒的社会经历的正常反应。孩子可以辱骂或嘲笑,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感觉尴尬,这都会强化羞怯的行为。
有些方面的羞怯是被事先认定而养成的。如果父母认定孩子是羞怯的,或者哄骗沉默寡言的孩子进入社交环境,恐怕都会使孩子更羞怯。
其次,父母要做一个好榜样。
如果你是一个开朗的人,愿意与人交往,那毫无疑问地,你能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如果遇见陌生的人或事对你来说都会有点难度,敞开心胸去面对别人不失为锻炼自己的好方法。即便这样,你也用不着和孩子来讨论。孩子们一般都会成长得比成人们更勇敢、更外向,超过我们,让我们感到骄傲。别用你自己的成见给他们以压力,诸如“你就是羞怯,因为我就这个样子”的说法,对孩子增进社交能力极为不利!
你和孩子一起在社交场合时,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来做自我介绍(脸上要有微笑哦!)。让你的孩子看看,你不害怕去见幼儿园的新人或者新邻居。你甚至可以谈一谈向新人做自我介绍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因为这能让他们感觉更舒服自在。
第三,要发挥微笑的力量。
无论什么年纪的人,当你带着微笑走过来时,都是很难遭到拒绝的。鼓励孩子微笑的能力:“小丽,你笑起来很好看!看到你的笑容我感觉特别好。”当然,羞怯的孩子在第一次进入一个场合时不一定能微笑,如果家人能提前强化一下,微笑会来得容易一些。
微笑传达的是友善和你喜欢别人来和你讲话的意愿。对于羞怯的孩子来说,这意味着他传达了一个好的信息,即他一般来讲是愿意被认识和融入的。
总之,我们做父母的要重视孩子的缠人和羞怯行为的矫正,为孩子顺利成长并融入社会,在他们的人生起点打好基础。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亲子嫉妒--你遭遇了吗?
亲子嫉妒,一个听起来很不顺耳很不可思议的名词,但是它就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的周围。你遭遇亲子嫉妒了吗?究竟该如何化解这种不良心理呢?
引子
宝贝女儿的到来带给子佩许多快乐,也带给她一种酸溜溜的感觉。女儿分享了先生的爱,子佩明显地感觉自己“失宠”了。每天先生快要下班的时候,女儿都像在脑子里安了个小闹钟似的,用小手指着门口,小身子使劲地往外倾斜——她要出去迎接爸爸。见了女儿,爸爸更是高兴得不得了,还来不及换拖鞋就把女儿抱在怀里亲了又亲。到了晚上,女儿睡熟了,爸爸还能在一边深情款款地看半天,那神情简直就像看他思念已久的小情人。
毫无疑问,子佩爱自己的女儿,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但是,每次看到女儿和先生那么亲热,甚至这种亲热都超出了母女之间的那种亲热,她的心里总会有那么一点点不舒服。
妈咪宝贝调查
宝贝的降临使家庭关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tuLaoShi.com爸爸妈妈关注的重心可
引导幼儿实现“独立”
“人非生而知之者”,幼儿的独立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家长和老师应该要求他们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并进行引导,使孩子尽早学会独立。
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培养
对幼儿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使幼儿确立“自己来,我能行”的自主愿望,逐步培养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告诉人们一个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对幼儿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他们本来不会自己吃饭,练习的次数多了,就能很准确地把饭菜送进口里;他们本来不会自己把玩具收拾好,妈妈多次示范,他们也就学会了把玩具收拾到指定的地方;他们本来不会自己叠被子,老师教几次,也就学会了自己把小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这说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使孩子“自己来,我能行”的自主愿望逐步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
幼儿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具备了做一些事情的体力 ;心理方面的发展,使幼儿的思考、判断、记忆、模仿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而具备了学习、模仿、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他们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似是而非到做得井井有条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也是必经的过程。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规律。
家长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与幼儿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培养幼儿独立必须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动手能力。一个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独立性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
古人也说过 :“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把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让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洗澡,等等。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在家里布置一间幼儿房,给孩子设置一个单独的区域,在该区域中家具、玩具等物品的摆放、活动的进行都由幼儿自己做主,成人可参与但一定不能强行干预,要设法给幼儿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在活动过程中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家庭之外的小事,对幼儿进行独立性的培养,比如买衣服、玩具等时,成人应尽可能把自主权让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决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