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足月儿跟早产儿的标准不尽相同,妈妈只要发现以下情况就要送医院观察了:
1.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之内就发现黄疸,是早发性黄疸。
2.黄疸指数一下子升太高,一天增加5mg/dL以上,这种情况比较常见的是溶血型黄疸(妈妈和宝宝的血型不合)。
3.黄疸指数升得太高,有15mg/dL。
4.持续的时间太长,一般生理性黄疸持续的时间是7~10天,如果超过两个星期就要注意了。
造成出生缺陷的原因
社会医学研究认为,出生缺陷有着非常广泛的致病因素,如遗传、环境、营养状况等。但专家特别指出至少70%的出生缺陷是由于孕产妇摄入的必需营养素缺乏造成的。目前,我国孕产妇主要存在:缺乏型营养不良和失衡型营养不良的问题。在孕产期没有及时补充营养,没有调整好身体的营养储备,吃得好未必就是营养好。孕产妇营养欠科学,存在营养不全面、不均衡,重要营养摄取不足,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足。从营养角度讲,孕妇每天需要吃到至少35种食品。,并且还要遵照营养含量标准科学搭配,才能满足孕产妇营养需求。而生活中的大多数孕妇,很难在孕期的二百多天里,按照营养配方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同时孕妇的一张嘴,仅从饮食中很难满足两个人(胎儿和母亲)的营养需求。通常孕产妇根据自己的口味爱好,觉得自己吃饱了,吃好了,可是预防胎婴儿缺陷的营养素就不一定能吃到,吃到了不一定够量。所以通过饮食孕产妇是吃不够所需的全部营养。营养的缺乏导致我国出生缺陷率偏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新生儿是指出生后四周以内的婴儿,新生儿疾病的种类很多,有从胎里带来的先天性畸形或遗传性疾病,有分娩过程中发生的产伤,但大部分还是出生后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第一周关注热点:新生儿脐炎
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周,新手父母们就要接受来自宝宝的第一个考验:新生儿脐炎。有些孩子因为家庭护理不当造成新生儿脐带炎症,严重的脐炎甚至可能造成败血症危及生命。
症状:
正常情况下,生后3至7天新生儿脐带的残端就会脱落,护理不好会发生炎症。轻度发炎时,父母可以在孩子的脱落伤面看见少量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发红,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脐部脓肿,并波及大部分腹壁,同时还会出现发热、哭闹、呕吐、拒食等现象。父母在发现轻度炎症症状时,就应该及时请求医生的帮助,千万不要以为是小事忽视拖延,最终导致病情迅速发展。
妈咪呵护:
1.保持孩子脐部干燥。新生儿脐带脱落之前,不要把孩子放在水盆中洗澡,最好采用擦浴的方式,因为将脐带浸湿后会导致TuLaoShi.com延期脱落且易致感染。
2.选择质地柔软的衣裤减少局部摩擦。
3.新生儿洗澡后涂用爽身粉时应注意不要落到脐部,以免长期刺激形成慢性脐炎。
4.不要用脐带粉和龙胆紫,因为粉剂撒在局部后与分泌物粘连成痂,影响伤口愈合,也增加感染机会,而龙胆紫只能起到表面干燥作用。
5.尿布不宜过长。避免尿湿后污染伤口。有条件可用消毒敷料覆盖保护脐部。同时可以用95%酒精擦脐部,每日4—6次,促进脐带及早干燥脱落。
6.脐带脱落后,如果脐窝处仍有分泌物,可用1.5%碘酒涂在脐窝处,每日2次。脐周被碘酒涂着处可用75%酒精脱碘,以免妨碍观察周围皮肤颜色。
第二周关注热点:新生儿黄疸
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儿黄疸一般在出生后的3—5天出现,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会超过3周。大部分的新生儿黄疸都会在第二周消退。假如在第二周,父母依然发现孩子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这个时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时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对孩子治疗大有帮助。
症状:
生理性黄疸—黄疸色不深,妈妈会发现宝宝的食欲依然很好,精神也不错,没有过多的吵闹现象。在7—10天的时候就会自然消退。
病理性黄疸—宝宝出现黄疸时间过早,或者症状过重、延续时间长,这个时候就要怀疑是病理性的黄疸。
病理性黄疸通常有这样一些症状:
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就非常明显;
黄疸遍及全身,为桔黄色,且在短时间内明显加深;
黄疸减轻消退后又加重或重新出现;
黄疸出现后2—3周仍不减轻甚至更明显;
宝宝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尿呈深黄色;
黄疸同时伴随有发烧、拒奶、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
妈咪呵护:
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婴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黄疸,家长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护理,在孩子黄疸期间可以适量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2.病理性黄疸: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并发脑核性黄疸,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父母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请求医生的帮助。
第三周关注热点:新生儿鹅口疮
第三周时,很多新手父母们都会在心里暗暗舒口气:最手忙脚乱的时间过去了。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假如卫生工作不够到位,孩子可能会患“鹅口疮”。
症状:
孩子的口里,出现白颜色的东西,看起来有点像奶块,开始是一小片一小片,慢慢地融合成一大片。一般的奶块很容易擦掉,但是鹅口疮则不易擦掉。有的父母会用手强制扣掉,被剥落的部位会出血,没有多久,你会发现在原来的部位又出现了新的白片。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鹅口疮”,不痛、不影响吃奶,也不会出现其他症状;但是如果鹅口疮特别严重,整个口里都被覆盖住,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妈咪呵护:
1.鹅口疮在新生儿中很多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婴幼儿抵抗力差,易通过食具、奶头等途径受霉菌感染。
2.预防鹅口疮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哺乳时的清洁卫生:
对于母乳喂养的孩子,妈妈在让孩子进食前,要做好个人的清洁卫生,用清水轻轻擦洗孩子的入口部分,妈妈的内衣要保持清洁、干燥,注意洗手;
吃配方奶或者是混合喂养的宝宝,要注意奶瓶的清洁卫生,使用前用开水煮一下,一般以20分钟为宜;
宝宝进食过后,可以给孩子喂点清水,使霉菌不易生长和繁殖。
3.发现宝宝已经患有鹅口疮,妈妈应该这样做:
不要用手去孩子的口里硬扣;
可用消毒棉签沾2%苏打水清洗患处,然后涂点2%龙胆紫,每天大约3—5次。不严重的情况下,2、3次就有明显效果。同时给患儿口服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
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最好还是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第四周关注热点:新生儿呕吐
婴儿呕吐并不是这一周出现的新情况,但是如果一直延续到本周,并且有症状加重的表现,这样的呕吐多半是不正常的,新妈妈需要多加重视。
症状:
说起新生儿的呕吐,很多妈妈会将溢乳与新生儿呕吐混淆起来,两者的差别在于:溢奶一般是从孩子的口角边自然流出,孩子的表情很安详,不会有明显的异常表现;呕吐则不同,通常在呕吐之前可以发现孩子情绪不好、烦躁不安,呕吐时可见到孩子表情痛苦,呕吐物是从胃中冲出来。
妈咪呵护:
1.仔细观察孩子呕吐物的性质,如果不是咖啡色或带血丝的(母亲奶头有伤口的除外),也不是草绿色或粪质样物,孩子表现正常、反应灵活、肤色红润、肚子不胀、没有发烧、大便正常、吐后仍然想吃东西就不要紧。
2.为了减少呕吐发生,一般在喂奶后将孩子竖着抱起来,伏在妈妈肩上轻拍小儿背部让其将吞入的空气嗳出来,再轻轻放平向右侧卧即可。
3.在出现下列症状时,需要带宝宝去医院:把宝宝竖立抱起后没有明显效果;孩子呕吐时,精神不好,伴有发烧现象,也有些孩子虽然体温没有上升,但是出现拒绝进食,孩子明显消瘦,或者是腹泻水样大便或血性大便、大便不通等,只要出现任何一种现象,就应该立刻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文/蒋晖 指导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主任 王晓川
地贫患儿输血除铁都不能耽误
输血除铁仍是目前治疗β型重型地贫的主流方法,移植虽可根治但有死亡风险。
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众所周知,地中海贫血以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东南亚各国多见,我国以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发病率较高。地贫已成为广东、广西出生缺陷头号疾病,其中的重型β型地贫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日前,“2008国际地中海贫血症会议”在新加坡举行,记者采访了与会专家、来自我国地贫重镇——广东、广西的多位小儿科、血液科专家,他们就预防、治疗展开了深入探讨。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死亡率在10%左右
“广东出生的β型地贫基因携带谱在人群中约有2.8%左右,跟香港的数据差不多;α型地贫基因携带谱大约占8%,两者加起来约占总体人群的11%。实际上,大量涌进的外地人口已经拉低了比例。”南方医院儿科李春富主任介绍,如果算绝对量,广东正在以每年新增300个重型β型发病儿童、笼统新增几千例地贫患儿的速度增加。“两广的出生缺陷率肯定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李春富介绍,轻型地贫患者往往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贫血,大多能存活至老年,所以他们患此病常常被忽略,而最容易被发现,也是危害最大的则是β型重型地贫患者。据介绍,β型地贫重型患儿往往出生时无症状,3~12个月开始发病,呈慢性进行性贫血,面色苍白、肝脾大、发育不良、常有轻度黄疸,症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明显。“孩子的长相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贫的孩子一走进诊室就能被医生第一时间识别的原因,因为他们由于骨髓代偿性增生等,从而导致头颅变大、额部隆起、颧骨高耸、鼻梁塌陷,两眼之间的距离也会比正常人增宽,形成地中海贫血症所特有的样貌。”他表示。
相较重型患儿而言,患中间型地贫的儿童则临床表现没有那么明显,孩子通常在两岁后才会脸色苍白,血红蛋白通常有波动,孩子表现为体质较差,感冒次数逐渐增多、持续时间逐渐延长等。长时间的贫血后,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常会出现肝脾肿大,脸部变形,发育迟缓。
李春富告诉记者,α型地贫患儿中的重型往往是死胎或生出来就马上死亡,而静止型、轻型基本不用管,因为不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无论α型还是β型地贫患儿,如果属于中间型,则都需要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进行医治。而对社会危害最大的β型重型地贫患儿则面临必须选择移植或终生保守治疗。
“就造血干细胞移植而言,感染、出血等引发的移植相关死亡率在10%左右,非血缘移植的成功率低于同胞移植。非血缘移植的术后一年以上生存率在70%左右,同胞移植则生存率在80%左右。”李春富主任表示,移植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