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热对抗:父母有明显的矛盾冲突,而且冲突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双方互不尊重,常常激烈地争吵和打架。对抗时,有的父母把子女当作自己发泄的工具,殴打孩子。有的父母力图使子女加入到自己的一方,一起与对方对抗,结果子女成为父母冲突的替罪羊。在这样家庭生活的孩子,往往产生两种异常行为,一是出现强烈的攻击心理,因此有人认为,家庭暴力具有代际传递的特征。二是犯罪行为,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暴力有关。 ②冷对抗:这样的家庭看似平静,父母双方没有争吵,但他们在心理和情绪上相互敌对,彼此很少说话,也根本不想交谈,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心理抑郁,这主要是由于家庭内沉闷的气氛造成的。国外一学者研究发现,这种家庭的成员,特别是子女,还易出现精神分裂。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2)父母分居
研究发现,分居家庭子女的心理异常较为明显,在分居家庭里,和母亲生活的子女的心理异常程度要比与父亲生活的子女要大,女孩的心理异常比男孩要突出。这些孩子心理异常的表现是:爱哭闹,胆子小,不合群,紧张恐怖,分离焦虑(指由于惧怕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的一种明显的焦虑情绪)。有时,父母暂时的分居,对子女也会产生明显的心理影响。
(3)父母离异
父母离异是造成子女心理异常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父母离异子女的心理异常比父母和睦子女要明显增多。因为幼小的孩子虽然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但他们却形成了与父母的纯真的感情??亲情,父母离异后这种亲情也即崩离。子女不得不与父亲或母亲分开,这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和创伤。父母离异后孩子心理异常的表现常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夜间长时间大哭(多见于较小的孩子);有的孩子敏感、厌烦;有的孩子恐惧、退缩(多见于女孩);有的孩子自卑、猜疑;有的孩子攻击性强或有犯罪行为(多见于男孩)。多数孩子学业明显下降。
(4)父母再婚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明显上升,父母再婚的现象也很普遍。父母再婚,对子女心理影响也很明显。再婚父母的子女与未再婚父母子女相比,前者的心理问题较多,仅次于父母离异的子女。父母再婚子女的最大心理问题,是难于适应新的家庭环境。当孩子突然进入一个新的家庭环境时,原有的环境与新的环境之间有很大的矛盾,由于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调整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父母的再婚,使孩子处于一个新的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突如其来的这种新的家庭关系的接受有很大的困难。而且,不少子女对这种家庭关系有抵触心理,甚至不接受这种关系。这些都会促使子女产生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情绪混乱。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有时抑郁,有时亢奋,具有攻击性。对父母(或父或母)产生仇视心理,易怀疑他人。⑧个性混乱。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自信心差,自卑感强,学业也差。
123对孩子过分挑剔的不良后果
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挑剔是大多数家长常犯的错误。这些家长时时刻刻地盯着孩子,当他们有些事情做得不好或不对时,急切地去纠正,直到他们完全无误才肯罢休。
家长对孩子进行的这种严格要求和训练是想让孩子的行为和做事达到完美无缺。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就不难理解人类的行为都基于本能的反应,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家长们多关心孩子表现优秀的一面,并不断地给予鼓励,那么孩子犯错的次数一定会越来越少。相反,家长老是挑孩子的错,不仅使孩子存在自己常犯错的印象,还会使其对犯错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心理可导致孩子拒绝做任何事。恐惧的压力m.tulaoshi.com会使孩子变得无能,他们认为凡事难以做得完美是自己愚笨、无能。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家长应该认识到正确的东西是从不断地总结错误中得到的,孩子们也是一样,只有从不断的错误中,得到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如果能正确引导孩子减少犯错误的次数,他们将永葆学习的勇气。家长可以从下面的话中得到启发:一次的犯错并不能否定下次的成功。
不要对孩子太挑剔
“米――,蜂蜜的蜜――”
“你听,又开始走调儿了吧。”
“不对。”
“不对的是你。”
“我唱得对。”
“你说,究竟是对,还是不对?”
“我是说我的声音。”
“你的声音怎么啦?”
“我是说我的声音好听。”
“哈哈……”
“哼!”
儿童的心理分析
小进小朋友正在愉快地唱歌。今天可能有什么使他高兴的事儿。
可是,每当他一开唱,妈妈和爸爸就要挑毛病。“他们问我像谁,我看像他们两人。”
处在幼儿园的儿童,几乎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音盲。极少能像大人那样,音调纯正,节拍准确。可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无关紧要,只要能唱就好,因为孩子的心情是舒畅的。
重要的问题在于培养孩子的“音乐情操”,而不在于表现力的水平。而且应考虑到,绝大多数幼儿根本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走了调。
“虽然妈妈说了,应该送我上幼儿音乐班,可是我觉得,比起弹钢琴和拉小提琴,我更喜欢唱歌,因为唱歌比较自由,不像乐器那样受限制。”
妈妈的高招:
儿童的发音器官未充分发育,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是没有道理的。这是生理发育问题,不能苛责。
家长如果吹毛求疵,破坏了孩子的愉快心情,那就是一大罪过。孩子唱得难听也没关系,意义在于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愉快心情。家长应该高高兴兴地听他唱。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用标准的音调和他一起唱。他在反复听正确音调的过程中,自然就改过来了。
儿童的音乐教育,看上去很容易,其实相当难。特别像钢琴、小提琴之类的乐器需要高度技巧,上音乐课就要占去大部分时间,而且很难和儿童的感情表现结合在一起。不要计较孩子是否音盲,让孩子轻松愉快、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吧!
过分活泼的孩子
“阿豪!安静些。”
阿豪是个喜欢吵吵闹闹的淘气孩子,总爱搞些小动作。因此,在幼儿园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警告。
“你就不能稍微安静一会儿吗?”
在家里他也总是惹得妈妈发脾气或叹气。他一刻也不安宁,动作还十分粗暴,弄得妈妈没有安心的时候。
就这样,阿豪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都成了一个难以对付、令人头痛的家伙。他的精力过于旺盛,过于活泼了。因为他热中于摔跤或打仗游戏,因此被他弄哭的孩子也不少。但是无论怎样批评、斥责,他都满不在乎,毫无效果。
儿童的心理分析:
“大家都批评我,让我安静些,老老实实地呆着,可是我实在受不了,我不能呆着不动。”
“我自己也想老老实实在呆一会儿,可是不知不觉地手脚和全身都动起来了。我根本没有模仿动画片里的主人公嘛。”
“我不是欺负人的孩子。我从来没有打过谁,骂过谁,或给谁使过坏。仅仅是当我闹着玩的时候,有时不小心碰了谁的身体。”
“虽然摔跤玩的时候我忘掉了一切,可是画画儿、做手工的时候我都是安安静静的呀。看电视的时候,不也是安安静静的吗?怎么能说我老是打闹呢!”
妈妈的高招:
对于象阿豪这样精力充沛的孩子,要想让他安静,停止活动,或老老实实地呆着不动,大抵不会成功。这些做法都是大人的想法,与儿童的本性是不吻合的。一味用斥责或令其安静的做法是徒劳的。
例如,让他练习写字,听古典音乐,或端坐不动等,概属无效。
精力过剩的孩子,只有通过运动,让他把过剩的精力用掉,才是图老师最适宜的办法。
据说,有的幼儿园对阿豪这样的孩子,让他们提前10分钟到园,先在体育室爬行五圈儿。这样一来,他的过剩精力,消耗掉了,就能和大家的步调一致了。在家里家长也可以试着给他安排运动时间,这样他的精力就会得到发泄。
让孩子知道“后果很严重”
亲子故事
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个行为结果,让孩子体验“行为后果”,他就有了辨别行为的经验,知道哪些行为是适当的,哪些行为是不适当的,这就能减少孩子犯错的机会。
放学一回到家,康伟民就把自己的东西随手一放,以致经常在上学前找不到东西而向妈妈求助。那天,康伟民找不到自己的红领巾了,恰巧妈妈也急着去上班。儿子喊妈妈帮忙,妈妈一边帮着儿子找,一边埋怨儿子乱放东西,结果母子两人都迟到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越早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就越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当康伟民的妈妈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她先是找儿子谈话了。
妈妈很郑重地对儿子说:“你有你自己的房间,你的物品怎么放自己决定,如果找不到,妈妈不再帮你,所以你今后要养成把物品摆放到固定位置的习惯。”
妈妈说到做到。一次,儿子因为找不到语文书向妈妈求助的时候,妈妈柔声说:“很抱歉,我没办法帮你。”结果,康伟民又一次迟到了。
有了这一次教训,妈妈发现儿子在用心地改变自己,放东西逐渐地有次序了,找不到东西的次数越来越少。
事实上,孩子的感受力是很强的,当“坏的结果”出现的时候,他会很快意识到自己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体验“行为后果”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沟通技巧
1. 从小就让孩子“体验后果”
孩子在6岁以前,给他一个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很有必要,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自由的边界,否则可能会让孩子戴上“不自由”的枷锁。
妞妞在家里喜欢穿着鞋在床上蹦跳、拿着大人的书当废纸撕、用小番茄当飞镖……妈妈见了,总是一笑而过。
上幼儿园后,妞妞还是经常穿着鞋在床上乱跳;滑滑梯不排队,总是争抢;还撕别的小朋友的图画书。老师批评她,小朋友不喜欢她,使她觉得不自由,每天早上哭着闹着不愿意去幼儿园……
台湾蒙特梭利教师协会前任理事长吴玢提醒,规则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对于孩子在自由成长中出现的一些违反规则的行为,大人必须明确指出“你这么做不对”。
家长及时制止孩子不正确的做法,孩子做事情才不会以“我喜欢”为标准,而是以“能不能做”为标准。
2. 提前告知孩子“行为后果”
孩子思想简单,考虑问题不周全,又容易被环境左右,很容易做错事。如果提前告知孩子行为后果,就可能使得孩子冷静思考自己的行为。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不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吃,也不劝说孩子多吃点,而是收起家里的零食,告诉孩子:“不好好吃饭,就会挨饿。”
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才能控制自己的坏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
3. 让孩子品尝后果
有一则故事: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然而,他3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他向路人诉说苦恼:“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捉到鱼,怎么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网……这么多年辛苦总结的经验都传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技术还是很差!”路人问:“他们一直跟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路人说:“你只传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
当家长告诉了孩子行为后果,孩子还一意孤行的时候,那么就让孩子品尝后果。这时,父母不必为可能产生的后果预先做防备,更不用担心孩子的不当行为会持续发生,只管提供机会让孩子体会自己行为的结果,孩子自然会从不当行为的结果中得到教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让孩子品尝后果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但是一定要以安全为前提。对孩子有生命安全的事情,坚决不要让孩子去做。
孩子过分追求漂亮怎么办
爱美人心,人皆有之。爱美、爱漂亮,这是人的天性。孩子爱漂亮是无可厚非的。倘若孩子过分地追求打扮、好漂亮,这就要另当别论了。
一般地说,过分追求打扮、好漂亮,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模仿。如果成人每天好梳妆打www.Tulaoshi.com扮,孩子也会模仿成人去涂脂抹粉、佩戴饰物,烫卷头发等。
2、攀比。孩子之间相互攀比,他有的,我也得有。
3、好表现。爱漂亮的孩子常对着及镜上下照照,自我陶醉一番,或是要求成人夸他几句:“这孩子真漂亮”,以求心理上的满足。
探究了孩子好漂亮的原因后,怎样去进行教育和打扮孩子呢?
1、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过分打扮自己。对孩子提出的非分要求,做父母的不能一味迁就,应当制止。
2、父母在给孩子打扮时,要尽可能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征,体现孩子的自然美与健康美。例如孩子烫发会使头发发黄变脆失去天然光泽,孩子穿紧身衣裤,不仅妨碍发育,活动也会受给,同时衣服过紧,还会影响皮肤呼吸和汗腺排泄,有害无益。因此,成人不可能考虑经济情况,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标准”,和他人攀比。应教育孩子不挑拣衣服,好次新旧一样穿,从小养成衣着整洁、朴素,不随便弄脏衣服的好习惯。
应该注意的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或是孩子表演节目时,适当精心地打扮一下孩子的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以便使天真活泼的孩子愉快地度过欢乐的节日。
宝宝过早入园的不良后果
幼儿园还是等孩子3岁后再送
刘女士的孩子曾是小小班的孩子。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保姆,她将两岁两个月的女儿送到了幼儿园,而孩子在小小班的一年时间里,就是她们一家与疾病搏斗的一年。班上只要有一个孩子感冒,她家的孩子就会被传染,冬天她和老公常常顶风冒雪在深更半夜打的带孩子去看急诊,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孩子在上小小班时还感染了手口足病,所幸不严重。刘女士粗略统计了一下,因为疾病、天气恶劣等原因女儿实际上只上了半年小小班;而治病花去了七千多元。
专家建议说,如果家里有人带孩子,建议三周岁再上幼儿园。因为两周岁的孩子自身的抵抗力是最弱的,而幼儿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再好的幼儿园也不会像家里一对一的照顾那么好。年龄越小的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越强烈,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进食,进而会影响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别容易生病。从孩子的健康考虑还是三岁比较好点。而两岁左右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孩子甚至还不会说要大小便。另外,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感受到的那种亲情是幼儿园里所感受不到的!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
小虎的妈妈赵娟是一名保险公司的职员,她说:我儿子2岁多了,,因为一家人都宠着他一个,现在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差,于是我坚持把他送进了幼儿园。赵娟说,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并不是想学多少知识,而是想让他学会和别人相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的社会中,情商的发展绝对比智商重要。像是道德、基本常识啊、如何找朋友玩啊、跟朋友生气了又怎么办,她认为与人相处的技巧比文化知识来的重要。这些都只有在幼儿园里才能学得到。
专家则认为;两岁左右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她说,现在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幼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地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地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幼儿园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入园太早淡了亲情
刘可瑞夫妇都是从外地来长沙工作的年轻父母,俩口子的工作又忙,无奈之下他们让两岁四个月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小班,而且还是全托。刚开始孩子非常不情愿去,每次去都哭得很厉害,从早上起床情绪就不好,为此还影响早上的食欲。
孩子适应幼儿园之后反而对班上的保育员产生了依赖,回家后与父母亲热一阵之后就自已呆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与爸爸妈妈讲话明显少了很多。
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认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班孩子的入园年龄应满3周岁。父母提早送孩子入园的想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繁忙;二是认为自己不会带,早入托就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家长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但幼儿在2岁之前仍处在恋母情结阶段,最好以家庭抚养为主;离开父母、家庭的时间不宜太长。6个月-2岁是孩子与父母的特殊情感连接阶段,直到2岁以后才调整为“伙伴关系”,适宜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由于婴幼儿阶段是早期依恋感发展的最佳时期,过早入园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此外,由于孩子尚未与父母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对其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入高层次情感发展都会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