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孩子下棋
琴、棋、书、画堪称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棋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脑力活动。棋局变化多端,又遵循一定的规律,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否则一着不慎便满盘皆输;棋战时两军对垒,可训练人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要想取胜,还必须讲究战略战术。人们把棋类称为“智慧的体操”。提高下棋水平的方法很多,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家长在指导孩子下棋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实践。实践是提高孩子棋艺的最主要的方法。从下棋中摸索提高下棋的水平,也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孩子缺乏临场经验,需要多下棋,才能取得经验教训,学会各种技巧,提高对局面的判断力,提高技艺水平。
2、复盘。下完一局棋后,总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如果下完了事,不加回忆、分析,棋艺的提高就慢。因此,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全盘棋的得失、胜负的关键所在。
3、观摩。让孩子看看其他高手的棋路,每步棋都要开动脑筋猜想该怎么对弈,将自己的设想与高手的实际弈法对照,多分析,从中必会有所收获。
4、分析残局。一局的前后过程,一般可分为开局、中局和残局三个阶段。残局子少但并不简单,多分析、研究残局的弈法,对提高孩子的棋艺,帮助较大。
另外,下棋时,一定要教育和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只有这样,才会悟出棋局中的奥秘,提高棋艺水平。如果孩子下棋时东张西望,注意力分散,或者不加思考,随便乱走,这样就达不到提高棋艺的效果。
孩子下棋只能赢不能输怎么办
我的儿子蒋国韬眼看就要过5岁生日了。近日偶然和儿子玩“游戏棋”时又发现一难题:棋子赢了就高兴,输了就哭,越哭TuLaoShi.com越伤心。他和我玩的是一种数字游戏,丢点子后决定走棋的格数,逢绿格奖(加格数),红格罚(减格数)……不知阁下高见为何!更愿在此与天下所有年轻父母共同探讨“优育”之道!
下棋中有赢家和输家是必然的,你的孩子只能赢,不能输,输了就哭,也是正常的,这是因为他的生活经验少,赢了大家笑脸相对,输了,大家表示惋惜,甚至说些不太恰当的话,所以当他输了的时候就有“伤心”的表现。
怎样对待孩子输不得的心理呢?
1、要对孩子讲输赢在游戏中是常有的,这一盘棋也许他赢了,你输了,但下一盘棋你赢了,他输了,要坚强,经得起输、赢。
2、要使下棋的技能更好,赢的可能就大。要好好向家长学习。当然,有些棋(如此处的数字游戏棋)没有什么技术可言,完全碰运气,那么,输赢就更无所谓了。
3、平时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当然,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没有得第一、下棋输了;没有跳过障碍人物都是挫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对他们都是很难过的事,要对他表示同情、帮助他正确认识,他继续努力,以得到成功。当然,对有些事不能因技能提高而成功时(如想要的东西不能得到),也要让他理解为什么。
4、要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件持久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小开始。希望家长能给孩子培养和训练,使他们日后会比较坚强。
5、培养和训练就是当看见孩子失败了(比如输了棋、投球未中、走平衡木老掉下来、穿鞋带老穿不进扣眼等),不马上替他完成,鼓励他再学习、再试,通过自己努力,争取成功,实在不会,再帮助。
6、当他经过努力达到成功(如投球中的、走平衡木不掉下来、下棋赢了、鞋带会穿了等),要大大表扬,让他感受到经受挫折、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怎样指导孩子下棋
孩子下棋有很多的好处。在下棋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意志力也得到锻炼。棋类游戏还能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因为棋类游戏都要求儿童在走棋之前就想好应该怎样走棋,想好了以后再动手。这对孩子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逻辑发展都很有帮助。孩子下棋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许多家长都希望教孩子下棋,但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一般家长可采取如下步骤:1、培养孩子对下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对下棋感兴趣的基础上再予以指导,一般比较容易些。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教孩子学习简单棋类的简单下法。如跳棋,先让孩子一步一步地走,看谁先到达目的地。教会后,再教孩子怎样利用自己或对方的棋子跳着走,尽可能快地到达目的地。学会了下简单的棋,再教稍复杂的,如象棋。首先要教会孩子认识“将、象、士、车、马、炮、兵”这几个字,然后玩“吃棋子”的游戏,即双方各出一个棋子,看谁吃得多,谁就赢,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直观地认识各个棋子作用的Tulaoshi.Com大小。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都好胜,刚开始下棋时如连遭败绩,则孩子对下棋的兴趣会骤减。反之赢了几盘便会兴趣大增。所以家长和孩子下棋时要有意识地输给孩子。孩子下赢了要及时表扬鼓励,让孩子体验到胜利的欢乐,也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这样,孩子对下棋的兴趣也会逐渐浓厚。
4、孩子刚会下棋时一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半小时以内为宜,时间过长孩子容易疲劳,注意力易分散,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
5、教孩子下棋要有耐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孩子一时不能理解时切忌指责训斥他们,说他们笨,这样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下棋,孩子的“头脑体操”
有研究表明,棋类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然而,有关专家认为,孩子要达到这项“头脑体操”的理想效果,取决于孩子是否能快乐学棋。
案例:小晶晶从4岁就开始学国际象棋。学习中,她很听老师的话,老师教的东西都会老老实实背下来。而父母对她的要求,只是玩玩,能走子知道规律就可以了。
学棋一段时间后,小晶晶参加首次升级赛。比赛那天,小晶晶的棋走得很慢,别的小朋友都出来了,她才只下了几步,最后规定的时间终于过去了,小晶晶满眼泪水地出来……以后又参加了几场比赛,结果都差不多,是不是还要让女儿坚持学棋?如果放弃?会不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最后,父母从孩子的态度中找到了答案:小晶晶并没有主动提出不愿下棋呀!
于是每晚,爸爸都与小晶晶完成一次对局,即使小晶晶输了,哭得翻江倒海,也没有人救她。以后小晶晶的哭声越来越轻,越来越少,下得也越来越快了。在再一次的升级比赛中,小晶晶不到20分钟就出来了。小晶晶赢了,这次升级,让小晶晶自信心也提升了不少。
专家分析:美国有一项研究证实,会下棋的小学生比不会下棋的同龄人在阅读考试中的分数要高出10%,学棋5年的孩子比那些没有接触过棋类的孩子在阅读理解方面要高出4.3个学分,而在数学方面要高出6.4个学分。
这个结果说明下棋这项运动能使大脑进行高强度的锻炼,可以提高孩子的视觉记忆力、注意广度和空间推理能力。它要求孩子做出一系列的决策,每一步棋都会帮助他们学会未雨绸缪、权衡利弊、逻辑性地决定最理想的选择。
不过,下棋对大脑的影响取决于孩子是否被迫学棋,因为只有当孩子想学时,下棋的好处才能得以显现。
父母应调整预期
面对孩子每一次赢输,父母都要控制好自己情绪。即使孩子有成为世界冠军的潜质,父母都要着重于现阶段孩子智力的启蒙和情商的培养,而不应该是胜负和名次。
尤其忌讳的是,当孩子赢棋时大肆奖励,但他输棋时却一味地愤怒和指责。
【建议】
留意孩子的情绪
学棋的压力不小,对一般孩子来说,过早学棋可能会弊大于利。有研究发现,棋手们在比赛中消耗的体能并不弱于一个拳击手,棋类竞赛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父母应细心地留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给孩子所需要的关怀、鼓励、赞赏和一颗平常的心。
【建议】
对专注力的训练
从不会下棋到能下好棋,正是用娱乐方式培养专注力的过程。如果孩子能有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精致的甚至想象中的棋盘上,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父母应及时加以鼓励。当棋越下越好时,孩子的小心灵就具备了强大的力量,有能力在更细微的事物上集中精力。
【建议】
参与孩子的学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angqi/)父母并非一定能成为孩子的对手,但是如果参与其中,能够了解孩子在经历什么,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需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等。
不过,父母的角色并不是伴学,每天守候在教室门外,而是要成为给于孩子最需要的关注、体谅、帮助和赞美的后援和知己。
【建议】
下着玩也有收获
不要认为只有天赋的孩子才能够学好下棋。其实,任何孩子都可以玩棋。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下好棋。即使孩子对比赛没有兴趣也无妨,经常下着玩也会有益智收获。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angqi/)怎样指导孩子看图书?
一、辅导孩子看图书,可以从观察图形、了解故事、展开想象、积累词汇等方面逐步入手,这是了解掌握内容比较完整、系统的方法。
观察图形。可以问孩子“画面上有什么?有谁?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小动物穿什么衣服?表情怎样?”等等,让孩子学会仔细观察,并运用简tulaoshi短语言对话。
了解故事。可以问孩子:“小动物在干什么?谁和谁在一起玩?发生了什么事”等等,孩子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了解故事、图画的具体内容,这是孩子初步具备想像思维能力的基础。
想像、创造性活动。可以问孩子:“它是怎么想的?会怎么说?为什么?后来又来了谁?又会发生什么?假如它这样处理会怎样?”等等。可让孩子自由发挥想像,进行创造性讲述、并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肯定。这一步是较高级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可让孩子在创造思维中进一步体验社会性情感,学会思考实际问题。
丰富幼儿的词汇。词汇量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是思维运用的“材料”,家长在引导孩子读书过程中应注意在作品中发现具有一定美感或特定意义的词汇,也可从孩子的发言中找,激发孩子的“成功感”,或自己计划设定一些优美的词语,让孩子熟悉、了解、掌握甚至运用。
二、通过穿插故事、预见结尾、续编等手段在观察、想象、讲述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家长可让孩子进行以下活动:①穿插故事。家长讲述故事开头与结尾部分,让孩子想像穿插故事中间部分,对孩子突发奇想的构思予以大胆肯定;②续编故事。对故事的结尾部分进行延伸,让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家长可进行“编故事比赛”的游戏,爸爸妈妈一人当裁判,另一人与孩子比赛。家长的参与实质上也是弥补孩子因社会经验不足而存在的“记忆表象不足的缺陷”。“裁判”可适当偏向孩子,以激励为主。当然说明“优胜”的理由很重要,有助于孩子对事物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的提高。
三、从多种角度看图书,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
幼儿图书并非单一的文学作品的园地,有许多幼儿画册是带有智力开发内容的,家长不但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智力题,同时还应注意发掘图书内容隐藏的各种教育资源,比如画面结构、色彩、线条、形象,物的数量等等。可以提问:“小房子屋顶是什么形状的?小鸡的头是什么形的?图中有几个小动物?这些花都是什么颜色的?”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仔细寻找,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教育孩子的素材,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数、形、空间思维等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