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轻的一代爸爸妈妈吸取了很多新的教育观念,他们往往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单凭多多夸奖,就能把孩子塑造成“人见人爱”的天使吗?在“赏识教育”的发祥地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知识阶层的父母,在反思“过分鼓励”的害处,太多的鼓励就像太多的糖一样,要知道,你若想让孩子知道“糖”的美,就不要让他掉进糖罐出不来。
夸张鼓励毫无意义
www.Tulaoshi.com “你好乖呀!”“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你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哦,今天早上你表现得像一个天使!”对于小于5岁的宝宝来说,这样“抽象”的鼓励毫无意义,他根本不明白他的哪些行为像“天使”,哪些行为又成了爸妈的“骄傲”。既然鼓励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宝宝的好行为,那么表扬应该越具体越好。我们会发现,一旦我们指出孩子的哪些行为“有进步”,孩子以后会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去做事情,他就会自觉自愿,我们的养育过程就会“省力而见效”。具体到某一个细节的鼓励往往是低调的,比如,“你今天早上主动帮妈妈铺床,我真高兴,谢谢。”“你主动帮妈妈摆放碗筷,下楼时主动搀扶爷爷,真不错!”低调而具体的鼓励听上去随意而亲切,明白地告诉孩子:这是应该养成的行为,我们是一家人,互相帮忙,这很自然。
引发反感和不安
相当一部分父母误解了“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他们以为“赏识教育”,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夸孩子的理由来,甚至认为,“孩子本没有这些长处,你夸了他,他不好意思否认,自然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孩子会怀疑父母这样夸他是有他们自己的目的,“他们为了让我乖乖就范才这么说,他们很虚假。”为了表扬“真正的自我”,孩子很可能得到的赞扬越多,就越顽劣。
受不了挫折和批评
因为超乎寻常的夸奖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永不会错。这样他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批评时,会很受不了。因此,在家受到无微不至夸赞的孩子,经常到大班快毕业时还没有喜欢上幼儿园,他也会时不时产生这样的困感,“为什么我把玩具捡回抽屉里,妈妈就会夸我‘真了不起’,老师却会批评我没有把玩具一样样收进纸盒里呢?”家庭教育对孩子鼓励的“过分慷慨”,事实上与幼儿园的鼓励原则形成双重标准,这让孩子感到迷惑,从而更有可能乐意呆在家中,而不愿意留在集体活动的场景中。
想想自己平时夸奖孩子时有没有以上的注意要点呢,如果有的话一定要赶紧纠正过来,要学会正确夸奖孩子才行。
很多学者强调要夸孩子,但不能胡夸,让孩子觉得夸奖不那么“值钱”。夸奖孩子是一个心理技术,夸奖不只是语言的夸奖,更多的是表现出美好的态度——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认同态度,比如信任,对他充满着兴趣,而且对孩子的存在感到幸福。如果父母喜欢说“不管你怎么样,只要你健康快乐的活着,我们就觉得很满足”,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想让父母满足,会有事没事也喜滋滋的,凡事都愿意往好的方面想。
父母喜欢说“孩子你必须好好学习”,虽然是表达关心和督促,态度上却让孩子读到“如果你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那么,学习在本身的意义之外,有了更多的意义与压力,孩子对学习厌烦就会是早晚的事。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管他聪明也好,愚笨也罢,都无条件接纳,孩子就会按照天赋的能力顺利发展,甚至会比别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和自我感。即使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能干的孩子,如果父母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接纳,孩子就需要把自己割裂,分出什么是好的,父母喜欢的,什么是坏的,不被喜欢的。他要花出精力来处理,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成长与学习。
那么,是不是可以老夸孩子?不!孩子不能无条件地夸,夸也会夸出毛病来。夸什么往往也意味着在否定孩子另外的什么。所以,接纳、欣赏孩子比语言的夸要好,夸是寻求孩子与父母价值观念的一致,接纳、欣赏可以存在双方的价值差异。语言上的表达会给孩子误解与错觉,接纳他、信任他的态度是不容易被曲解的。
有一个孩子在信中说了很多父母如何不喜欢自己,其实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父母总想按照自己心中的样子去塑造她,实际上是父母太喜欢她而失去了理智。其实,爸爸妈妈拼命地批评她,从内心来说是焦急,他们觉得孩子内向不符合社会要求和人际原则,担心孩子的竞争力会比较弱,实际是在担心孩子,只是爱得过度了。
他们无意识地想替代孩子去生活,希望孩子像自己这样,或者像他们心中想象的那样去生活,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权利。从动机来讲是非常好的,是爱孩子。女儿一定要觉察到爸爸妈妈不是讨厌她,不喜欢她,恰恰是太喜欢她才会变得焦躁不安,没有办法。
这个女孩真正的问题是过度认同父母,试图让父母满足,忽视了自己的需要,也忽视了自己的能力。现在来抱怨父母是缺少对自己的觉察,其实只是她一直在让权,让父母对自己的介入太多,现在她又把全部的责任推给父母。心理医生可能会引导她意识到要摆脱困境,需要重建一种观念系统,看到自己个性中的优势,并把这封信看成自我觉察与分析,与过去告别,重新发展和评价自己。
有些时候,孩子可以在父母亲面前表现得更加主动一些,让爸爸妈妈的担心减弱,给他们传递与以往不一样的信息,表现出认为爸爸妈妈说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态度。比如,主动和爸爸妈妈交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表现出有些事情必须由自己来决断,让父母听从自己的安排,让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是可以信赖的。
信中谈到爸爸妈妈越批评她,她就越弱,这是一种让权,她放弃了自我的决策能力,转而依赖父母,以为这样会好,结果却更糟。她表面上一直在服从,内心却在不满、痛苦,结果是更有压力、更弱、更内向、更不能作决定。她什么都让爸爸妈妈来决定,什么都不说,等爸爸妈妈说了她才动。
这种做法看起来是顺从父母,实际上却让自己与父母卷入一种循环关系,越来越糟糕。结果爸爸妈妈还认为自己预见对了,孩子真的被她的内向给害了,甚至为了帮助她再加一把劲,反而火上浇油。其实孩子不是被内向害了,而是被父母执著的观念害了。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在夸孩子时一定要多加分析和思考,不要盲目乱夸,把孩子夸出毛病来。
有这样一个女孩儿,漂亮、聪明、人见人爱,在幼儿园时,就获得许多少儿歌舞比赛奖。但在六岁时,小女孩儿因一次不小心被一个树枝尖刺伤了左眼,从此她的左眼失明了。小女孩儿曾经伤心地痛哭了好几场,但她依然喜欢唱歌、跳舞。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珠,可小姑娘更执著地勤学苦练。在每次汗流满面的练习过后,爸爸和妈妈几乎同时都亲切而又满意地对女儿说:“我喜欢你现在的样子!”在不断地努力和父母的关爱下,女孩儿又夺得了三项少儿歌舞比赛大奖。
“我喜欢你现在的样子”,当孩子听到这句话之后,心中感到很温暖、很舒坦。孩子会认为父母既然能看到并能肯定自己现在的“样子”,自己就不但要继续坚持好现在的表现,而且还要做得更好。
我喜欢你现在的样子:
1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
当孩子的情绪需要及时调整和引导时就说:我喜欢你现在的样子。
2学会用这句话激励孩子: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夸自己的孩子是好宝宝的。可是,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这种夸奖或许会一天天少了。
当看到孩子咿呀学语的稚气和蹒跚学步的憨态,面对孩子那红扑扑、又粉嘟嘟的小脸时,做父母的都觉得孩子的样子让自己格外喜欢和开心。然而,当孩子走过婴儿期,在步入儿童期、少年期的过程中,这种喜欢或开心或许在一些父母的心中逐渐消失了。
其实,孩子的样子令父母喜欢是不必在意年龄和长Tulaoshi.com相的变化的,应该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进行时,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过程都应是令父母所喜欢的,而这个过程中,正在表现中的孩子的现状都应该是父母最喜欢的。
父母要学会用语言激励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的力量,才能不断走近成功!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闸北八中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有一天,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突然告诉我班里有几个“差生”。我很吃惊,就问她,怎么知道他们是“差生”?女儿说,老师提问到这几个小朋友,他们总是回答不出来,时间一长,大家就认定这几个人是差生。
我的导师曹子方是儿童心理学专家,听到这个故事后对我说:“你女儿说的肯定是真实的,我还可以提供更多事实加以证明。”曹老师曾参加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的验收,发现几乎每间教室的黑板上都有孩子的名字,旁边大多有五角星、小红旗、小红花,但总有几个孩子没有。她问为什么这几个孩子没有呢?孩子们的齐声回答使她大吃一惊:“老师奶奶,这几个人是坏蛋,他们怎么能有五角星、小红旗、小红花?”
我在想: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由此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其实,我无意责怪教师,至少绝大多数教师都在认真工作,他们也无意去伤害孩子,问题在于把学生“分等”再评价学生的想法,确实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而且这样也有意无意地影响家长、社会对孩子的评价。
经验告诉我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确实,教师和家长都在夸好孩子。夸好孩子固然是对的,可以使好孩子更好,但好孩子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重点是通过夸并不好的孩子,使之变为好。其实每一个孩子不管他当前如何,他们总是有所谓的好与不好。有好的地方才能接受教育,有不好的地方才需要教育。
夸孩子好的地方能使之体验成功,因为反复成功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发现,所有成功者都有一些共同点——超强的自信心,所以他们能战胜失败,获得成功。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多夸夸他们!
夸表现好的孩子,更要夸表现不好的孩子,帮他们指正错误,及时夸奖点滴进步,就能让他们拥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