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3岁前宝宝要学的规矩
导读:当孩子逐渐明理,开始可以听懂“对”与“不对”,“应该”与“不应该”的时候,就应该让宝宝学会一些规矩,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于今后的生活学习都是很有必要的。
立规矩7原则,让淘气宝宝变听话
导读: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更多精彩推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这就是这几次家长会交流的一个重点——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图老师整理)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123孩子做客没规矩怎么办?
问题来了:我姐姐家的宝宝刚满三岁,小男孩长得很帅气,真是人见人爱,可他有个毛病,到别人家做客完全没规矩。前几天,我姐姐带他来玩,他饭也不好好吃,米粒子抹了一脸,还到处乱翻一气,把茶几上的糖果瓜子扔了一地。我姐说他到了别人家也那样。我知道小男孩天性好动,但是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他不要这么闹腾呢?
辣妈支招:正如你所说,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本就不能指望小朋友身上装一个开关,一到客人家就自动切换到安静状态,成为谦恭有礼的模范儿童。
其实,你外甥在你家如此闹腾,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你的待客之道也有待改进。在很多时候,小朋友往往是因为没有一个合适渠道满足好奇心和发泄旺盛的精力,才会“胡作非为”。所以,建议你在他下次上门前,先专门为他留出一个空间,准备一些积木啦、涂鸦的工具啦、橡皮泥啦,甚至是用来蹦蹦跳的垫子啦,供他玩耍和探索。这个小空间对小朋友的吸引力是无穷的,根据我观察得来的经验,小朋友专注地玩上一两个小时的涂鸦或者泥塑,那是再常见不过。大人就可以坐在一旁,优哉游哉地喝茶聊天了。
如果你不想这么麻烦,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在客厅里放一块防水的垫子,上面放个水盆,准备几个舀水的勺子和瓶子,没有一个小朋友能拒绝玩水的诱惑,他会周而复始地把水从一个瓶子倒进另一个瓶子,乐此不疲,可别以为这是简单的玩耍,他从中会慢慢掌握物质守恒的规律,这是物理认知的第一步。
所谓工夫在诗外,要想让小朋友规矩起来,先从尊重他好动的天性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