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安哭着回家,脸上明显有一道被指甲抓破的痕迹。
"呜呜,妈妈。"看见妈妈后,安的哭声更大了,她委屈地说,“那个琼今天又欺负我了,我不想上幼儿园了。”
妈妈很早就知道,隔壁邻居家的女儿琼虽然只有3岁,个子还没有安高大,可是从小就是个恃强凌弱的家伙。
原来,今天做游戏,安与琼被分到同一组。当她们商量游戏方法时,两个孩子想法不同,几句争吵之后,琼大打出手,而安则因为一直被妈妈教育不要打架,因此始终没有还手,最后还被琼抓破了脸。
电话与老师核实了事情的整个经过后,妈妈希望老师以后能及时有效地制止琼的暴力行为,以免其他小朋友再遭受与安同样的遭遇。
挂上电话后,妈妈跟安说,“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楼下的花园玩,如果琼再无缘无故地动手打你,你要记住还击。你并不比琼个子矮,相信你不会吃亏的。”然后,妈妈告诉安,什么叫正当自卫,应该在什么时候使用。
几天之后的一个下午,妈妈正在做饭。突然听到窗外的花园里传来大声的争吵,接着是一阵短暂的混战,然后琼哭着跑回家去了。安把手插在衣服口袋里轻松地走进房间,跟妈妈说:"琼先打了我,所以我不得不帮助她记住再也不能打我了。"
安有效地对琼"以牙还牙”。从那时开始,俩人在一起玩的时候就和平多了。
勇于自我保护,通过自卫赢得自尊也是孩子应该尽早具备的能力和品格。
一般说来,父母应该向孩子说明打架是愚蠢的行为,但是,要求一个孩子在挨打的时候仍然不做反抗,这样的父母无疑也是愚蠢的。
通常的规律是,孩子们会对一个没有自卫能力的孩子很不仁慈。他们每个人都想拥有最好的玩具,都想根据自己的利益决定游戏场所的规则。如果他们发现只要挥动结实的拳头打在玩伴的鼻子上,就可以居于优越地位的话,缺少反抗意识和能力的孩子就会处于越来越弱势的地位。
谨记 教育子女不要打架和伤害别人是明智的。教育子女通过正当自卫赢得自尊同样也是明智的。
贝贝和童童
贝贝与童童同龄,今年都快3岁了。他们住在同一栋楼里,他们的妈妈是多年的老朋友。 星期天早上,阳光明媚。像往常一样,妈妈们又带着各自的孩子来到楼下的草坪上玩耍。贝贝和童童在草坪跑来跑去,做着互相追逐的游戏。虽然他们常常跌倒,但是都很勇敢,不用妈妈搀扶自己很快就能爬起来。
突然,妈妈们远远地看见贝贝抓住了童童的衣领,一把把童童推倒,童童跌坐到地上,楞了一下,然后大哭起来。
两位妈妈赶紧跑了过去。贝贝的妈妈严厉地对贝贝说:“我看见你先动手推倒了童童,赶紧向童童道歉。"
贝贝撅着小嘴,倔强地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不用了,孩子嘛,打打闹闹是正常的。"童童妈妈讪讪地说,她觉得自己既然和贝贝妈妈是朋友,怎么能好意思为了骇子的事情过于认真呢。
童童还在大哭。童童的妈妈为了平息事态,大声斥责童童,"跌一跤怕什么,又没有摔坏,不许哭了,再哭,就回家去。"
可是,童童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童童妈妈有些困惑。为什么在此之前,童童跌倒了好几次,不都高高兴兴爬起来了吗?为什么被贝贝推倒一次就大哭不止?
童童妈妈的确需要懂得,此时,童童受到的伤害主要是心理上的,并不是身体上的。他被别人欺负,作为他依靠的对象——他的妈妈,却没有保护他的利益,他不仅感到屈辱,也感到无助。他用哭来发泄自己愤恨伤心的心理,他用哭来抗议妈妈的"软弱"和"不公正",他还希望通过哭声争得妈妈的爱护。
承担着孩子对成年人的信赖,担负着保护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责任,父母没有任何选择,必须公正地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贝贝妈妈是对的,她对于贝贝与童童之间的冲突做出了合理的反应,但是,童童妈妈却并非如此。当然,童童妈妈的做法是许多"受害者"一方的父母常常采用的"无私"做法,不过,真正正确的做法可以这样:
童童妈妈对贝贝说,“你首先动手推倒了童童,这件事是你不对,你应该向童童道歉。不过,如果是童童先做了不对的事情使你生气才推倒他的话,我会让童童向你道歉。"
或者,如果看到让贝贝当场道歉已经没有可能,坚持下去反而只会使贝贝妈妈难堪时,童童妈妈可以对童童说,“贝贝做的不对,他应该向你道歉。不过,现在他还没有想通,我相信,等他想通了的时候他会向你道歉的。你先原谅他好吗?另外,他为什么要推你,你做错了什么吗?你该不该向贝贝道歉呢?"
面对与自己一样幼稚的同龄玩伴,在身体有可能到伤害的时候,孩子应该学会用拳头还击以捍卫自己的尊严。但是,父母还应该逐步让孩子懂得,这种”以牙还牙"的暴力行为只是保护身体、捍卫自尊的最低级的手段,在万不得已时才需要使用。在文明的社会里,有修养的人不应该用暴力的方式反对暴力。实际上,这种维护自尊的原始方式常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父母在教给幼小的孩子“以牙还牙"方式的时候,如果能够引导孩子理解更为文明的自卫方式,孩子的心理和意识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谨记 :在孩子学习维护自尊与保持自爱的同时,也必须学习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本是相互的,他早晚应该懂得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