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最适合儿童的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2、创造性(或者称即兴性)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像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奥尔夫音乐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
从本土出发,中国的奥尔夫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因此,各国的奥尔夫理念相同,却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不会使奥尔夫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而是不断创新,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5、从儿童出发
音乐不是精英人才的专利品,在七种智能学说里面,提到可以通过艺术渠道对人进行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音乐细胞,没必要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这就大错特错了。艺术是每个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和体验。
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声带发育还不成熟,如果让孩子唱一个长音,他还唱不下来,有时出现唱歌唱不准的现象,也是正常的,但他的动作发展已经成熟,听觉也是成熟的,因此奥尔夫最适于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节奏、韵律,了解音乐语言。
奥尔夫音乐的局限性
奥尔夫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学习其它音乐的起步。
总之,奥尔夫打破了科学的系统性,摆脱了科学对音乐的桎梏,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采访后记:在李老师的家中,为了表现奥尔夫音乐的特点,李老师即兴有节奏地拍腿、跺脚、拍胸,就演奏出一段音乐,我恍然大悟,原来音乐离我们这么近。
指导专家/李妲娜(中国音协奥尔夫委员会会长)
文/苏春平
摘自《妈咪宝贝》2002年第四期
与奥尔夫音乐共快乐(下)
音乐,就该是快乐的多年前一些家长在倪老师的课上带孩子玩过音乐游戏以后会问:倪老师,干吗花这么多时间玩呢?什么时候才开始正式上音乐课呀?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音乐”是一座山,早早地,他们开始拽着孩子的手开始往上爬(学琴,学五线谱……),一路的美景“不许看!”“没时间看!”,在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山顶”,只有到了山顶,才是音乐。那一路烂漫的山花,叮咚的泉水,啾啾的鸟鸣都被忽略。然后,我们就看到很多孩子在这个爬山的过程中累了,乏了,家长们也倦了。于是,他们就停下了脚步。而“音乐”那座山还在那里,遥不可及。
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开始把音乐看作是一个花园。宝宝还未出生,妈妈就会倘徉其中,让我们的宝宝在安适、愉悦的母体中孕育成长。宝宝出生后,爸爸妈妈会抱着他们在音乐花园中闻一闻音乐的“花香”,看一看“多彩”的音乐,摸一摸,尝一尝音乐的“肌理”和“味道”。他们开始了解音乐的“乐”也是快乐的意思,他们要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成
长。
一切都该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而生——孩子爱动,他们不满足于安静地坐着听一段陌生的音乐,他们会编自己的歌;会自然地舞动,尝试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把听到音乐时的感觉表达出来;能在家长或老师的巧妙引导下用奥尔夫乐器(奥尔夫研制的系列打击乐器,分有音高和无音高两大类,均无需反复的技巧训练即能演奏)来尝试演奏,来营造他们想象中的那个童话世界;能用简单的宣叙调来唱说他们集体创作的故事……想一想,哪一个年轻的妈妈未曾在童年时裹着床单毛巾在床上,桌子下演过丫鬟和小姐之类的故事呢……这就是孩子,他们需要这样的一个音乐世界!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
1、音乐教育不再是个别的,属于精英的教育,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了机会来感受,表现音乐的丰富性。
2、让孩子们摆脱了琴凳琴弦的束缚,也不再只是被动地聆听。没有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即可让孩子进入表现音乐的阶段,使学习音乐不再那么“BORING”
3、孩子不再是一直被动地学习固化的东西,而有了自己广泛的即兴创作的空间。
4、把孩子从单纯的个体化的练声,练琴带入了合作的天地,让他们早早地开始学习如何协作、服从、领导与被领导。
一起享受音乐的快乐
在奥尔夫音乐班,你和宝宝可以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
当你抱着宝宝在音乐中旋转起舞,宝宝眼前的世界飞快地变化着——他一会儿看见这个宝宝的脸,一会儿看见那个妈妈的脸,这是多么新鲜而兴奋的事情啊!
一个小鼓,可以发出几种声音呢?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想像力,大胆地去尝试,让同一样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和节奏——音乐,不就是这样来的吗?
大家手拉手围成圈,边跳边唱,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用身体去感受各种音乐风格所带来的韵律;同时你可以模仿一种动物的姿态,配合它的拍子起舞;
孩子们可以拍手、跺脚、把玩乐器,甚至拍屁股,用各种能想到的方式来表现节奏,这样不断的创新使节奏练习不再枯燥;
……
世界太大了,真正能够上专业的奥尔夫音乐课的孩子只可能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孩子。然而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的滋养,希望能有更多的爸爸妈妈来主动学习了解这样的一种教育思想。别忘了——你,才是他第一位最重要的老师。
奥尔夫音乐强调原本性与参与TuLaoShi.com性,所以家长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充当孩子的“音乐老师”,信手拈来地让他(她)感受音乐的魅力。
1岁左右的宝宝,你可以把他放在大腿上,面对面,手拉手,配合歌曲内容与节奏弹动你的双膝或让宝宝随节奏左右晃动,并在结尾或童谣的高潮处,把宝宝高高举起,或让他轻轻倒下。
例:童谣:RIDE A LITTLE PONY
ride a little pony (在你的膝上有节奏地颠宝宝)
down to town. (继续颠宝宝)
Whoops! Little pony (将宝宝的胳膊往外甩)
don’t fall down .(将宝宝轻轻往后仰)
当然,动作也可由你自己创编,只是注意不要频繁地更换动作。越小的宝宝越需要反复,你会看到在若干次这样的游戏后,他会在那个特定的时刻作好姿态来准备你的下一个动作。宝宝喜欢这样的与爸爸妈妈共同分享的活动,他们会觉得很好玩,乐意一再地反复。借着这样的活动,宝宝用他们的全身体验到了一种稳定的拍率感,同时也能强化内耳感应身体位置、动作、平衡与速度的功能。
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进入语言敏感期。通过他们喜爱的儿歌、童谣进入稳定拍率感与节奏组合的练习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学习方法。在教儿歌的时候,用一定的韵律节奏来反复念诵,并用手边任何可以敲击的物品来配合伴奏,还可以启发他用动作来表现(不要评估好坏或限制他们的想象,如:不能在地上爬;不要跳得太重……只要保证安全,any idea is OK)
3岁左右的宝宝开始有了更广阔的活动天地。都市中的宝宝们有着无穷无尽的视觉、听觉的刺激。他可能无时无刻不在听。但倾听却是一种全神贯注于声音来源的姿态。今天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孔不入,使得我们忘记了专心聆听的习惯对于我们宝宝在将来的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性交往都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
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注意小鸟的歌声,小溪与岩石的嬉戏,小羊与老牛的对话,把它们录下来,回家后让他倾听,辨别这些声音的区别,开始可以是比较明显的对比,慢慢过渡到细微的差别(如:母鸡与公鸡打鸣的区别)。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对敏锐的耳朵才能体会音乐的精妙,这种能力可一定需要从小培养哦!
爸爸妈妈们如有音乐教育方面的疑问,可通过E-mail(heya_ni@yahoo.com.cn)直接与倪老师沟通。
文/ 曹雨佳
专业指导/ 倪毓培
与奥尔夫音乐共快乐(上)
倪海霞(毓培)专业ORFF音乐教师。有数百小时的ORFF音乐教育研习经验,并吸收达尔克罗兹、柯达伊、铃木镇一等音乐教育理念,长期从事早期幼儿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目前在杭州市少年宫、天目艺校等多个教学点从事教学工作,学生年龄从7个月至6岁不等。还记得《音乐之声》里孩子们精彩绝伦的表演吗?还有那首歌——“‘do’是一只小母鹿,‘re’是金色阳光……”我敢说这是一群有史以来学音乐学得最快乐的孩子了!可以说玛利亚的教学理念,与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如果你快乐、主动地学习一样东西,其效果肯定远远好过被动地、机械地学习。音乐本是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东西,倘若作为一种任务来学习,那么它不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愉悦,反而会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和阴影。
超快乐的音乐课
当我走进倪老师的音乐教室的时候,8位小宝宝和妈妈们已经各就各位了,大家喜气洋洋地围坐成一圈,等着上课。
倪老师的面前摆放着一大堆乐器,有铃铛、小鼓什么的,有一些我都不认识。老师先教大家认识这些乐器,启发如何使它们发声。每个宝宝都可以自告奋勇地上前尝试演奏这些乐器,而且还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不同的动作让每种乐器发出2种、3种甚至是更多的声响。接着老师把乐器发到每个宝宝的手中,在老师的指挥下“演奏”乐器。所谓“演奏”,不过是摇响或击响这些乐器,让它们发出声音。但是令我惊讶的是,这些宝宝最小的只有2岁,而最大的也不过3周岁左右,却已经能听从老师用手势发出的指令——准备,奏乐,停止!一切行动听指挥,这对上了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可这些小宝宝们却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而且更让小朋友自豪的事,他们也都有机会来当小指挥:准备;奏乐,停止!——哇,真的觉得自己很能干哦!
接下来倪老师教了一首儿歌:
× ×|××.|× ×|××.|
大 头 大头,下 雨 不愁。
× ×|××.|× ×|××.||
人 家 有伞,我 有 大头。
宝宝和妈妈们一边做律动一边跟着念,几遍就学会了。倪老师又变换花样,让大伙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配合儿歌打节奏,在老师的启发下,大家有时拍手,有时跺脚,有时甚至拍起了小屁股,虽然声音有点稀稀拉拉,但我又一次惊喜地发现,这些两三岁的小朋友竟然已经悄悄地摸着了门道,有点样子了。
这节课的压轴戏,是一首叫做《walking,walking》的英语童谣。显然孩子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曲,还没开唱一个个就摩拳擦掌的。只见大家手拉手成一圈,逆时针方向边踩节奏边唱歌,并依照歌词做一些动作。有趣的是,这首歌曲唱了三遍,每遍都不全一样:第一遍模仿小猫,脚步是轻轻的,唱歌也是轻轻的;第二遍模仿大象,脚步是“砰!砰!”的,声音也变得低沉;第三遍呢更绝,大家索性四脚着地,学起了乌龟爬!看着大家最后高兴地滚落在地,笑成一团,我不禁为倪老师的课所折服——连妈妈们也都卖力地参与其中,丝毫不见平日的矜持,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
相信么——这可是一堂不折不扣的音乐课!这就是快乐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让孩子真正爱上音乐
我们对原本性的音乐所进行的许多种各不相同的尝试,半个世纪以来,基本上并未过时。原本性始终是一个基础,它是没有时间性的。原本性的东西永远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在一切工作中,但凡赶时髦所做的和所能做的,都必然会衰落。一切摩登的东西都通过时间,而必然无条件地变成不摩登而原本性的东西,都会由于它的没有时间性。在全世界上一切人中间得到理解。因此,我为了记录一种理念所写下的和《学校音乐教材》走向世界的不是它,而是那个理念本身。
——卡尔?奥尔夫
我国《乐记》中有一段话: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时男耕女织,音乐与劳动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们的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通过音乐来抒发。随着生活的日益现代化,我们与音乐的紧密联系也日益被削弱。惟有对于孩子而言,音乐还是一种本能,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行为。他们通过语言、歌唱、动作、舞蹈来感受音乐,表达情感。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主要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整体。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如小鸟的呢喃,和风的呼吸,汽车的抱怨,然后试着用自己的嗓音模拟,用自己的肢体去表现,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发声的物品去表达,并用戏剧的形式来综合,最后还可能用画笔来将这发生在他生活周围的经由他自己的想象而产生的这些故事视觉化……
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还培养了一种“团队”的意识,它需要孩子们互相配合协作,学会领导与被领导。譬如上面所说的那个指挥奏乐的游戏,它不仅让孩子体验音乐,同时也训练了他们合作、服从的意识。
2、即兴创造性。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在奥尔夫的课堂里,每个人都不是静坐着的,孩子们的思维和肢体都在积极地运转着。老师会经常地问: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办法。。。你可以拍手来表现节奏, 也可以跺脚,可以拍肩膀,甚至拍小肚子拍屁股。即兴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去让孩子用自己全身心去表现自己,表现音乐,与用语言一样得早!想象一下,有着这样的创造体验的孩子对他(她)的一生有着多么深刻的意义。
3、参与性
奥尔夫不同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很明显的一点是参与性。在它的课堂里,没有旁观者,人人都在老师的带动下通过说、唱、动、奏。。。来体验音乐,而不是老师的说教、传授、 和示范。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因为所有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室里不需要技能技巧的反复训练, 需要的只是你一颗全身心投入音乐的心
4、适合所有人。
哪怕是在襁褓中的小婴儿,也能体会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当孩子小的时候,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发展远远先于其表现能力,他们不会唱,也不懂得演奏,只能用稚拙的肢体摆动和含糊不清的儿语来表现他们听到音乐时的欣喜与兴奋。这就好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明白成人的语义要远远先于他们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所以,在宝宝的小嘴还不会唱,小手还不能演奏,身体还不会跳舞的时候,他已经能感受音乐了!你可曾尝试过,抱着你尚在襁褓中的小宝宝随着轻快的音乐轻轻旋转摇晃,他会快乐地手舞足蹈——虽然他并不能用语言抽象地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但从中得到的快乐却已全然“溢于言表”。我看到孩子们的妈妈们,也同样那么快乐地游戏着,丝毫没有大人的矜持和羞涩。倪老师说,她们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放得开的,是上了不少课后才克服了羞涩,现在已经是摸爬滚打毫不含糊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妈妈对音乐有热情,才能带动宝宝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转下文)
与奥尔夫音乐共快乐(下)
奥尔夫 原来音乐可以这样学!
导读:我觉得奥尔夫与传统教学法相比,真的是如我所愿“给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尽享艺术的真善美”,师生互动,老师高兴,孩子有成就感,并以培养多方面发展潜力为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发生孩子为了不练琴而毁坏钢琴的事情呢?
最近公司的工作特别多,总是有忙不完的事儿,害得我网也没时间上了。以至有的朋友问:“怎么在网上看不见你的身影了?”没办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可是参加了两次小橡树办的奥尔夫家长班,还是忍不住要写几句,水平有限但热情无限,权当抛砖引玉吧。
我本人也可以算做一名“音乐爱好者”吧,家里各种CD、录音带不少,从古典音乐到现代流行歌曲应有尽有。虽然对音乐热爱,遗憾的是身上的音乐细胞实在太少,最多是会唱一些流行歌曲,听音乐时真是爱听得不得了,可你要让我讲出点门道来,对不起还真是讲不出来。至于各种乐器,更是一窍不通了,家里倒是有电子琴,可要让我一摆弄,那就成了“乱弹琴”了。闲下有空时,常慨叹自己这辈子可算是完了,长不上什么音乐细胞了,只得寄希望于儿子能比他妈强点儿。
儿子一出生手指头就特别长,有人说这是学钢琴的手,让我将来好好地培养他。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还真想让儿子学学音乐。可每每看到大街上熟悉的一景----前边心急的妈妈拿着小提琴或手风琴等乐器,风风火火,后边跟着个一脸不情愿的垂头丧气的小尾巴;或者在报纸读到忘子成龙心切的家长硬逼着孩子学钢琴,孩子对钢琴已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把钢琴弄坏等诸如此类的报道时,我就想:“在高期望的家长面前,我们的孩子有多大的压力啊!”我可不愿此类事件在我儿子身上重演,最好能有一种方法,让孩子从小就喜爱音乐,主动地学习音乐,大些了再自己决定是否要干这一行,要不要学习什么乐器,权当一个个人爱好,多增加点艺术细胞,提高自身修养,陶冶一下情操,万一他入了这个门,真学成个什么家的我也不反对。(恕我在这里套用了当当妈的话,可我真是这样想的!)
还好,我发现了奥尔夫教学法。我曾带虎子上过几次奥尔夫音乐课,发现它与传统音乐教学法不同。但是真正了解奥尔夫,还是在上了这两次家长课后。虽然只短短两次课,却让我由衷地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式。
奥尔夫课的基本理论很少,主要是课例。来自奥尔夫学会的老师,先简短地介绍了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始人卡尔·奥尔夫和他的“原始性”及综合性音乐教育的思想,及其思想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然后,我们就开始上课了。七八个家长围成一圈,席地而坐。老师带着我们先做了一个有节奏地朗诵活动。她举了一个例子:边用手掌击出节奏边说:“我喜欢咖啡我喜欢茶,我喜欢巧克力跟我做。”再用身体做出一个造型。依照这个例子,每个人分别用相同的节奏边拍手边说:我喜欢XX(两个字)我喜欢X(一个字),我喜欢XXX(三个字)跟我做。其中所喜欢的东西不能一样,“跟我做”的动作造型也不能一样,绝对不可以重复别人说过的或做过的。妈妈们的积极性被很快地调动起来,每个都要好好想想该怎么说,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创新。我们轮流一一做完后就七嘴八舌地“总结”起来,纷纷说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是内涵丰富——有创造力的发挥,有想象力的体现,还有注意力的集中,以及音律节奏的变化。我们平时说话从没有注意,其实语言本身就有着不同的音调及节奏,而且音乐是同动作、舞蹈及语言联系在一起的。
借着大家高涨的情绪,我们又学习了“声势”,即跺脚、拍腿、拍手及捻指。这tuLaoShi.com是几个极其简单的人们常做的动作,而连续地做下来,我们就感受到高低音的不同。练了几圈,我们就用声势做配合,欣赏起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来。这首乐曲我以前听过多次,但从不知道用声势配起来竟会出这种效果,原来人的身体动作可以这样尽情地体现出节奏快慢和声音高低的变化。由于这是人人都会做的动作,我们几个妈妈很快就配合得很好。老师把我们分成四组,分发给我们不同的奥尔夫乐器。在这里我要提一下,这种乐器也是奥尔夫独有的。平时一提乐器,我们就会想到钢琴、小提琴等,可奥尔夫的乐器指的是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沙锤、三角铁等,还有一种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敲击乐器包括木琴、钟琴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inle/)我们每个小组分别被给予三角铁、响板、铃鼓及串铃,分别用这些乐器表现出一拍、二分之一拍、四分之一及八分之一拍,老师当指挥,她的手势指挥到哪个小组,哪个小组就配合音乐演奏手中的乐器。我们也没做什么配合练习,就随着音乐看着老师的手指挥演奏起来,一曲下来每个妈妈都兴奋不已,此时我只恨自己笔头太拙,无法描绘出当时的场面,原来音乐可以这样感受!原来我们这些对乐理知识一窍不通的人也能组成一个小乐队,并且也能演奏得这样好!大家兴奋地鼓起掌来,一方面感谢我们的老师,另一方面也骄傲于我们自己的表现!
还有一个课例也很有意思,是让我们听一段音乐,这段音乐中每隔一小会儿(几秒或几十秒)就有一节或连续几节长音,有点儿象鸣笛声或长铃声,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间隔的时间也长短不定。老师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每当听到这个长音时就要找别人去握手,长音一停就要赶紧松开手自由活动,长音一响就要再握手,但必须要换一个人,比如这次你握了奇奇妈的手,等下次长音响起时就得换另一个妈妈,不能重复地与同一个人握。老师提及她有一次带一群三岁的宝宝做这个游戏,一个小女孩儿个头和桌子差不多高,长音一响她找不到可以握手的人时,灵机一动用小手紧握着桌子腿儿不放,长音一消失再松开手。我们大家听说后都被逗得够呛,可见小孩子的想象力有多丰富!
音乐响起开始游戏了,这回妈妈们可乱了套了,长音响了!赶紧胡乱地抓住个离自己最近的妈妈,也不管是抓胳膊还是牵手腕;长音过去了!松开手正想放松一下,长音又响了!再赶紧扑向另一个妈妈!音乐变化很快,就见大家一会儿松开,一会儿又象抓救命稻草似的抓住一个妈妈,一会儿又连看也不看顺手抓住眼前跑过来的一个人,手忙脚乱。还没等松口气,长音又响了,我正寻找自己要握手的人,咦?怎么迈不动腿了?低头一瞧,唉呀!坦坦娘正坐在地上,反正也跑不动了,就势抱起我的大腿来了!这可真是经典镜头啊!不知在一旁拍照的当当妈有没有照下来?反正大家忙晕了,也乐晕了。
音乐完全停止后每个人都气喘吁吁,汗水淋淋,累得坐在地上,好久不锻炼了,这回可真是过了瘾了。用坦坦娘的话说:“奥尔夫可真好!既欣赏音乐又开发创造力,还可以减肥!真可谓一举数得了!”我们这些孩子妈(其中好几个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好象又回到了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的时候,虽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可每个妈妈都掩盖不住发自心底的快乐。
还有挺新鲜的一招我想提提,就是用一些我们常见的如“),~~~,... ”等符号来表现音乐。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些符号,让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欣赏贝多芬的军队进行曲。刚开始对于我来说这些符号与音乐没有什么联系,但随着音乐的播放,老师在前面用小棍演绎着这些符号,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这首乐曲的节奏、结构和风格,如临其境地体会到士兵们由远及近再走远的整齐而有节奏的步伐,由此更使们清晰地记住这首曲子。一曲终了,再回过头去看这些符号,真是回味无穷啊!老师说还可以自创符号和图形来帮助我们及孩子们理解并记录音乐,因为对孩子来说,可爱有趣的图形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接受。
回味这两节课,我感触很深。假如我们小时候能有奥尔夫教学法,恐怕我到今天不会象现在这样是个乐盲吧?至少能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更多地领略到音乐的更深更广的内涵。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而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方式,使我们(及我们的孩子)自发主动地学习,更快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它的所有表现形式都能为我们的孩子喜爱并接受,它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还能使我们的孩子在集体活动和配合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及分享,所有这些可以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觉得奥尔夫与传统教学法相比,真的是如我所愿“给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尽享艺术的真善美”,师生互动,老师高兴,孩子有成就感,并以培养多方面发展潜力为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发生孩子为了不练琴而毁坏钢琴的事情呢?
值得庆幸的是奥尔夫教学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包括我们这些妈妈。用李丹娜老师的话说我们这些家长“意识可够超前的”。我要感谢当当妈及这些奥尔夫学会的老师们带我们走进了这个领域,使我们亲身感受到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为了让更多的人熟悉并喜爱这种方式,我愿为奥尔夫教育在中国的推广及普及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inle/)奥尔夫音乐游戏:鼓的故事
教学准备:
腰鼓、小军鼓、大鼓等,少数民族地区或不同地域最好选本民族、本地域的特色鼓,人手一个。 有关鼓的图片。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每人拿一个鼓,尝试它可以发出什么声音。选几个同学怎样发出不同的声音。
——讨论用什么样的符号耒记录这些不同的声响:
——由学生指挥带领大家看图击鼓(自由节奏),先是一个声部,并用手势指挥音量、速度的变化,(可多几人试试不同的处理)还可全班分成两组,进行TuLaoShi.com两声部的演奏。
——四人一组,(1—4报数)每人四拍,即兴演奏,用不同的音色、节奏、奏法,(注意保持拍率,不要断)。用迥旋曲式,每组由教师临时叫一个号,该号即为主部,其他三人依号序做三个插部,如2为主部,即2 1 2 3 2 4 2 。 (班级人数多,可采用分小组进行。)
——听两段不同风格的鼓乐,讨论:两段音乐比较,(从总体到要素),那些一样?那些不一样?进行探索。
——选一种鼓,如腰鼓、太平鼓,鼓不够其码每人一副槌,(以腰鼓为例),设计一个动作,大家模仿到大部份掌握,再继续设计新的动作。
——看两段鼓午、鼓乐(如山西安塞锣鼓)录像。讨论:是乐、还是舞?音乐舞蹈各自特点及互相融合的地方。除敲鼓外,还涉及那些艺术种类?
——讨论:鼓的名称及属地、构造及材料。
——全班分两组,设计并排炼一个鼓的音乐,要求一组用外国鼓,一组用中国鼓,编曲要有两个乐段以上,音乐、动作风格须和乐器一致。
——讨论:鼓的用途,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中作用的比较。
在奥尔夫音乐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永恒主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的灵魂。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而感觉能力是人认识世界、发展智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通过音乐教育可提高儿童听觉的敏锐性、直觉等方面的培养。而是有创造性的人必然是感觉灵敏的人,艺术教育正是培养感性知觉的最好途径。尤其是对孩子们进行早期的培养,对他们的毕生都具很大作用。
一、利用好奇心引导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创造性活动是人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
探索是创造的前奏,而好奇心又是探索的原动力。因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并因势利导,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打击乐”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各式各样的乐器十分感兴趣,他们忍不住好奇心这里摸摸那里敲敲,弄得活动室里一片噪音。刚开始时我为了将活动任务完成总是把乐器收起来,讲解示范完了才发给幼儿,结果我发现幼儿对我的讲解不感兴趣,注意力始终在乐器上,教学效果并不好。经过思索后我决定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去掉枯燥的讲解,活动一开始就放手让幼儿自由地去感觉触摸各种乐器,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自己探索这些乐器的特点和用法,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自然会提出问题,我就鼓励他们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再进行引导,结果我班的幼儿不仅每次都积极参与“打击乐”活动,而且对活动内容掌握得很好。这一举动,不但很好地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积极探索,还为幼儿的下一次创新实践提供了参与的动力,形成了初步的创新精神。
1234